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漢杰 (南寧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 530200)
近幾年,藝術設計專業突顯出高速迅猛發展勢頭,社會上對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巨大需求也影響了越來越多的高校設此專業。但是較多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方式仍較為傳統且單一,在學校里學到的專業技能知識難和社會上的專業崗位要求快速銜接,藝術設計畢業生也很難在剛出社會時做好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因此距離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較遠。在國家提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戰略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該如何實現從傳統教學模式向應用技術教育的轉型?本文提出藝術設計專業在高校結合大師工作室的教學模式的幾點實踐與思考。
我國近些年的高速發展,推動了藝術設計成為人民群眾日常關注的內容,所謂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藝術設計創造出有品質的生活理念也得到更多人的認可。藝術設計是伴隨著社會發展的程度而不斷演進的,是從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為主向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為主的一個發展過程,屬于當前時代的一門應用型交叉學科。
在國家提倡“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等教育改革的環境下,藝術設計的實踐教學活動也得到了空前的擴展,使社會對設計專業的人才需求不斷有新突破,藝術設計專業的學子就業機會相對增多。藝術設計的核心價值已經從服務人們的簡單生活需求向滿足人們的精神幸福感進行轉移,演變成“設計影響生活質量”的綜合創造行為。因此,對于培養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大師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意義十分重要。
在現在社會發展的背景下,藝術設計注重區域文化與地方經濟需求相結合。很多地方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是作為創意產業的中堅力量,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實用性和文化價值兩方面。將先進的設計理念與當地文化特色相融合,強化藝術設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同時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高校對于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而讓我們對教育模式進行新的思考,改變以往重學科輕實踐的教學思路,不斷推行應用型實踐教學。當中“大師工作室”引進高校就是一種教學模式的嘗試。此模式引進專業領域內大師級的教師,充分發揮他們的高水平專業技能及對藝術設計領域內較大的影響力,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為中心,倡導以社會行業需求為導向,充分培養學生的實踐設計能力。
現在很多高校為了回歸實用藝術主義,特別注重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大師工作室的教學平臺構建,在很大程度上深化藝術結合傳統工藝手法進行創新設計,并能夠在社會資源整合、淬煉行業經驗、教學模式改革中發揮出示范、引領的作用。
“大師工作室”教學模式在引領教師成長、促進教學改革、提升創作水平、強化專業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將學生的日常教學與大師工作室設計創作緊密結合,也是“應用型、開放式、新體驗”教學理念的有力體現。
大師工作室在高等院校中創建與發展,充分發揮出行業的優勢,深化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同時也對藝術設計類教師的發展及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通過實踐表明,藝術設計轉換為市場效益,整個教學過程需要與社會密切結合,而大師工作室在高校的建立則能將藝術、技能、成效等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貫穿起來。行業的藝術設計大師課堂教學,區別于滿堂灌方式,也有異于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模式,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像是促進能力提升的一種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在這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迅速提升專業知識,對藝術設計的專業技能也可熟練掌握。“大師工作室”是集設計教學功能、環境與文化密切聯系、社會行業相接軌于一體的應用型實踐課堂。
“大師工作室”的教學模式,是高等院校堅持質量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的工作思路之一,是走應用技術大學的精準發力點。“大師工作室”教育教學模式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專業技能和學校的新教學模式優勢得到體現,這對高校的產學發展、校社銜接產生了積極作用,既能促進高校教育教學的創新協調發展,又可拓寬對地區經濟建設的服務途徑。
根據要積極推廣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在校學習與畢業工作的一致性的有關精神,學校更多采取項目驅動法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帶動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內涵建設及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革。大師到學校擔任相應的教學課程,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更直觀、更具成效性,同時也提供了與社會相關行業的對接橋梁,避免出現學生在校學到的知識到社會后無直接作用的尷尬局面。其次,學生通過自主選擇不同方向的專業,再師從行業大師,能夠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在實行“大師工作室”的教學模式下,建設“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環境,大師精講,學生多練,將工作室打造成“創意工坊”。由此,學生能夠對專業技能中的新理念、新工藝以及新創意的轉變有更深刻認識,通過“大師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實踐,學生能明確方向,專業綜合能力也得到更快的提升。
通過建立專兼職結合的大師教師資源庫,結合“大師工作室”平臺,以創作設計項目為導向,強化專業技能的培養,在大師的帶領下參與社會行業界內的各種藝術設計類展覽及賽事,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模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大師工作室”是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內容,萬變不離其宗,其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依然突出高校是以教學為主、學生為本的根本特性,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以教學為主,“大師”要突顯教師角色,是工作室運作的主要負責人,遵循學校的基本教學與管理,納入院系中的相關教研室,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教學大綱、教案等教學材料的撰寫按照學校教學要求,遵守日常教學秩序及參與學校的各項考核評估,使“大師工作室”的教學活動形成常態化。
工作室的有效運作,離不開學校教學制度的管理機制,積極開展與行業的合作,引進優秀的行業資源、工藝和設計項目,使“大師工作室”教學模式突出“應用型、開放式、新體驗”的特點。同時學校實驗管理部門對工作室實行綜合管理及其自我管理方式。建立按需解決工作室的建設管理問題,提供工作室個性化建設的良好環境,營造良好的教學場所,完善項目教學的質量體系。為工作室源源不斷向社會輸送行業特色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將高校大師工作室獨特的教育教學模式,打造成對外學習交流的特色名片。
工作室將課堂教學與實訓場所進行區域劃分,既可以完成專業課程教學,又可以在大師的現場指導下了解、掌握設計新理念、新工藝,改善了以往課程教學與實訓分離的現象,學生既能在工作室里很好完成學習任務,又能充當起設計師進行創作。為充分發揮大師工作室在高校及地區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工作室定期組織開展行業性、區域性學習交流活動,提升教育教學成效。校內外的專家學者及行業界大師精英,通過經常到來指導交流,在了解工作室教學運行情況的同時也掌握學生在此教學環境下所取得的成果。在大師的指導下,為學生設定學習課題目標,學生根據自身特性研討選擇設計方案,并以此來不斷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激情,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創作能力。學生從獨立制定出創作的方案,運用設計知識、工藝制作技法,經過不斷修改練習到作品的創作完成,最終能將創作作品參與到社會專業的展覽比賽中,通過展示,能夠更直接地了解自己設計創作的特色以及存在的不足,形成“以賽促學,以競爭促提高”的良好氛圍,達到不斷提升專業技能的效果。
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教學已經進行有效的“大師工作室”教育模式嘗試,在學校的大力支持、社會行業的熱情關懷下,相信這一教學實踐模式的改革也會得到更好的踐行。通過“大師工作室”的培育,學生也能更堅定走出一條有特色的應用技術型道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掌握了扎實的設計技能,培養了自己不斷創作的勁頭。在現代社會發展的形勢下,個人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專業技術能力的提升才能使學生創出自己的設計新天地。
[1]潘沁.校企合作高職藝術設計“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美術大觀,2009.
[2]呂微露等.環境藝術專業“項目式”教學改革模式初探[J].裝飾,2011.
[3]王操等.高校城市規劃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
[4]宋玲.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J].科技信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