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矗軍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214063)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
黃炎培先生提出建立一個包括職業陶冶——職業指導——職業訓練——職業補習和再補習在內的職業教育系統,使職業教育貫徹于受教育全過程和全部的職業生涯。因此,職業素養也不是只在職業院校學習的幾年時光里養成,更需要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不斷自我學習和培訓自己的過程中形成。但職業院校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養成基本的職業素養則是必需的。只有這樣,學生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能力提升和個人發展,才有可能在服務社會時實現自己的職業發展[1]。
如今,用人單位比較關注學生的職業素養,招聘時會對他們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團隊意識、責任心、性格特點等方面進行考量。高職院校機電類專業學學生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包括基本職業素養和專業職業素養兩大方面。
基本職業素養,即從事哪一種職業(包括機電類職業)都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可以從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作風等三個方面來概括。
首先,職業意識是指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及職業生涯規劃。自我的認識可以包括心理、意志、身體等方面的認識。要有飽滿的學習熱情和積極進取的奮斗精神,有應對壓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從逆境中尋找轉機,職業生涯規劃時,學生要確定自己的個性與能力是否與當前的專業選擇相符,并結合環境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
其次,職業道德簡單地來說是一種敬業精神,指有很強的事業心和主人翁精神。做事時認真踏實,精益求精,能及時更正工作中的細小錯誤,“用心”做好每一份工作。再次,職業作風是基本職業素養的核心內容,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如獨立性、責任心、團隊意識、職業操守等。
專業職業素養,即從事機電類職業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包括機電專業的文化知識、機電專業基礎、機電專業技能、創新能力等,即從事機電類職業所需具備的職業知識技能。
職業知識技能代表職業素養表層的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學校的教學來獲得。一般來說,機電類專業的培養方案是針對社會需要和機電行業企業需要所制訂的,包括文化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實踐課程等內容。能讓學生獲得系統化的基礎知識及專業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獲得學習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并與崗位要求實現對接。因此,學生只要積極配合學校的培養計劃,認真完成學習任務,就得獲得相應的職業知識和技能,為職業需要作儲備。
基本職業素養和專業職業素養兩個方面相互影響,良好的基本職業素養有利于專業職業素養的培養,專業職業素養對基本職業素養也具有促進作用[2]。
微信是騰訊公司2011年推出的即時通訊工具,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經覆蓋中國94%以上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達到8.06億。
微信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發送語音短信、文字、視頻、圖片等信息。微信還提供了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搖一搖、漂流瓶、游戲等功能,微信用戶可以將內容分享給好友以及將看到的精彩內容分享到其微信朋友圈。
微信公眾平臺主要有實時交流、消息發送和素材管理等功能。用戶可以對公眾賬戶的粉絲分組管理、一對一交流,同時也可以使用高級功能中的編輯模式和開發模式對用戶信息進行自動回復。
高職院校的學生群體被稱為“全面擁抱互聯網媒體的一代”,他們通過網絡平臺與人溝通、獲取信息、游戲、在線購物、表達心聲等[3]。
筆者所在課題組以高職院校學生作為調研樣本,在學生中發放《高職院校學生微信使用情況調查問卷》,由此了解學生學習、生活、思想、行為受微信影響的現狀。共發放問卷750份,回收有效問卷748份,無效問卷2份,有效回收率為99.7%,分析結果如下。
(1)學生使用微信的比例高、使用熟練度高。受調查的學生中96.4%的學生使用微信,有2.4%的學生沒有使用微信;且已使用微信的學生中有52.46%使用微信時間達到2年以上。
(2)學生每天使用微信時間較多。從學生每天累計使用微信時長看,20.7%的學生每天累計使用微信0.5~1 h,27.1%的學生每天累計使用微信1.5~2.5 h,22.1%的學生每天累計使用微信2.5~3.5h,28.23%的學生每天累計使用微信5 h以上,只有1.73%的學生幾乎不使用微信。這表明,注冊微信的學生絕大部分每天都在使用微信。
(3)學生關注的微信公眾平臺數較多。有49.5%的學生關注10~50個微信公眾號,29.6%的學生關注50~100個微信公眾號,17.7%的學生關注100以上個微信公眾號。這表明學生喜歡從各種類型的公眾號來接收社會、學校等各方面的信息。
