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帆
竹蓀,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形狀略似網狀干白蛇皮,它有鵝蛋黃的菌帽,雪白色的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項端有一圍細致清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被人們稱為“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蓀營養豐富,香味濃郁,滋味鮮美,具有滋補強壯、益氣補腦、潤肺止咳、清熱利濕、等功效。由于野生資源較少,市場價值很高,現在市場上大多數竹蓀都是通過林下人工栽培獲得。但而林下竹蓀栽培易受山林地地勢、坡度、林間密度、樹木雜草等多困素影響,而大田栽培不僅地塊更易選擇,易管理,產量高,品質優,采收方便,省工增效等特點,為更多農民所接受和掌握。近年來,我縣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積極發展大田竹蓀栽培,帶動農民脫貧增收取得可喜成效,現將技術總結如下。
1.1 選擇土壤肥沃、交通方便,無污染、不易結塊、排灌方便、三年內未種植過竹蓀的水稻田。
1.2 清理雜物,翻土建畦。畦寬60-80厘米,溝寬40-60厘米,長度根據田塊大小而定。土塊不可整得太碎,以利通氣,自然曝曬10~15天,殺滅大部分病菌及蟲卵。
1月初將新鮮的竹屑堆置于種植田塊附近,按每畝(約667平方米,下同)40千克的標準邊翻料邊添加尿素,自然發酵1~2個月。3月初將發酵料運入種植田塊鋪展,料厚約20厘米,每畝用量4.5~5噸,過10~15天后播種。
栽培管理:一般可分為純菌種壓塊法、純菌種直播法、生料栽培法,其中以生料栽培法最為普遍。主要有三層料夾兩層菌種、兩層料夾一層菌種,一般多采用第2種方式。
播種方法:在畦內鋪上10-15厘米厚的培養料用塊狀菌種點播,然后撒一層3-5厘米培養料蓋面即可,每平方米用料 15-20公斤,350克菌種 1-2瓶。播種后用預留溝面的細泥覆蓋1-2厘米厚,形成中間高、兩邊低弧形,然后再蓋稻草或雜草,以不見土為宜,防止雨水沖刷引起土壤板結,起到保濕防曬、作用。若氣溫低于15℃可再加蓋薄膜。
3.1 品種選擇:選擇中高溫型菌類,一般安排在春、秋兩季播種,具體應視品種和栽培場所而定。如選擇“古優一號”等優良品種。
3.2 栽培時間:3-5月均可,栽植后當年夏季長子實體,6-9月即可收獲。
4.1 菌絲培養期管理
注意田間排水、防澇,過濕易導致菌絲霉爛。此階段由于培養基內固有的含水量足夠菌絲生長所需,一般不必噴水。若持續天晴,覆蓋物干燥或覆土發白,則應及時噴水,以免影響菌絲生長。噴水宜少不宜多,即菌絲生長期、子實體生長發育期做好遮陽、防雨,保持溫度在22℃左右。加強通風換氣,每天通1次,每次半小時。
4.2 出菇管理
出菇前搭蓋好蔭棚,即菌絲爬上料面時,在畦床上搭建遮陽網大棚。用空心鋼管、水泥柱或竹木按長、寬、高分別為3×4×2米規格搭建大棚,大棚立柱頂端用鐵線按東西、南北呈四方形拉緊,田邊打木樁牽引固定,用90%遮陽率的遮陽網覆蓋遮陽。雨季注意田間開溝排水,防止積水浸害菌絲。菌球生長期,除陰雨天外,每天早晚各噴水一次,保持相對濕度在90%以上。出菇期若持續干旱,采取夜間灌跑馬水,保持溝底淺度蓄水。噴水時應掌握:覆土發白時勤噴,竹蓀蛋小時輕噴霧狀水,菌蕾大時多噴、重噴,晴天多噴、陰雨天不噴,使子實體在適宜的濕度下正常生長。
竹蓀生長過程中,會出現菌蕾萎爛、托膜增厚、破口抽柄困難、子實體變異等現象,直接影響了產量、品質以及經濟效益。預防措施:(1)挖深畦溝,排除積水;(2)挖去畦床兩旁外沿覆土,用毛竹管插進畦床料內,讓空氣透進基料,蒸發內含水分,然后覆土。(3)增加通風次數,適當延長通風時間;(4)調節蔭棚遮蓋物,避強光曬照。蟲害主要是白蟻、蛞蝓等,白蟻可用滅蟻靈誘殺,蛞蝓用石灰粉撒在其活動處驅殺。
6.1 采收
當菌裙散至離地約1/3菌柄時可采收,一般在早上6-10點鐘采收為最佳時間,竹蓀開裙,菌蓋和孢子泥易剝離,即可采收。采收方法:剝離菌蓋、孢子泥和菌托,用小刀從菌托底部切斷菌柄基部。裝竹蓀的藍子要用棉布或薄膜墊上,以免擦傷竹蓀和粘上泥巴,要保持菇體的干凈和完整,被孢子泥和泥土污染的竹蓀用清水洗凈。采收高峰期,沒有馬上進行烘干的鮮竹蓀,要放進冷庫冷藏保鮮,要烘干時才取出,以保持鮮竹蓀菇型。
6.2 烘干
烘烤框架最好使用竹制品或無異味的木制品,層架高度20-23厘米,層數量10層為佳。擺放時鮮竹蓀要求頭尾一致、厚度均勻、緊實度自然擺放,放入烘烤層架之間要有3厘米左右的間隙。
6.3 包裝,冷藏保鮮
干品竹蓀極易回潮,散失香味。因此,烤完結東后及時完成分級、包裝,密封后放入冷庫在2~4℃冷藏保鮮。沒有冷庫的要放在陰涼、干燥、無光的低溫房間保存,但保存時間不宜大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