何 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 210000)
隨著國內高校開展蓬勃發展ESP教學,ESP理論研究也逐漸深入。同時,實實在在的具體教學實踐描寫性討論也應是ESP教學研究中的一節,這對ESP教學開展和ESP理論發展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參考價值。
描述是一種用思想語言手段來系統有序地展示實事狀態的方法。在教育中,我們需要仔細觀察課堂,讓現象呈現出來,需要描述課堂,讓現象表現出來。McDonough J(2004)在論述英語教學科研方法中的定性案例分析時指出,討論案例并對此進行描寫性研究,是合適教師的一種用戶友好型的研究方法。它至少可以有以下主要優點:(1)非常貼近現實;(2)提供了描寫性信息,供他人參考并總結;(3)發現社會現象、社會真理的復雜性;(4)提供工他人重新解釋的描寫性資料庫;(5)是相關人員“通向行動之步”;(6)是比較現實可行的一種研究活動。余樟亞(2011)討論描述性研究對電力英語課程教學的價值,認為扎扎實實地進行具體教學實踐,并對此進行描述分析,是解決ESP教學種種實際問題的根本途徑。
目前,ESP教學已在我國高校逐步展開。在發展的同時,不少研究者指出目前國內ESP教學存在課程設置目標不清,教學方法落后,評估體系缺失等問題(谷志忠:2010&劉梅 2011)。還有研究表明,ESP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國外ESP教學動態介紹和教學實踐(張艷:2011)。收索科技英語翻譯教學在近年內的發表情況,近二十年來有關在ESP體系下科技英語教學的描述性研究的文章只有個位數。ESP教學當下的發展仍需要對討論課程設置和課程模式。本文從需求分析、課程定位、教學模式和教學測試四個方面對案例課程---“科技英語翻譯”課程進行描寫性研究,希望提供一個有啟發意義的ESP課程案例,以求教于同行專家。
“科技英語翻譯”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面向本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為選修型大學英語“后續課程”,共2個學分,教材為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科技英語翻譯---理論與實踐》。在科技英語翻譯課程教學實踐中,筆者對學習者需求分析、教學定位、教學模式和教學評估等方面進行一些嘗試,探索ESP體系下的科技英語翻譯教學的具體實踐模式和路徑。
需求分析是社會和行業對ESP教學的要求。宏觀的需求分析是職業場景對未來需要的人才的要求;微觀的需求分析指學習者學習需求分析,即分析和考察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學習技能和學習困難等。對于教師和一線教學人員來說,學習者學習需求分析中最重要的是找出學習者目前現有的語言能力與他們所期望達到的程度之間的差距。這對于一線教師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教學實踐有的放矢,可以把教學重點和教學精力放在學生最需要的地方,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需求分析是保障ESP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石,對ESP課程設計、大綱設定等起關鍵作用。本研究“科技英語翻譯”課程教學進行需求分析是順利開展教學的必要先行環節。本研究對大學二年級(2015/09)選修“科技英語翻譯”課程的119名學生進行有關學習者需求分析的訪談,目的是了解他們現有英語水平、學習需求、以及科技英語在其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以形成對學習者需求分析的總體認識。
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選課學生中理工科學生居多,專業背景不同,英語能力有差別。其中91%的同學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61%的學生通過六級考試。有83%的同學期望通過課程學習擴大專業詞匯,64%的同學希望提高自己專業英語閱讀能力,61%希望通過課程提高科技翻譯能力,還有73%的學生期望通過科技英語翻譯課程的學習為他們進入專業雙語教學做準備。所有選課學生對提高自身英語能力有期盼,普遍希望該課程的學習會對今后他們的專業以及職業發展有益。然而,通過對他們英語學習狀態深入了解發現。普遍沒有人在以往英語學習中以英語為工作語言,進行專業方面的閱讀和翻譯工作,只有寥寥無幾的同學在參加的院系的科創基金項中曾經或正在著手有關翻譯與項目有關英文資料。關于自身英語水平與專業學習的關系,被調查的學生還表示目前閱讀專業文獻非常困難,意識到在語言能力上進行專業英語學習準備不夠,希望通過科技英語學習提高自己的學術英語能力,有很高的學習動機。
Jordan(1997)把ESP可分為高校層面的學術英語(EAP)和企業培訓的職場英語(EOP),前者的目的是為大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提供語言支撐,可分為通用學術英語和專業學術英語。蔡基剛(2012)曾詳細描述通用學術英語和專業學術英語,指出通用學術英語,側重各學科英語中的共核,即培養學生在專業學習和研究中所需要的學術英語交流能力和學術英語書面交流能力,如用英語查找文獻,閱讀并撰寫論文和參加國際會議等能力。綜合前輩的觀點,同時鑒于上述學習者需求分析,我們認為“科技英語翻譯”課程不是基礎英語課,也不是專業雙語課,是一門從基礎英語到雙語教學的語言準備性銜接性的通用學術英語課程。定位的重點是課程如何體現具有語言銜接性質?如何為學生進入后期專業雙語學習準備呢?
