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菊 (江蘇省徐州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信息系 221008)
在現代,面對海量的內容,高效抽取提煉最有效的信息,更好有效的生活是每個人的需求。“人的基本行為與人的基本需求相聯系”,法國學者居伊·德波認為人類的生活已經被圖像包圍,一切生產與消費活動都被抽象為景象。由此可見,信息圖是我們必須關注和重視的傳播形式,提高信息圖解力更是設計師生存的基礎要求。
圖解(Diagram,主要運用插圖對事物進行說明),德勒茲把米歇爾·福柯圖解重新解釋,做了進一步發展解說,認為它應該是一種圖,一方面由一些可述的功能及事物定義.另一方面,產生出不同的可見的形式,是一部無聲而看不見的機器,但是又讓別人看見和言說.從上面的描述,我們不難得出圖解信息設計具備的特點:
1.圖解是圖,是具形化的抽象思維,“道是無體之名,形是有質之稱。凡有從無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它是傳“意”的。
2.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可為圖解、圖表、表格、統計圖、圖形符號、地圖,通過這些形式,以會意。
3.應“用”而生。語言無法快速有效傳達的信息,如物體組裝方法、結構、方位指示需求或者肉眼無法看到的就需要圖解來幫助,它是在充分理解基礎上進行抽絲剝繭系統梳理之后,以視覺化的形式簡單清晰的呈現。
因此,圖解用途廣泛,通過圖解釋義,將難以明確理解的、錯綜復雜無法直觀認知的關系使用關聯圖的方式將物品及事件進行有效分門別類的整理,形成能夠直觀理解的圖表。廣泛應用于醫學、天文地理、社會科學、建筑學等領域。
2009年于美國紐約州舉行的“世界新聞視覺設計大賽”,理想信息圖設計有了系統的評判標準,它們應該具備以下要素:“ACSFW”,吸引力、準確清晰、簡潔易讀、流動的視線、無言。以上是提高圖解力度的方向和目標。
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如何迅速抓住“眼球”,把核心內容傳達出去并能與用戶產生共鳴?我們需要了解視覺注意力機制。
大多數視覺心理學研究認為視覺顯著性是指在視覺前注意階段中,能夠迅速引起觀察者注意的程度。顯著性高的客體容易被觀察者選擇性接受。受對比度,形狀、動靜位置,主體與陪體等因素制約。
知道影響視覺注意程度的相關因素,對于圖像視覺顯著性的認知有助于我們借勢而為,增強信息的吸引力。
從用戶的角度上,看看用戶接觸信息的反應:
“ColinWare在《Visual Thinking For Design》一書中將視覺信息處理流程歸納為三個階段,大致是:
基本信息提取;篩選關注內容;
保存關鍵目標,聯想相關描述。
通過對三個階段的總結,當第一階段獲取的(最基本的視覺元素、顏色、位置、順序、等信息)信息越少,第二階段(過濾多余信息,有序構建復雜圖像、塑造三維圖形)用時就越短,到達第三階段形成概念速度越快,意味著可以對獲取目標有更深刻的印象。”
這也意味我們可以通過減少基礎元素達到信息優化設計目的,從內容和色彩以及架構上精簡再精簡,“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閱讀的時候視線移動是一種對于視覺刺激而產生的、一系列復雜原始本能反應,可以依靠有效的視覺手段來進行引導。
比如:適度對比。所以在設計中一定要把要突出的信息進行地位劃分,將真正需要傳達的信息通過差異性凸顯出來。
反復的對視覺化的骨骼框架進行琢磨,極力尋找最佳視角和表現方式,利用視覺下意識和信息地位安排信息呈現方式,從而達到引導閱讀的目的。
引導呈現元素,圖解是優先的也是最重要的,為了抹平文化差異和閱讀習慣等因素,有利傳播信息,盡量少字甚至是無字會更有利與交流。
“共感(empathy),最深層次的了解他人的方式,是共感。在設計的過程中通過共感,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了解真實目標從而了解如何提供更自然有效的設計”。
患病的人們心里會產生恐懼和不安,對某種癥狀比較擔心,對醫學知識普及會有一種好奇又恐懼的心理。因此,醫學題材的圖解宣傳應該盡量避免過于寫實血腥的圖片加深恐懼感。色彩被認為是信息傳播的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通過采取柔和色調對比、協調的色彩組合,使用美觀的構圖、簡潔的形式傳達訊息以降低恐懼感。尋找共感,是一個不斷挖掘的過程。
歸納用戶需求-系統的需求分析-挖掘用戶特征(對用戶特征以及使用場景)-進行信息結構設計,元素的表現更有凝聚力和連貫。在這一步需要考慮用戶內在心理和中間行為,以目標受眾可理解的簡潔設計完成架構的搭建和界面導讀,最終的視覺表現更要考慮用戶視角,能使所有人理解并獲得幫助,才是具有力量的圖解。
圖解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安全舒適有條理,所以設計要從讀者視角出發。這需要設計完全從閱讀對象的角度來考慮,包括如閱讀習慣、國籍、文化背景、閱讀對象年齡段特點等,以此來尋找“共感”,這也決定設計師不僅要做好內容上的安排設計,還需要跳出個人視角,需要全面統籌的考慮,從高處進行審視尋出設計的最佳視角。有力量的、以用戶為中心的信息圖解是圖解追求的目標。
[1]在你身邊,為你設計:騰訊的用戶體驗設計之道/騰訊公司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1.
[2]彼得·埃森曼:圖解日志[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 (美)2005.
[3]梁曄,劉宏哲,基于視覺注意力機制的圖像檢索研究[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