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彥華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河南省許昌市按照“選準產業、典型示范、政策支持”的思路,充分發揮農業行業的政策、資金、技術優勢,指導農業部門發展特色產業,動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扶貧攻堅,與貧困村、貧困戶聯結,以點帶面,逐步實現了以特色產業發展拓寬收入渠道,以經營主體參與健全聯結機制的農業產業扶貧格局。
一、農業產業扶貧工作的現狀
(一)立足基礎,選準產業
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是農業部門服務脫貧攻堅大局的重要抓手。許昌市通過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提供農業產業就業崗位和增收途徑,著力解決“傳統農區貧困戶收入來源渠道單一”問題。結合各縣(市、區)農業特色產業基礎和貧困村分布狀況,明確每個縣重點主攻2~3個特色產業。
(二)龍頭帶動,探索模式
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作為農業產業扶貧的重要突破口,許昌市倡導新型經營主體參與扶貧、助力扶貧,著力解決“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問題,積極探索推廣農業產業扶貧典型模式。
“政府+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村”模式。建安區圍繞食用菌產業扶貧,政府主導,依托世紀香食用菌公司技術支撐,在20個貧困村建立食用菌產業扶貧基地。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優先安排務工,沒有勞動能力的由基地代為生產管理。通過實施食用菌產業扶貧,使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獲得地租收入、務工收入、分紅收益收入。
“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禹州市豫征種植專業社通過自籌、引資和114戶村民聯合入股形式成立合作社,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優先吸納貧困戶務工,從事管理果園、養殖、農家樂等。
“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模式。河南豐田種業公司在長葛市的古橋、和尚橋、坡胡等鄉鎮建設繁育基地2萬畝,與貧困村組簽訂協議,連片成方,統一管理,實行“一低一高”幫扶措施,即低價供應農資,高價收購小麥。同時設置銷售、保管、門衛、維修等崗位,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幫助其穩定脫貧。
“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農業龍頭企業在經營中專門為貧困人員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其增收。鄢陵縣德錦花卉公司圍繞花木產業,吸納80戶貧困人員就業。
(三)完善政策,項目傾斜
結合農業部門職能,利用農業技術、項目優勢,全力支持扶貧攻堅。一是實施“兩個全覆蓋”。既有勞動能力又有種植意愿的貧困戶均有一名農業科技人員對口技術幫扶;缺技術、有意愿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象。二是加大項目支持力度。整合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都市生態農業建設等項目資金,優先投向服務貧困村或帶動貧困戶的新型經營主體,引導其參與扶貧、助力扶貧。同時,積極對接發改、財政、扶貧、金融等部門,為農業特色產業扶貧爭取政策、資金、項目支持,合力做好扶貧攻堅工作。
二、發展方向
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優當地主導產業,形成一批實力強、效益好、帶動貧困戶效果突出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帶動貧困人口脫貧。結合農業結構調整,支持貧困村(戶)采取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方式,發展優質、高效種養業,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強化科技推廣,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提升貧困人口就業能力。
(一)發展特色產業促脫貧
改善生產基礎條件。結合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加快改善貧困村(戶)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產能。協調有關部門按時間節點完成高標準糧田建設任務。
做強特色農業產業。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結合自然資源條件和種植習慣,通過結對幫扶、資金支持、技術服務等方式,因地制宜支持發展農業特色產業,以產業促扶貧。一是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果蔬。打造連片種植基地,實行專種專收專用,實現優質優價,通過產業帶動區域范圍內的貧困戶參與優質農產品的種植,實現增收致富。二是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加快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同時,大力發展紅薯、大豆、食用菌產業,實現農產品的多環節轉化增值,通過特色產業發展,有效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增收。
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借助鄭許融合發展機遇,支持有條件的貧困村(戶)參與發展都市生態農業,推進農業與休閑度假、旅游觀光、健康養老、農耕體驗、文化創意等相聯結,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貧困村(戶)分享二三產業成果,實現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雙贏。
(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脫貧
強化農業龍頭企業帶動。進一步完善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政策,加強指導服務,增強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積極牽線搭橋,引導企業參與貧困村(戶)特色農產品生產和開發。通過“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等模式,以訂單生產、合作協議、產銷對接、股份合作等方式,密切與貧困村(戶)的利益聯結。
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支持具備條件的貧困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貧困村所在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吸納貧困戶入社,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強化家庭農場帶動。開展家庭農場示范場對貧困農戶的結對幫扶活動,鼓勵市級以上家庭農場示范場為周邊從事種植的貧困農戶提供指導服務,就近優先流轉貧困農戶的承包土地,為有務工需求的貧困戶勞動力提供務工機會。
強化種糧大戶帶動作用。引導種糧大戶就近、就地、優先流轉貧困戶土地,增加貧困家庭財產性收入。
(三)推廣農業科技促脫貧
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圍繞貧困村(戶)特色農業發展,普及推廣農作物優質高產品種和高效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控、無公害生產、秸稈綜合利用等實用技術,實現良種良法配套,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依托科技人員包萬村科技行動,實現每一戶有種植意愿的貧困戶均有一名科技人員對口幫扶。
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補助項目為載體,建立農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機制,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在項目實施范圍內每個貧困村選派一名農業技術指導員。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在有意愿、有生產能力的貧困戶中遴選示范戶,帶動農業產業發展。
提高創業就業技能。把提高貧困農民素質能力作為脫貧的內生發展動力,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項目,優先在貧困村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民培訓,著力提高貧困農民的科技素質和致富能力。
(四)強化服務水平促脫貧
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全面完成貧困村(戶)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建立市、縣級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應用平臺,通過穩定貧困戶的承包權,放活經營權,保障其權益。在確權到戶的基礎上,引導鼓勵貧困農戶流轉土地經營權,將有流轉意愿貧困農戶的承包地優先在鄉級以上流轉服務平臺上進行推介。鼓勵貧困戶采取委托經營、合作經營等方式,以承包地作為股份加入土地合作社,提高貧困戶的承包土地增值收益水平。
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以打造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平臺為目標,以線上線下農業融合發展為主線,著力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在村級信息員選聘培育方面,優先吸納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員。加快推進產銷對接,優先在貧困村發展電商網點,拓寬貧困戶農產品銷售渠道。
三、存在問題及建議
由于許昌市沒有貧困縣,上級整合的產業扶貧資金少,不能滿足產業扶貧工作需要。因此,要加強與發改委、財政等部門的溝通對接,力爭參與農業產業扶貧的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能夠獲得金融、項目等方面的支持。整合各類農業項目資金,優先投向貧困村。加強與金融機構協調,落實扶貧小額信貸。利用普惠金融政策,扶持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融資能力,發展小麥為主的種植業保險,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同時,成立市農業產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農業產業扶貧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協調指導,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統籌農業資源,制定具體措施,明確責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實。
(作者單位:河南省許昌市農業信息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