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霞 何茂莉 (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 550025)
村寨是貴州民族地區鄉村聚落的重要形式,是地區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有著諸多經濟社會價值。當前學界就民族村寨文化的研究大致集中在城鎮化進程中村寨文化保護與研究[1]、村寨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2]、旅游與村寨文化變遷[3]、村寨文化建構與架構[4]-[5]等方面?,F有研究大多是村寨旅游資源開發背景下開展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從宏觀政策背景層面針對民族地區獨具特色的村寨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成果較少。在“一帶一路”戰略對貴州民族鄉村經濟、文化、社會諸方面影響的背景下,本文以貴州省普定縣馬官鎮馬官村為研究個案,圍繞傳統民族村寨文化現狀、傳承與保護中存在問題及其應對措施開展較為系統全面的研究。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當前的“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政府在金融危機影響凸顯,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國際貿易規則和投資格局調整背景下,為順應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等潮流而提出的戰略構想。
包括貴州廣大民族地區在內的西南地區是聯系“一帶一路”的戰略要點。貴州地理位置雖位處“一帶一路”邊緣地帶,因“一帶一路”戰略在經濟、貿易、文化和社會等方面“面性”影響和輻射反應存在,貴州在“一帶一路”戰略影響下,其傳統村寨文化亦面臨諸多經濟、文化沖擊。
改革開放后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與城鎮化進程加速,中國傳統村落正面臨衰落消亡的窘境,國內傳統村落數量持續呈現遞減趨勢。截止2016年初,貴州僅存400余傳統村落,傳統村落千百年來積淀下來的文化特色亦隨之逐漸衰退甚至消亡。
馬官村歷史底蘊深厚,是典型的屯堡村寨。屯堡文化既執著地保留其祖輩們600多年前的文化個性,又在長期實踐生活中與貴州的自然地理環境相結合,形成鮮明而獨特的文化。具言之:
馬官村村寨形態布局特色明顯。至今基本保留幾百年前的村寨形態,村寨內部巷子互相互通,縱橫交錯,形成 “點、線、面 ”結合的巷道體系,兼具生活和防御功能。
馬官村原生石材房屋獨具特色。村內石材瓦蓋、石砌房屋、石板街道、石墻、石磨等原生石材聚落獨具特色。
屯堡韻味的地戲和花燈在此得到極致展現。地戲是明朝軍隊的隨軍文化中一種典型的戲劇,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花燈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是貴州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已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改革開放以來,現代文明開始滲透交融,現如今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一些村寨特色文化在現代文化浪潮的沖擊下漸漸“變味”。馬官村不可避免地也在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日益顯露出一些問題。
資金方面,村寨文化傳承與保護缺乏資金支持。研究人員發現,由于跳地戲成本花費高,且地戲演出費用以民間自發地組織為主,解決服裝道具、租用場地等問題。但依靠民間自發組織,很難將極具屯堡風情的戲劇文化傳承下去。
對策方面,應對外來文化沖擊失當。全球化浪潮和外來文化影響下,馬官村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其極具屯堡風情的文化也受到嚴重干擾,面對外來文化的強勢入侵,人們的生計方式、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也逐漸被同化,逐漸喪失本土文化的獨特性。
傳承方面,村寨傳統文化傳承后繼乏力?,F代信息的大量涌入使人們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轉變,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較低,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觀念也越來越淡薄。年輕人的大量外出更使馬官村地戲、花燈等傳統文化后繼無人。另外,外出打工的年輕一代長期在外生活工作,逐漸喪失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傳承自身文化的意識。
文化自身方面,村落文化表現形式趨向單一。馬官村是具有花燈、地戲、山歌等濃厚屯堡風情韻味的傳統村寨,現階段馬官村的地戲、花燈等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愈顯單一,缺乏對文化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調節,停留在文化的簡單復制層面,文化的創新層次和幅度較低。
在建設“一帶一路”的進程中,文化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靈魂,我們應當堅持文化先行,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為了傳統村寨文化的有效傳承,本文對傳統村寨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思考與對策進行如下探討:
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在融入“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政府應充分發揮好引導作用。首先,政府要積極制定相關政策吸引社會資金的投入,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村寨文化創新式保護、傳承和發展。其次,政府要制定有效的立法保護體系,為傳統村寨文化傳承與保護提供法律支持。最后,政府要正確引導參與村寨文化傳承與保護,一方面,要建立起以政府為牽頭,相關研究組織機構、專業人士、民間人士相結合的保護運作機構;另一方面,要加強村落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宣傳教育,加深人民群眾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文化變遷中加強文化傳播與交流。人類學視野中,文化變遷一般指的是由于文化自身的發展或異文化之間的接觸交流造成文化內容或結構的變化。文化創新以及文化的傳播與涵化是文化變遷的兩個主要表現形式?!?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應立足于現有文化基礎,充分發掘傳統村寨文化深厚底蘊,深挖傳統村寨文化的獨特魅力,加強傳統村寨文化的弘揚與傳播,深入開展與沿線各地區的文化交流合作,讓傳統文化走出去,為文化傳承與保護注入新鮮活力。
培育文化自覺意識。費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概念,其思想精髓在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這就要求我們要增強對自身的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護傳承自身文化。尤其是在文化內涵深厚和文化表現形式豐富的傳統村寨,應培育人們的文化自覺意識,喚起廣大人民群眾對自身文化的正確認識與肯定,在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往過程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繼承發揚本民族文化,才會勇于自覺地擔當起本民族文化傳承的重任。
文化再生產中不斷實現更新。布爾迪厄提出的文化實踐及其再生產理論,深入的揭示了文化的動態發展過程,即文化是可以通過不斷地再生產進行傳承,從而使文化得以延續。“ 一帶一路”戰略下,傳統村落的文化傳承與保護需要與時俱進,以開放的姿態、博大的胸懷在對原有文化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文化的更新發展,大膽吸收和借鑒各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為文化的傳承注入新鮮血液,而不是文化簡單的生產復制。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離不開文化搭臺,應當堅持文化先行,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意識,將政府部門的扶持、引導與自身文化自覺緊密結合,基于貴州省交通建設所帶來“地緣優勢”加強區域交流合作,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經濟帶,配合貴州省民族村寨獨具色特色的文化優勢獲得發展紅利。創新文化再生產的形式與內容,以創新促發展、以發展促保護,推動傳統村寨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發展壯大區域特色文化,豐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
[1]李欣華,吳建國.旅游城鎮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保護與傳承——貴州郎德模式的成功實踐[J].廣西民族研究,2010(04):193-199.
[2]丁智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傳統村落特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基于缸瓦窯村的考察[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93-98.
[3]周丹. 民族旅游與村寨文化變遷[D].四川大學,2007.
[4]肖青.民族村寨文化的現代建構邏輯[J].思想戰線,2008(03):6-10.
[5]肖青,李宇峰.民族村寨文化的理論架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