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樹麗 翟樹亮
輝縣市是優質強筋小麥主產區,結合我區小麥栽培實際,主要從播種期選擇、播種量控制、田間管理等方面來進行總結,完善高產配套技術措施。
結合輝縣市小麥栽培及管理實際,在播種期選擇上,以每年的10月10~15日為宜,受不同強筋小麥品種的影響,播種期也需要適當調整。其中,播種環節需要注意幾點。一是對田塊的整理。參照“秸稈還田必須深耕,旋耕播種必須耙實”要求,我區在優質強筋高產小麥田塊,提出深耕必須達到25cm以上,耕后實施機耙3遍,確保田塊平整;對于旋耕播種,要旋耕2遍,更深達到15cm以上。優質強筋高產小麥種植前要確保地墑,通常在耕種前澆水,提高土壤含水量達到16%~18%。播種前的施肥管理要科學,根據氮磷鉀比例及施肥要求,建議純氮肥每畝250kg,磷肥130kg,鉀肥95kg,另外對于微量元素如鋅肥也要提前施肥,并于第二年春天拔節期追施氮肥。為了確保小麥麥種正常發育,在播前需要進行藥劑拌種,防治病蟲侵害。如利用多菌靈拌種,防治地下害蟲、紋枯病、全蝕病等;采用其他殺蟲劑拌種,如48%毒死蜱懸浮種衣劑,35%吡蟲啉懸浮種衣劑,50%辛硫磷乳油,同時加拌15%唑酮濕性粉劑等,來提升出苗率。
播種量的控制對于優質強筋高產小麥而言非常重要。結合豫北氣候條件,根據各田塊墑情來選擇適宜的播種量。通常,輝縣市高產優質強筋小麥播種量控制在每畝120~165kg,針對不同地塊區域,受到延期播種或地力較差者,適當增加播種量。通常每晚播3d,播種量適當增加5kg。但播種量不能超過每畝180kg。以新麥26高產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為例,該品種小麥分蘗能力強,播種量需要進行合理控制,如果出現播量過大,可能導致群體植株發生倒伏。同時,不同品種小麥度田間通風光照條件要求不同,從提升單株小麥水、肥吸收率上,應該控制播量。另外,針對機播模式種植,要給予測定,避免深淺不一,播量不均勻。
從高產目標來看,田間管理是保障高產的前提,而對于小麥不同生長階段,其管理的重點也不同。在冬前管理時期,以每年的11月至12月,期間要做好田間除草、澆水越冬。劃鋤管理,有助于通風透氣,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小麥根系的生長。針對田間雜草,也可以選擇不同的除草劑。如針對闊葉雜草,可選用“苯磺隆+唑草酮”進行噴施;對于禾本類雜草,建議選用甲基磺隆進行噴施。冬前澆水不可忽視,利用越冬水,能夠有效防范凍害死苗,增進土壤水分吸收,保墑,以及消滅田間害蟲。在小麥起身期,以第二年春天3月上旬,做好苗期管理。針對地墑差的田塊,要檢查出苗情況,適當補種,特別是存在斷壟現象,要采用藥物浸種及時補齊。針對部分田塊麥苗過旺,還要給予藥物噴施,控制長勢過旺。如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加50%多菌靈加水噴灑。在拔節期,追肥很關鍵。以每年4月前后為主,追施氮肥。根據前期氮肥施量來控制前氮后移措施,將一半的氮肥在拔節期進行追施。便于小麥后期根系的吸收,增強可溶性蛋白質含量。拔節期的澆水與施肥可以同時,也需要根據不同田塊苗情、墑情來定。通常,對于分蘗成穗率高的小麥品種,在拔節初期、中期進行澆水施肥,提升地力;對于麥苗群體偏大的田塊,宜適當延遲澆水。揚花期澆水是保障小麥籽粒質量的重要環節,其優勢在于灌漿+防蟲害。通常,小麥田塊開花后,以10d為宜澆水;對于田塊水費條件好,小麥長勢旺盛的田塊,要結合氣候條件合理控制灌漿水。建議不旱不澆,有風不澆,雨前不澆,防范田間積水,影響小麥植株根系的穩定性。
從優質強筋高產小麥管理的不同階段來看,后期管理也很重要。在小麥抽穗期,為了促進小麥對氮肥的吸收,可以結合小麥田塊實際追加根外施肥。建議以2%的尿素溶液對小麥葉面進行噴施,提升小麥氮素積累量。后期的病蟲害也是防治重點,特別是在小麥孕穗期,很容易受到病蟲害影響。在病蟲害防治上,要把握三個重點。一是對小麥白粉病、條銹病、紋枯病的針對性防治,建議采用12.5%烯唑醇粉劑或者4%的戊唑醇懸浮劑兌水對病害嚴重的田塊進行噴霧防治。針對抽穗揚花期,小麥赤霉病的防治,要結合氣候條件,關注天氣變化,一旦有連陰雨氣候,應提前進行藥物噴施防范。建議采用50%多菌靈或43%戊唑醇懸浮劑兌水進行噴霧。針對下面蚜蟲的防治,要結合不同田塊蟲害實際,選擇高效低毒菊酯類殺蟲劑進行防治。如噴施吡蟲啉、噻蟲嗪等。在后期管理上,還要注意麥田水分的控制,結合田塊需要,在小麥乳熟期到收獲期,可以適當澆水,減少黑胚,增強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在對田塊雜麥去除上,及時的除雜,確保田塊小麥品質與純度。另外,小麥收獲期的選擇要適當,收割過早,將影響籽粒質量和品質,收割過晚,或雨后收割,也將降低小麥品質。建議在小麥蠟熟期,即植株中下部干枯,上部變黃,莖稈仍有一定彈性,籽粒接近蠟質狀態為最適宜收獲期。
5綜上所述,推進優質強筋冬小麥科學種植與管理,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圍繞技術指導,完善配套栽培體系,促進優質強筋小麥水肥一體化管理,提升小麥品質。在總結工作,積累經驗過程中,還要從田塊改造、提高種植面積,改進良種、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開展統防統治,提升農機農藝水平,切實提高單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