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廈門市認真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統籌全市教育資源,綜合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14年實現全部行政區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區國家評估認定。主要做法體現為“五個統籌、五個均衡”。
一、統籌學校標準配置,促進辦學條件均衡
落實政府職責,加大市級統籌力度,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按標準均衡配置。
1.加大財政傾斜力度。完善城鄉一體化義務教育發展機制,采用“市財接力”形式,持續增投財力扶持農村義務教育,幫助農村學校按照城市學校標準建設校園、配備設備圖書。
2.統一編制標準。2010年全市中小學、中職學校和幼兒園教師編制按照城鄉一致的標準進行核算配備,做到“同城同編”,同時對學生數較少的農村學校在教師編制上給予傾斜。
3.統一生均公用經費標準。2012年統一全市城鄉幼兒園、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并建立穩定增長機制,使得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水平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4.統一學校辦學條件標準。2012年全面完成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的基本均衡,農村學校學生可以和城市學校的學生一樣在塑膠跑道上運動,在一樣配置的教室上課,在更新更美的校園里讀書。
二、統籌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師資水平均衡
重視統籌全市教師隊伍建設,強化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各校師資均衡配置。
1.持續實施“三項主題活動”。從2007年起,在全市中小學教師中持續開展教師崗位大練兵、百名校長萬名教師進社區進家庭、師德建設等三項活動,在全市開展以教學基本環節為核心、兩年一屆的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有效提升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
2.統一教師聘用和工資標準。建立區域內教師招聘的統招統配機制,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統一招聘、統一隨機安排工作單位、統一考核辦法。嚴把教師招聘入口關,除筆試、面試外,還開展專業技能測試,重點考核應聘者的專業能力。同時從2010年起實現全市教師同城同薪,全市無論是城市學校教師,還是海島、山區等農村地區的教師工資待遇標準一樣。
3.實施教師校際交流。2010年實行教師、校長校際交流制度,通過指導性交流、校際對口交流、片區交流、調動性交流、跨校競聘交流等方式促進教師、校長在校際之間流動,每年校際交流的教師占應交流對象的比例均在10%以上,其中骨干教師校際交流在20%以上,促進了校際師資均衡。
4.實施優秀教師培養工程。在全市范圍內實施“252”師資培養工程,著力培養200名專家型教師、500名學科帶頭人、2000名骨干教師。 同時,實施“廈門市中小學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坊”,對名師實行動態管理,要求名師引領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帶動普通學校教師專業成長,在全市打造一批優秀教師隊伍。
三、統籌城鄉教育合作,促進優質資源均衡
積極推進城鄉教育合作,加快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薄弱學校輻射,縮小城鄉辦學差距。
1.推進城鄉學校“聯姻”。在市域范圍內推進優質校與農村校、薄弱校“聯姻”開展合作辦學,共建立30多個城鄉校際合作關系,有效地幫助薄弱學校提高辦學水平。推進城市優質學校在農村地區辦實質性分校,帶動農村學校發展。
2.實行“小片區”管理。將義務教育學校(包括民辦學校和農村學校)劃為88個小片區,以優質學校為龍頭,實行“師資互派、資源共享、統一教學、捆綁考核”的管理模式,帶動片區其他學校共同發展。
3.開展教師“送教”活動。成立由教學指導小組,采取教學視導、送教下鄉、專題研討、專題培訓等方式,幫助農村學校培養優秀教師。
4.開展網上“共教”活動。實現全市公辦學校寬帶網絡“班班通”,大力推進“同步課堂”“專遞課堂”,實現偏遠辦學點的學生和城區學生同上一堂課,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四、統籌學位資源供給,促進入學保障均衡
加大對學位資源供給的統籌力度,認真保障隨遷子女等特殊群體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1.統籌全市學校建設。統一組織編制全市學校建設布局,持續實施學校建設計劃,從2007年起連續實施義務教育學校建設計劃,共新建、改擴建164個中小學建設項目,約新增20萬個學位,緩解“就學難”問題。
2. 統籌學校招生管理。按一級、二級、三級和合格等四個等級對民辦普惠性義務教育學校實行分級管理,并建立政府分級購買學位、免費教育制度。對就讀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由政府補助,給予免除學雜費、課本費、簿籍費。建立隨遷子女積分入學機制,開發“積分入學在線申請服務系統”,為家長提供就學在線服務,公開公平地做好隨遷子女的入學工作,受到了廣大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3. 落實平等待遇。對隨遷子女和本市戶籍學生進行統一編班、統一教學、統一安排活動。認真做好三類殘疾及中、高功能自閉癥的適齡兒童少年分類安置就學工作,確保每個殘疾兒童少年都能夠接受合適的教育。健全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流動困境兒童臺賬,落實教育關愛措施。及時關愛、幫助、轉化品行有缺點的學生,全市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99%以上。
4. 落實學生資助政策。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補助生活費。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食堂寄午餐學生和城市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低保和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寄午餐學生補助營養餐,確保適齡兒童少年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五、統籌過程評價監測,促進教育質量均衡
重視對教育過程的管理、評價和監測,推進學校落實精細化管理,提高辦學質量。
1.實行免試入學均衡編班。實現全部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劃片入學。在全市初中新生統一實行網上均衡編班,解決擇班問題。落實定向生政策,基本解決義務教育擇校問題。
2.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發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科指導綱要》,在全市中小學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工作。全面落實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全面推行義務教育階段 “體育、藝術2+1”項目,學生參加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屢獲佳績。
3.推行校本作業。按照“集體討論—分工合作—再討論—優化形成”的研發方式,組織教師自主研發符合課標、符合學情的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不再組織學生訂購教輔材料,并建立校本作業審核、分析和監控機制,提高作業的實效性。
4.加強質量監測評價。研制義務教育學校質量監測體系,設立教學質量監測與提升平臺,不定期對學校教學過程實施監測和評價,及時公布監測結果,及時反饋評價信息,促使學校和教師改進教學,提高質量。同時,委托第三方開展中小學規范辦學狀況跟蹤調查,開展課程實施、作業管理、課業負擔等專項評價工作。(廈門市教育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