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照飛
摘 要:文物是社會文明發展的見證者,也是文化傳承發展的基本載體。文物不僅見證了我國社會物質文化的興衰,更充分傳達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文化。因此,對于文物的保護與修復更是我國精神文明進步的必經之路。本文從文物的保護與修復相關概念及意義出發,對于預防性保護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并結合相關內容以及當代社會發展對進一步升華保護與修復技術的有關舉措做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文物 保護與修復技術 新理念
前言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精神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文物作為社會發展的基本體現,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度的也在不斷上升。同時在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問題上也發生了不少的分歧。到底是沿用傳統的修復工藝,還是應該運用先進的現代技術,相關專業人士看法各有不同。歸根結底,不論是傳統修護技術或是現代方法,其目的都是更好的保護文物,使文物發揮它應有的價值。傳統和現代技術各有千秋,我們應當從客觀的角度,持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心態將傳統與現代融合利用,才能實現文化遺產的規范保存。
一、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具體意義
在我國幾千年歷史的沉淀下,留下了很多有價值的事物,文物就是突出體現了我國璀璨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隨著近年來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對考古發掘現場文物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工作難度、緊迫性也因此日益突出。從表面上看,對文物的保護只是為了維持其自身完整的保存,從本質上看,其實是對文物本身的信息價值的固定。具體的說,對文物的保存其實就是對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文物的保護于修理的核心工作就是對文物價值的全面保護,保證文物在出土后能夠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樣,對文物實施全面保護,方便后期的信息提取工作。
雖然同樣是保護文物,但“保護”和“修復”工作從專業角度來看還是存在一定的區別的。文物的“保護”是在文物出土的第一時間進行保護,將文物的損害降到最低,而在后期工作中,還要對文物的保存環境進行具體的分析,使文物能夠完整的處于穩定的環境中,實現對文物的本身持續性的保護。而文物的“修復”則是對上一步“保護”工作的補充,在保護處理不足時,修復工作及時的對上一步驟進行延續,采取相應的措施,延長文物保存的壽命。
二、預防性保護的內涵及重要作用
(一)“預防性保護”相關概念
在1930年羅馬的國際文物保護會上,針對文物的保護以及當下的發展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文物預防性保護。[1]因為在文物的保護與修復中,不論采取多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修復材料,對文物的面貌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改變。而預防性保護的提出,針對的不只是文物本身的保護,還有對文物所處環境的主動干預,通過對文物保存環境的各方面控制以及對展覽環境的精挑細選,同時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做好最全面的安全保衛設施以及對自然災害的預防等層面。
(二)預防性保護的重要意義
由于在上文我們提到的的問題——在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工作中,不管是利用多么先進的科學技術及運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對文物的原貌都會有所改變,因此有了對文物的另一種加強保護的相關措施:預防性保護。文物預防性保護行動是指應用一切與博物館產品風險管理相關的科學技術和成果,對館藏文物保存環境進行有效的監測和控制,使得文物盡量處于一個穩定,潔凈的安全生存環境,這樣就能做到最大限度的抑制和減緩環境因素對文物材質的破壞,這是一種從源頭上保護文物的預防性技術。針對文物的珍貴性及敏感性,同時結合當下的技術發展,預防性保護是通過技術層面,管理層面和應用層面的有效落實,而達到長久保存文物的目的。
文物預防性保護技術的主要優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考慮到文物其材質的特殊性,文物保護技術對于文物所得保存環境及展覽環境都有一定的改善,能夠合理的控制,保存環境的溫度以及濕度等。[3]在無法避免的文物本身自然老化情況下,最大限度的延長文物的壽命。其次,文物預防性保護還能夠對博物館內文物保存的環境具有較強的監視功能,同時還能夠有效的展示小環境的溫度和濕度。保證文物所處于最有力的保存環境中,對環境內溫度濕度以及光照和微生物等外部因素的隨時監測和控制對于文物保護來說,同樣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意義。除此之外,預防性保護還要求在文物的包裝和運輸過程中,可以根據文物材質的不同而量身定做相應的包裝,必要時應制作專用的支架以避免和預防文物在運輸和使用過程中的損壞。
三、結合當代發展升華文物的保護與修復技術
在時代發展的趨勢下,我們文物保護工作也要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對于文物保護和修理工作也要有新的認識。在不改變文物原樣的保護與修理原則之下,有不少人對傳統的文物保護提出了新的見解。尤其是在全球經濟多元化的情況下,認為我們應該加強傳統修復的理解與認識,促進傳統修復與現代修復的交融,西方修復技術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素養
對文物的保護即是對歷史的尊重,對傳統文化的肯定。文物作為一項項精美的藝術作品,相關的工作者應該主動的去了解每一個文物的材料構成,品味文物的內涵,而不是在工作過程中為了追求視覺上的滿足而隨意的改動文物的面貌,降低文物的價值內涵。[1]在修復操作中,對文物要懷著一顆敬畏之心來了解文物的藝術環境和其自身藝術特征,有需要時可以采納相關專業人員的建議,小心翼翼的修復文物,只有這樣才能做好文物的修復和傳統文化的彰顯。
(二)結合當代規范修復技術
傳統性文物的修復技術,擔任著搶救我國文物的重大責任,在過去的日子里,相關工作也十分出色。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更新,傳統的修復技術已經出現了諸多問題。我國傳統的修復技術有著一定的特點,在還原文物整體面貌的工作上有著突出表現。但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修復技術也應該不斷地更新。合理的運用現代工藝和科學技術對于文物的研究和探究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總結
總而言之,加強文物保護措施已經刻不容緩,在以“不改變文物原貌”的保護和修復原則之下,我們更應該重視文物的保護工作,同時做好預防性保護,這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作。在傳統保護和修復理念的指導下,順應時代發展,結合當代發達的科學技術,合理改進保護與修復工作也是對人類寶貴文化遺產的尊重。
參考文獻
[1]徐琪歆.文化遺產保護的復雜性——談作為現代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的“中國書畫修復”,《榮寶齋》,2061(1):208-215.
[2]申茂盛.蘭德省,對現代文物保護與修復理念的認識,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學術年會,2005年.
[3]胡繼芳,現代文物保護和修復理論在紡織品文物保護中的應用,《廣州文博》,2007(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