由此可見,微信在高職院校學生群體中的使用率極高,已然進入到學生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甚至影響到學生們的思想和行為。各高職院校一般都申請了官方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新媒體時代的管理手段和德育宣傳陣地,院校的教學部門也會申請微信公眾平臺作為移動教學模式。因此,如何利用好微信公眾平臺,做好學生專業職業素養教育是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微信公眾平臺具有信息共享、群發推送和自動回復和一對一交流等功能,用戶可以在微信公眾平臺中閱讀圖文信息,并把看到的精彩內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平臺允許的關注用戶數量巨大,后臺數據統計功能大致分為用戶分析、圖文分析、消息分析等,從而分析出用戶對公眾平臺的關注程度、推送文章的閱讀人數及轉發人數等。
傳統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要不僅要注重傳授專業理論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
通過建立微信公眾平臺,上課前,教師發布即將學習的課堂知識相關資料的圖文信息,使學生形成知識儲備;課程結束后,教師發布與課堂知識有關的素材及復習知識點的圖文信息,以便學生課后鞏固所學的知識,學生和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一對一的問答,實現互動交流。教師可以在平臺中發布課后作業,也可以把一些優秀的作業在平臺中展示出來。
比如:《機械制圖》這門課程,對制圖時字體的書寫、圖線的畫法等都有嚴格的國家標準,需要學生耐心細致、嚴肅認真的對待。教師在教學課堂之外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搭建信息傳遞平臺,發布課前教學要求、機械制圖的國家標準規定、優秀制圖作業等。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強大的朋友圈影響力,加強學生對《機械制圖》課程的重視。通過定時定期的發布課程信息,為學生做出堅持及堅守這種敬業精神的表率。微信公眾號還可以發布一些企業的制圖作品,適時對學生進行專注執著、精益求精等基本職業素養的培育,使單純、枯燥的傳統課堂教學變成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養成的舞臺。
微信公眾號的數據后臺數據統計功能強大,可以從用戶分析、圖文分析、消息分析等方面進行列表、作圖、數學處理等方法,獲得用戶數據、圖文數據、消息數據,挖掘和分析出用戶對公眾平臺的關注程度、推送文章的閱讀人數及轉發人數等,從而分析出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情況。
通過各課程教師發布的課前預習、課堂知識、課后鞏固、優秀作業、職業規劃、專業新聞等相關圖文信息的數據分析,由閱讀量可以獲得學生們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和熱情度;由收藏量可以獲得學生對某專業知識點重要性認識程度;由轉發量可以獲得學生的興趣喜好,及對哪些職業素養的認同。通過這些定向收集來定向分析,也可以更有效地進行信息推送。
當前,高職院校機電類專業開設實訓課程時,都會與某個企業甚至是幾個企業進行合作。進行實訓實操時,嚴格按照企業標準執行,規范實訓設備的使用與配置。并制定《實訓5S管理制度》、《電工電子實驗室管理制度》、《數控加工實訓室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幫助學生規范其實訓行為,做到“上學即上班,上課即上崗”。
利用校企合作,可以進一步拓展微信公眾平臺的影響力。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把企業的這些規章制度引入實訓管理中,如果他們本身沒有企業職場背景,僅靠日常教學管理來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是乏味和低效的。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可以發布企業日常工作場景的視頻、機床設備的操作維護清潔保養視頻、企業的安全生產檢查資訊等,使學生在學習環境中即可真切感受企業工作氛圍,使職業素養的教育滲透在日常實踐學習中[4]。
微信公眾號通過圖文信息的推送,可以面向學校、教師、學生、企業、社會。發送信息時,還可以通過不同分組,將不同的信息傳遞給不同的受眾。利用這些功能,學校可以進行德育教育、新聞推送、校園事務處理,樹立學生的職業意識;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專業相關的新聞等傳播給學生,培養學生對專業及職業的熱愛;企業可以將企業規范、用人信息、行業發展趨勢、企業巨匠事跡等傳遞到校園,便于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態度;師生之間可以對話,生生之間也可以對話,強化專業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企業可以通過教師發布的優秀作業提前留意到優秀學生,優秀學生也可以借此找到合適的就業單位,促使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畢業生可以給學弟學妹提供更多的學習經驗,以及企業工作的職業素養要求,進行職業指導;社會各層面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的推文消息了解學校的辦學情況。
通過微信公眾號,學校和教師進行知識文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播,企業將企業文化、用人標準、管理模式等引入課堂。學生、教師、學校、企業,全員、全面、全程,構建長期交流平臺,促進職業素養的提升。
機械類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要貫穿于學校的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新媒體時代,微信公眾號等新技術手段,為職業素養教育帶來新機會。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有利于激發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渠道提升學生專業職業素養的培養,從各方面滲透愛崗敬業和團隊合作態等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