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冬瑩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510640)
人文素質主要包括了四大方面,分別是: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和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素質的內涵則是要使人們在人文方面能達到可發展的程度,但是現在的高校在人文素質的培養上缺乏重視力度,就如在人文素質視閾下在合唱教學上的欠缺,合唱教學是在音樂教學上最為重要的一部分,而現在的高校卻忽略了合唱教學的重要性,這不但讓高校學生在合唱藝術方面得不到培養,而且也違背了人文素質的基本內涵。所以現在只有在人文素質視閾下對高校加強對合唱教學的重視力度,才不會有違人文素質,提高學生在人文方面達到可發展的程度。
現在的高校普遍都存在對合唱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所以學生對合唱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合唱的方法技巧掌握上十分欠缺。根據調查組在多個校園內走訪調查,發現每個學校的學生在合唱的理解上都認為:合唱就是由十幾人齊唱同一首歌曲,在合唱時只要唱的不亂就成了大合唱。這項調查就足以證明學生在對合唱的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問題,所以在對合唱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首先知什么是合唱才能然學生用心去體會到合唱的魅力。合唱,是一種由集體共同演唱的多聲部藝術合唱的特點也就是擁有多個多聲部,需要將多個不同的聲部集合在一起再加上不同的唱法,以此來對所唱歌曲的靈魂魅力進行完美表達。例如著名合唱歌曲《黃河大合唱》,這首歌含有九個樂章,而在第五樂章至第九個樂章中幾乎每個樂章都有4~6聲部,其他樂章中雖然聲部沒有明顯的體現但在唱法上又分為齊唱和輪唱,于是在眾多的聲部和不同的唱法上進行合理銜接才能演唱出震撼人心的效果。而不是現在高校學生所理解的“眾人齊唱”,這只會讓歌曲有氣無力,單調死氣。
在眾多高校里,大部分學校都太過于注重在文化成績上的培養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音樂培養。調查員發現在高校的行課課表中,一周就安排了一次音樂課,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沒將音樂課排進課表。這種現象就讓學生在音樂方面無法進行學習從而在演唱上得不到訓練。
另一部學校又在安排音樂課時效仿專業音樂學院的行課方式,在音樂教育上過于專業,讓本來就沒有音樂基礎的學生們無法接受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的合唱上不但得不到訓練,反而會生成一種挫敗感讓學生失去對音樂興趣。
在高校學習音樂的人數很多但是在教音樂教師數量上卻十分缺乏。
案例:在調查員的走訪過程中,發現在四川的多所高校幾乎每個年級平均有十二個班,每個班的平均學生人數都在60人左右,但是每個年級最多只有兩個音樂老師,只有平時在學習音樂課本上的內容時老師才會分進入有相應課程的班級授課,而在學校要進行合唱訓練時幾乎都是采用集體授課的方式,把所有學生集中在操場上讓所有學生都以相同的方式學習固定的演唱方法,由于之前學校和學生都在音樂方面不夠重視,所以在集體學習音樂時大部分學生都不感興趣,又因為人數眾多,老師也無法保證良好的課堂紀律,所以在進行合唱時學生仍舊沒有合唱技巧。
根據上述案例進行分析,案例中的高校首先在音樂教學的師資方面就很缺乏,其次就是教學時參與的學生數量太多,造成難以管理的局面,最后就是現在高校對音樂的不重視讓學生覺得音樂可學可不學,在對學生合唱方法的教學上帶來了很大的阻礙。
要想在人文素質視域下對高校學生的合唱音樂功底進行鞏固首先就應該先從學校在對合唱的態度抓起,學校在這方面都不夠重視又如何去對學生加強教育?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就沒能在學生的合唱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教育,現在各個高校就應該人以發展文素質為目的對學生從最基本的音樂基礎教起。如識譜,哼唱和練嗓等,最后再將學生分為小組,確定不同學生的不同演唱方式然后再將合唱團劃分出不同聲部,讓學生用心去感受合唱的魅力,提高學生的興趣。
在對學生的理論知識進行的同時也要注意將實踐和理論聯系在一起,不能只讓學生在理論上進行“大補”忽略學生的實踐訓練,因為理論是實踐的根基,實踐是對理論的驗證,在合唱教學中不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是學生培養合唱能力的重要環節。
合唱是在音樂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一種極具震撼力的表達方式,通過合唱可以強有力的展現音樂的靈魂與魄力,是音樂藝術中的瑰寶之一。現在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讓學生自己的方方面面都能達到可發展程度對其其在合唱方面的進行培養也就顯得至關重要。在人文素質視閾下,各高校都應該在對學生的合唱教學上作出相應的教改策略,提高對合唱教學的重視力度,讓合唱這種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形式在學生身上得到發展的同時也讓人文素質在學生身上得到重視,所以高校在人文素質視閾下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就顯得十重要了。
[1]陳曉.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方法的創新探析[J].北方音樂,2017,(4):160.
[2]萬力.關于聲樂小組中融入合唱形式的思考[J].雪蓮,2015,(12):12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