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海水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225009)
獨立學院學生的學業分化很是嚴重,可以用中國的貧富差異來形容學生的學習優異。經過排查,高考學生的自我選擇也是客觀原因。二本線左右選擇三本。三本線分數的正常考生,有比不過那些二本線的學生,也造就了他們的起點不同。也有獨立學院的教育方式,管理制度有著莫大的關系。當然還和學生的周圍環境,學習的主觀意識有關。
①探究影響獨立學院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主要成因與一般規律②探究成績分化的本質為分類培養、探討學院的封層教育的意義以及學校管理制度的理論建設。提高學校的管控制度和教育理念是最好的方式。
大學生學業的優良成績對以后職場影響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在大學這個沒有太多的約束環境下,學習的成績全要靠個人的自覺行為了。針對學生的不自覺性,以及學校管理制度方式,教育理念,提出新的方案,來改變獨立學院的學業分化的差異。以有效快捷的方式改變學生對學習的主管意思,也更好了為祖國的未來奠定最好的根基。
場域競爭“ 文化資本”是大學生的目的性,也是對自己的價值的體現。大學生在大學這個場域中努力學習,努力競爭是很常見的,但是“文化資本”的競爭本源也被社會再誤導,總以為有了好工作,有份好工資就是對自己的肯定,所以,場域的競爭也是雙面性的,在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要擺好自己自己的態度是最重要的。大學是一個多方面的場域競爭的場所。文憑代表“文化”資本的獎勵,朋友多代表,社交文化的肯定,自主學習,學習的內容也是代表自我修養的肯定。所以在多方面的條件影響下,“文化資本”,“社交資本”,“能力資本”都是影響學生學業文化差異的原因。但是“文化資本”是最主要的,其他的資本次要的,如果在學校的競爭都沒放在心上,那何況畢業后的發展,你又怎么對自己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呢!
相對而言“文化資本”對大一的吸引力是最強的,隨著學生的成長,大二,大三就會喪失這些競爭的新鮮感,以及對“文化資本”有著很嚴重的偏見性。他們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安慰自己的,只要自己混的好,也算是學業有成。這也是導致學習競爭力強的人越來越好,學習差的人越來越差的原因。面對大學這個多元化的場域,如何擺正自己的態度,是極為重要的,不要讓誘惑覆蓋自己上進的心,要一步一個腳印,對待學業千萬不能馬虎。學業優異的學生對待學業就像在社會競爭一樣,一直保持著不進則退的心態,在學習中十分認真,他們都認為,“文化資本”的獲得,也是為以后良好的生存作鋪墊,他們認為,在以后的就業過程中,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文化資本”會很難融入工作,工作的好與壞都是自己的不學習造成的,如果自己在沒有生活壓力得學習中都學不好,怎么能工作好自己的工作呢?
綜上所述,面對場域的競爭,擺正好自己的心態是及其重要的,因為思想驅動人身,如果你試圖獲得一個具有高價值的文化資本,你自然而然的會為之奮斗,如果你抱著其他的心思,你則會在學業的競爭中,節節敗退。
在大學這個場域中,對學生的管理制度是很小的,幾乎是給學生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獨立分配的。就大一而言,剛剛進入大學的大一學生,大部分還是不習慣這種生活方式,自己總覺得太閑散不好,自主學習的還算比較多,在自習室,圖書館中來往的也是最多的。對于獨立學院的的教育環境,人才培養方,教育模式,學院理念中,對學生的重視度,以及提供的學習環境,學習資源以及老師的優良,都是有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性的。學校給學生相應的壓力也是給學生的動力,這一點是不可缺少的。在學校的學業管控下,也是給學生競爭“文化資源”的壓力,如果放任不管,很可能會使學生迷失學習的方向。在老師的引領下,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自主性,也是很必要的。因為老師講解題的難易程度,講課方式都是讓學生喜歡討厭的間接原因。所以在學業方面,應加強管理,不能對學生的學業問題有著太松懈的管理,如果把學校的學習氛圍打造的很好,也會提高學生的學業自主性,也會提高他們的競爭性,“文化資產”的競爭好比,小孩子競爭棒棒糖一樣,只要把“學業文化”打造成具有吸引力,才會讓學生們具有足夠大的競爭性,也慢慢的擁有自主性。反之,對學生的過度放縱會使學生的自主意識變差,在大學的場域中也會有越來越多的誘惑迷惑他們的心智,也不會吧學業放在第一位。很多不應該在學業過程中出現的東西,占據了學生學業的主導作用,跟學業做競爭。
資本繼承(習性) 與學生學業理想的數量是有莫大的聯系,換句話說,一個人的面對自己學業的成功與否是和自己的心理和所在空間有關的。當然學生的學業有成,也是對學院最大的肯定。用布爾迪厄的話來講 , 那就是 “行動者依據關于什么是可以得到的;什么是不可以的;什么是我們的;什么不是我們的。等具體的索引來形成自己的志向”。如果不同層次的人,思想是不同的。而獨立學院,就是一個平臺,它提供一個通往社會層次的平臺,而在這個平臺中,你是是否繼承了文化自殘也對你以后道路上,有著顯而易見的幫助。反之,你會越走越遠。
