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廣場舞噪音擾民問題,經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的《紹興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明文規定:公民應當遵守公共環境文明行為規范,開展廣場舞、露天演唱等戶外活動,應當按照規定合理選擇場地、時間,控制音量,不得制造噪聲干擾他人正常生產生活,違反上述規定制造噪音干擾他人正常生產生活的,由公安機關對組織者給予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截至目前,西安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多地出臺了針對廣場舞擾民問題的罰則。那么,僅靠處罰能對廣場舞擾民問題治本嗎?如何滿足老年人的鍛煉需求?
正方:廣場舞噪音是“負外部性”,爽了你自己,讓別人煩惱不堪。晚飯后你與家人一起看電視,小區內廣場舞音樂響起,聲音蓋過了電視里的對白,這時候你能心態平和嗎?結束一天辛勞之后,你呼呼入睡,為第二天的工作蓄養精神、積聚能量,凌晨小區內廣場舞音樂響起,又一次把你早早喚醒,你只好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去上班,這時候你能心態平和嗎?居民與廣場舞大媽在各地已發生了大量沖突,這樣的新聞不勝枚舉。法律不管是不負責任。
反方:廣場舞與暴走團一樣,能一下子滿足老年人的三大需求:一是社交需求,現在的年輕人拼事業,能陪伴父母的時間本就不多,子女即便能常常相伴也不足以滿足父母的社交需求、情感需求,老年人與同齡人在一起才能玩得起來;二是娛樂需求,老年人也需要娛樂放松;三是身體鍛煉需求,參加團隊定期鍛煉,同齡人督促與激勵,有助于養成良好鍛煉習慣。這就是廣場舞風行全國各地的內在驅動力所在。社會要理解尊重老年人的這些正當需要。
正方:問題不在于這些需求是否正當,而在于滿足這些需求的手段是否正當。老年人要社交、要鍛煉、要娛樂,就有了廣場舞與暴走團,需求本身是中性的,這兩種活動形式本身也是中性的,但暴走團占用機動車道、違反交通規則令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大大增加,就不對了;廣場舞占用小區公共活動空間、在附近居民需要安靜與睡眠時持續制造分貝很高的噪音,就不對了。
反方: 對廣場舞一禁了之固然快意,滿足了居民對安靜生活環境的需要,但卻讓老年人社交、鍛煉、娛樂的需求無處安放。這三項需求的每一項,老年人找到適當的活動方式來滿足不難,例如跑步與使用運動器械都不擾民,但同時滿足這三項需求的活動方式卻寥寥無幾。社會也應該給廣場舞一條活路。
正方:政府有給出路,一般只禁夜間。2015年施行的《西安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條例》規定:在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及附近街道、廣場、公園,晚9時至次日早7時進行宣傳慶典、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活動不得使用音響、抽打陀螺、甩響鞭等產生噪音影響居民正常休息。
反方:還不夠。增加活動場所、讓每個社區都配置一定比例的室內室外活動場所,并與居民區適當區隔,應是政府大力推進的方向。這樣,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所有居民都能獲得必需的活動場所,老年人既不必放棄早晚鍛煉的習慣,也不會有早晚擾民的問題,這才是給老年人的社交、鍛煉、娛樂需求以出路,讓他們不必冒著與小區居民沖突的風險正當和諧地滿足這些需求。
(摘自《南方周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