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在中國古代,有不少名人名臣,精通醫道,寫出不少妙趣橫生的醫藥對聯。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在杭州任知府時,常與當地名中醫龐名安切磋醫道,談詩論對。一次,龐老中醫進門見掛的燈籠,隨口吟出上聯:“燈籠籠燈,紙(枳)殼原來只防風。”蘇東坡心領神會,對出下聯:“鼓架架鼓,陳皮不能敲半下(夏)。”龐老先生見院中翠竹蔥綠茁壯,又靈機一動,贊道:“中暑最宜淡竹葉。”蘇東坡隨口對道:“傷寒尤妙小柴胡。”他倆品茶談天,論醫對聯,真是棋逢對手,人逢知音。龐老先生告辭東坡出門時,隨口又出上聯:“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蘇東坡笑答道:“春風來時盡看花,但聞藿香木香。”
以上對聯中的“枳殼、防風、陳皮、半夏、竹葉、柴胡、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藥名,巧妙地入了聯中,對聯工整和諧,妙趣橫生,回味無窮。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也通曉醫理。他不愿為朝廷做官,以行醫替人治病為生計。一老者求醫時,出上聯:“白頭翁牽牛過常山,遇滑石跌斷牛膝。”施耐庵隨口對出下聯:“黃發女炙草堆熟地,失防風燒成草烏。”
此對聯是用十味中藥,借助少量襯字串組而成。對仗工整,形象生動,平仄相反,頗為工巧,耐人尋味。
明代詩人、“江南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也通醫道,常為百姓看病,不收分文。他用藥簡單,以草藥為主。曾寫過一首這樣的藥聯:“紅棗二枚姜一片,碧桃萬樹柳千絲。”
這副中藥對聯借助“中襯后補”的方法組成,“二枚”“萬樹”為墊襯,“一片”“千絲”為填補。把“紅棗”“姜(生姜)”“碧桃”“柳(觀音柳)”四味中藥凸現出來。吟上聯,如品甜棗鮮姜之美味;詠下聯,猶觀碧桃綠柳之美景。全聯對仗工整,平仄諧和,堪稱佳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