語言的準備性和銜接性體現在教學內容上。科技英語在用詞、表達、語法和語篇等方面有自己語體的特別表達方式,有別于日常英語。如科技詞匯大多是由復合詞、派生詞和縮略詞構成,很多由源于拉丁語或希臘語的詞根、前綴和后綴構成,如:thermo-, electro-, aero-, hydro-等科技前綴。同時科技新詞還不斷涌現,在一年一度韋氏大字典收錄的新增詞語中,科技新詞占相當比例。在科技文章的普通詞匯表現的一詞多義,如:Power一詞在下句子里表示不同的意思,。The number 1o to the nth power is written 10n.10的n 次方,寫作10n。power在這句里指“乘方”、“冪”。A power plant produces electric power. 發電廠發出電力。power是“電力”的意思。在句法上,科技語篇傾向名詞化短語構成的表達,比較下面一組表達: a)The substitution of some rolling friction for sliding friction results in a very considerable reduction in friction.和 b)The substation of some rolling friction for sliding friction makes friction reduce considerably. 很顯然,后一句就沒有前一句緊湊,前一句在行文上簡潔客觀,強調一個存在的事實,而非某一行為。可見,科技英語在結構上的特點表現為高頻率使用名詞化短語、被動語態、分詞短語頻率較高。在語篇中,敘述學科理論和實驗過程和方法,會用到假設、敘述、解釋、分析、論證等修辭手法。這些內容都是科技英語的共核內容。這些科技語言語言共核的東西是設置科技英語課程的最核心內容。共核內容正是進入ESP課程需要熟悉的知識。
所以,在研究中“科技英語翻譯”課程依托閱讀科普作品、報告、產品說明、技術鑒定、專題論文和專業書籍,幫助學生掌握科技英語詞匯,熟悉科技英語的句法和語篇特點,提高科技英文文獻閱讀能力和翻譯能力。課程側重學術英語表達,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和相關學術交流的能力了,進而為順利進入專業英語做準備,最終提高專業水平。課程定位是從普通基礎英語到專業英語的對接,是一個從語言教學(language teaching)漸變到以英語為教學手段的學科知識教學(content teaching)的教學形式,是一門從基礎英語到雙語教學的語言準備性銜接性課程,側重科技英語語言表達和應用,為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的學術交流能力提高語言文字能力。
項目依托式學習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與原則,要求學生通過一系列個人或合作完成任務,借助他人(包括教師與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解決現有問題,并獲得知識和技能(Beckett,2006)。
在本課程具體教學實踐中,采用分列式單項翻譯技巧訓練和項目依托式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兩個形式互相交織,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根據科技英語翻譯課程實用性原則,一次課堂教學圍繞一個翻譯技巧,先學后練。練習的難度梯度設計,從句到篇,循序漸進。針對翻譯課程需要大量實踐,課程融合依托項目式教學模式,以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學生在課外進行翻譯實踐,提高翻譯實踐能力。
項目依托式教學模式以小組為單位,4-5人小組,以同專業的學生一組為原則,在規定時間類課外自主完成,在課堂上討論與展示作品,教師評分,總時間為15周。通過完成項目實踐,學習者把理論的翻譯技巧學習落到真實的實踐中,鍛煉翻譯技巧,內化語言知識。
在課程中采用各自專業相關的科技英語翻譯學習模塊,學習者在教師指導下課外協作完成三個子項目:“專業詞匯”、“專業文章閱讀與翻譯”和“原版教材閱讀與翻譯”。子項目一包括科技詞匯構詞法及翻譯,了解科技詞匯詞源、構詞法和相應翻譯技巧。子項目二為專業文章的閱讀和翻譯。選材來自國外科普期刊,如Science, Discover, Newsweek期刊,由教師先行推薦,再由學生根據專業進行二次選擇。第三個子項目是兩門基礎學科(數學和物理)英文原版教材的其中篇章的翻譯,學生也可以自主選擇與專業相關其他英文教材。三個子項目項目難度呈梯度分布,以專業詞匯學習為起點,從句到篇,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從普通英語向專業英語緩坡銜接。