學校是一個非常大的場域,有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向,也有很多很多的選擇職位,所以在上學的過程中,你首先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喜歡什么,喜歡什么樣的學科,只有自己的目標明確了,你才能左手去做。也因此,獨立學院的學業分化,也由此而生,根據調查,進入大學的知道學習什么專業的學生占據的人數是只有34%,聽家人或者朋友意見的占據22.1%,剩下的是根據自己喜歡的挑選的專業。進入學校,也會有很多分歧,有些人熱衷于,社團,有些人熱衷于班干部,也有些人熱衷于學習和玩樂。在這個多元化的校園中,有太多太多影響學業的原因了。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思想很明確,想要獲得“文化資源”,繼承“文化資本”,在學校中起到了很好的學習氛圍。他們是長期以來熱愛學習,求知力很強的人們,他們目標明確,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積累什么樣的資本,這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在習性方面,高校的入校習性,幾乎都是相同的,只有很少的部分學生,是懶散的。但是在習性的如何保持方面,也是需要氛圍與方法的。如果習性越來越好,則學業越來越好,如果習性越來越差則自覺能力會大大下降,成績也會下降。大學是一個大場域,有些人,專注于學習,有些人專注于班干部,有些專注于個人興趣,等等。
數據分析
經數據統計2013年到2016年考研平均錄取率為百分之五左右,在龐大的學生數量下,選擇繼續讀研究生的學生確實很少,大二的學生學習分化是最嚴重的,大二時學業加重的時候,但是大二的學生對學校的新鮮感喪失,其他誘惑的增多,以及對待學校管理的松懈、往往會把自己的自覺性,報負性降低。大二也是很敏感的一年,第一大學生活的體驗他們已經感覺無味,想想還有三年才畢業,可以沒必要的過多為學業堅持。游戲的誘惑,情感的到來都是大二學生放棄自主學習的原因。回頭想想大二是最短暫的。自由散漫;也有些甘于平庸的同學異軍突起,變身為讓我們刮目相看的強者。
經過大一一年的磨合期,大學的生活環境不再陌生。大一是夢想者,大二是奮斗者。大二其實還是處于“責任延緩期”中,因此還可以比較理想化地學習、學術化地建立自己的知識與思想體系,而不必像大三、大四學生那樣急功近利。但人生的成功都是由一個個小成功奠基起來的,因此這時就要開始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并在這個興趣領域里爭取平臺加以展示。
大二的學生主要存在困惑和憂慮。剛從“生而學習”的苦難中解脫并期望好好享受自由的學生們,到了大二才發現,原來自由的代價很大——現在的自由也許就是畢業那一刻的悲哀。于是,他們認識到自己必須要為未來負起責任,但這個責任的內涵是什么他們還不清楚。于是心里焦躁不安、目標失落、人際困難等被視為大二學生的通病。關于未來、關于求職、關于生活、關于感情的一切一切都成為大二學生困惑的對象。困惑和疑問讓他們喪失了信心,有的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49.3 %的大二學生表明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大大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學習,會提高自覺性,知識能力,以及面對壓力的抗壓性。;20.5%的學生不這么認為,他們認為應該把大學時間應該培養自己的交際能力;24.8%的學生認為大二的學習,應該做好整體的規劃,為未來做好職業分析,給今后更好的發展提供一個休整和緩沖的時間;5.4%的碌碌無為,在享受目前的生活。總的說來,可以分為“社交發展 自我修養 抗壓提高”和“任其發展、失去方向”兩大類型。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目前我國學生學業的分化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人為的、繼承的過程。正如雷蒙德·威廉姆斯所言,“它是一系列被經驗、實踐并相互確認的意義和價值體系。從現實經歷上要想超越它進入到他們生活的更多領域是很困難的。但是這并不是一個靜態的系統,除非在短暫的抽象分析過程中[7]。相反,即便我們理解它所依賴的真正社會進行,即合并的過程,我們也僅僅只能理解那種有效和起支配作用的文化。合并模式十分重要,與之相關我們的社會里經濟也有相當的重要性。教育機構通常是傳播有效主流文化的主要機構,現在與文化活動一樣,它也是一個主要的經濟活動。實際上兩者是同時發生的。此外,從哲學、真正的理論和各種實踐史的水平和角度來看,有一個我稱之為選擇性傳統的過程:用有效的主流文化的術語來講,即終止于傳統和意義重大的過程。
[1]生志榮,劉衛東.獨立學院大學生數學學業成敗歸因的統計分析[J].教育導刊,2016(07):28-31.
[2]季海雁.獨立學院學業較差學生的行為形成原因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05):191-192.
[3]張揚.合作學習與獨立學院學生英語學業成績的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07):82+84.
[4]楊策.探索外語類獨立學院學業預警[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0(13):143-144.
[5]張立俠,申永東,李顏苗,王婷婷,龍東,張宇.獨立學院學生家庭環境與總體人格、學業成績相關性調查[J].中國校外教育,2011(24):52-53.
[6]魏俊玲,李辰亮,朱明霞.獨立學院學生學風建設現狀及改進[J].中國成人教育,2011(08):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