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及自然環境的綜合概念,它是一種立足于環境和自然資源角度提出的關于人類長期發展的戰略和模式。
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
可持續發展強調經濟增長的必要性,必須通過經濟增長提高當代人生活水平,增強國家實力和社會財富。但可持續發展不僅要重視經濟增長的數量,更要追求經濟增長的質量。這就是說經濟發展包括數量增長和質量提高兩部分。數量的增長有限的,而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活動中的效益和質量,采取科學的經濟增長方式才是可持續的。
二、制約濟南市經濟和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瓶頸問題和解決方案
(一)產業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隨著濟南市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的比例失調問題日益嚴重。濟南紡織、機械、化工等一批傳統產業已逐漸退出歷史,而現代產業發展步伐緩慢,工業生產經營困難持續增大,各類風險隱患積聚。
解決方案:
(1)建設數創公社,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編制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打造大數據公共技術支撐和創新服務平臺,引進培育一批大數據應用眾創空間、孵化器、大企業研發總部,爭創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示范區。
(2)建設量子科技園,加快發展量子通信產業。啟動籌建“一園、二基地、四平臺”量子通信科技園。爭取今年上半年建成濟南黨政機關量子專網;建設單頻激光器研制平臺,力爭下半年定型量產。積極爭取量子技術創新轉移中心落地。
(3)加快建設山東工業技術研究院,促進企業與高校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院、兩基地、一基金”總體架構,集聚一批國內外高端人才、技術、成果和名校、名企研發機構。
(二)主城區和縣域經濟發展差距比較大。近幾年以來,盡管濟南市委市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提升縣域經濟發展,但是相對于加速發展的主城區卻仍然發展緩慢,全國百強縣名單中,濟南只有章丘入圍,而省內青島、煙臺、濰坊等市都有4個以上的縣市入圍,縣域經濟依舊是濟南發展的“一塊短板”。
解決方案:
(1)在縣域層面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統籌抓好市區產業向遠郊縣轉移、落實好縣域差別化扶持政策,引導縣區找準產業定位。
(2)市里、縣里建立共同產業引導基金,共同出資,吸引社會資本,搞基礎設施、產業建設。
(3)以先進理念引導縣區。縣域企業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發展主要靠要素低成本優勢實現規模擴張,對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重視不夠,研發投入偏低。政府應引導縣區認清自身發展優勢,走高科技含量、優勢品牌發展之路。
(三)科研投入不足且不平衡。2015年度我市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為2.1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7%),位居全省第9位;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在副省級城市中僅略高于大連、長春,約為深圳的1/30、廣州和杭州的1/5、南京和成都的1/3;科研投入不平衡體現在區縣、企業投入不平衡,其中高新區、歷城區、章丘區科研投入占大頭,而其他縣區普遍投入偏低;企業當中,浪潮、重汽、齊魯制藥等大企業科研投入較高,而傳統制造業企業科技投入仍然偏低。
解決方案:
(1)推進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國家超算濟南中心、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平臺、浪潮高性能計算中心等重大源頭創新平臺建設,推動大型科學儀器共享等公共創新平臺的建設與發展。
(2)積極支持企業獨立或與高校院所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重點篩選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國家級研發中心,支持依托龍頭企業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3)進一步擴大與IBM、微軟、思科等國際公司的合作,推動建設一批世界著名企業的研發機構,推動騰訊等一批國內大公司、孵化器、眾創空間等落戶濟南。、
(4)加大對企業研發投入財政補助、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創新激勵政策的落實和宣傳力度,強化對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的支持。
(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有待提高。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創新協同機制不靈活,企業創新活動和成果轉化交易的活力不強。同時,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少,以中國科學院為例,近5年來,中科院共有近600個項目在山東轉化,落戶我市的不到5%。
解決方案:
(1)建設“泉城科創交易大平臺”,形成匯聚國內外科技成果的濟南高地。允許高校和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動。
(2)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利益共享”的分配機制。對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全部留歸本單位預算統一管理和支配,不再上繳國庫,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中應當提高對對科技成果完成人、為科技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或團隊的獎勵,最高可以達到轉讓凈收入或者許可凈收入的70%。
(3)簡化財政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辦法,為科研人員松綁助力。下放科研經費部分預算調整審批權。提高間接費用和人員費用比例,用于人員激勵的績效支出占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的比例最高可按20%確定,賦予項目負責人績效支出內部分配權。
(4)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投資損失”免責政策,允許科研人員兼職或離職創業,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轉化特點的崗位管理、考核評價和公開獎勵制度,優化內部管理流程和決策機制;高等院校可保留3%的編制額度,專門用于支持教師流動。
(五)人才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相對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兩院院士僅有9人。
解決方案:
(1)以實施“泉城雙創”人才計劃為抓手,對人才培養和引進“雙管齊下”,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大力引進集聚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重點產業緊缺人才。
(2)進一步完善人才、項目、平臺一體化發展模式,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等產業,引進培育一批具有核心關鍵技術創新能力的領軍人才和優秀創新創業團隊。
(3)實施推動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與推動科技人員自主創業“雙推”工程,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措施,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政策,支持科研人員創新創業。
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科技不能創新,這個民族將難以強盛,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大力增強科技創新力量,以科技創新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