依托項目式語言學習以“過程---結果”取向,部分內容由學生決策,持續整個學期,鼓勵各種技能自然的整合。要求學生對語言學習與內容學習付出雙重的努力,學生既須獨立學習又須在小組中合作學習,也要求學生從目的語資源搜集、處理與項目有關的信息,還要求學生承擔新的角色和責任,從而產生多個實實在在的項目成果。在該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學習者通過與同學和老師等多向互動協作,進行意義磋商和交流、保證了大量語言輸入和輸出,由此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項目協作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項目的展示又提高了學生的活動熱情,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
教學評估是ESP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科技英語翻譯課程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結合、課堂內外并重的課程,采用形成性評估適合課程的特點,所以在本課程采用檔案袋形成性評估,檢驗學生課堂和課外翻譯成果。
學期初始,要求學生在為期16周的學習過程中,根據檔案袋內容要求在期末前完成并上交作品。檔案袋內容包括固定項目和自由項目,固定項目指與課程緊密相關的課程練習和課后作業。自選項目是按要求以譯文或合作小論文的形式提交,內容側及對翻譯的理解以及文化背景討論。其中合作的小論文已組為單位完成,與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子項目相關。固定項目和自由項目都包括課內對科技文獻研讀、翻譯及以項目研究的成果匯報,也含有課外與課程相關主題的翻譯學習成果。檔案袋形成性評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個階段學習表現,有針對性地全面反映學生的努力程度和真實水平,不僅評估學生讀寫和翻譯的語言技能,還評估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包括他們用英語進行項目自主研究表現出團隊合作溝通能力、批判性創新性思維能力。
考察學生對此評估方式的評價,有達到83.5%的學生認可本課程檔案袋評價方式,他們認為這種評估方式新穎,可以全面客觀的反映了他們的水平、能力和努力程度,促進學生認真對待課后作業和練習,增加他們的信心和興趣。通過采用檔案袋評估,將課外學習與互動性課堂學習結合,激發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習者閱讀和翻譯能力。
本文“科技英語翻譯”課程描述性研究只是ESP教學實踐中的很小一步。研究中的學習者學習需求分析,項目依托式教學和檔案袋形成性評估的結合,為教學實踐提供了指導方向,教學模式和評估方式,培養大學本科生通用學術英語能力。
[1]McDonaough J & McDonough S. Research Method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Jordan,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蔡基剛. 我國第一份以學術英語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導文件的制定與說明.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2(4): 1-9.
[4]谷志忠. 高校ESP教學現狀刨析與應對策略. 外語電話教學,2010(5):25-29.
[5]向晶. 英語課堂教學描述性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2008(11):82-85.
[6]余樟亞. 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實踐研究與啟示. 外語界, 2011(5): 56-61.
[7]張艷. 國內ESP研究三十年綜述(1980-2009).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11(2): 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