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鄭杰川
近年來,以環境保護為核心要素的生態文明建設在華夏大地如火如荼的展開,從中央頒布環保政策的實施、環保法制建設、中央和地方各種積極的環保行動,以及全民環保意識的增強、環保措施更加嚴厲等,展現了我國在環境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文明家園的堅強決心,環境治理的效果越加明顯,生態文明帶來的各種利好開始被人們真切的感受到。近五年來,是我國環境治理力度最大、扭轉此前環境持續惡化局面的一個關鍵時期,本刊將這一時期我國環境保護領域的亮點總結如下。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報告。報告的第九部分是——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中國政府決心禁絕“洋垃圾”
2017年4月通過了《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2018年1月1日起中國將不得進口洋垃圾。環境保護部會同各地區、各部門狠抓貫徹落實,多途徑、多環節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實現了固體廢物進口量總體下降。對1792家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開展為期1個月的拉網式、全覆蓋異地執法檢查,形成極大震懾。從嚴審批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對近一年內存在違法行為的企業,一律不予受理其進口申請。印發《進口廢物管理目錄(2017)》,將生活來源廢塑料、未經分揀的廢紙、廢紡織原料、釩渣等4類24種固體廢物調入《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正在修訂11項《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控制標準》,全面加嚴夾帶物控制指標。四是穩妥應對,防范化解各類風險。組織專家開展政策解讀,積極應對外方評議意見,主動回應各方關切。
中國政府雖然下定決心禁止洋垃圾的進口,但是要想擺脫洋垃圾的窘境,還需從培育公眾環保觀念和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兩方面下功夫,否則即便全面禁止了洋垃圾進口,在利益的驅動下,還是容易滋生洋垃圾“偷渡入境”的地下交易。
自然資源資產入領導干部審計范圍
2017年6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暫行規定》。《規定》明確,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應當堅持依法審計、問題導向、客觀求實、鼓勵創新、推動改革的原則,主要審計領導干部貫徹執行中央生態文明建設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情況,遵守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情況,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決策情況,完成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情況,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監督責任情況,組織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資金征管用和項目建設運行情況,以及履行其他相關責任情況。
向“天空無霾”進軍
據環境保護部消息,5年來,中國特色的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基本形成,堅決向污染宣戰成效顯著。今年是“大氣十條”的收官之年,從目前情況看,設定的重要目標有望全部實現。
據統計,國務院發布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污染防治成效顯著。共完成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6.4億千瓦,占煤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的68%,減排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排放83%、氮氧化物50%、煙塵67%,建成世界最大的煤炭清潔發電體系。2017年1月至11月,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20.4%,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8.2%、31.7%、25.6%,北京市下降35.6%、接近60微克/立方米。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2018年起全國試行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從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國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這一方案的出臺,標志著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已從先行試點進入全國試行的階段。通過全國試行,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修復的效率,將有效破解“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困局,積極促進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生態環境修復等相關產業發展,有力保護生態環境和人民環境權益。
三部門聯合發布《放射性廢物分類》
環境保護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近日聯合發布了《放射性廢物分類》(以下簡稱《分類》),為國家放射性廢物管理戰略提供基礎,為放射性廢物的產生、處理、貯存、處置等全過程安全管理提供依據,確保以安全和經濟的方式管理廢物。《分類》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河長制:全新環保機制亮相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2016年12月意見出臺,河長制由地方實踐上升為國家行動。河長守水有責,“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層層織密河湖責任網。伴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新老水問題交錯交織,一些河流污染、河道干涸、亂采亂挖、湖泊萎縮,水生態頻頻亮起“紅燈”。
水利部牽頭召開十部委視頻會議,全面推進;與環境保護部共同制定實施方案,提出力爭2018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建立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加快形成全面治水合力。許多地方黨政“一把手”抓,一竿子到底。從改革方案到具體部署,做細做實,層層推進。半年時間,各省級方案全部編制完成,25個省份方案正式實施。
史上最嚴厲環保法實施
2015年1 月1 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新環保法增加了企業違法排污的成本,一是引入了“按日計罰”的經濟處罰措施,二是引入了“雙罰制”,即在經濟處罰同時,還可能對企業負責人直接實施拘留。
此次環保法規定四種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會導致企業法人被行政拘留,但去年,“兩高”司法解釋也對一些行為定性為可以刑事拘留的嚴重污染環境的行為,前后兩個拘留標準之中,都有著同樣的一些違法行為,如通過暗管、滲坑、滲井等偷排污染物,但其并不矛盾。
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解釋,“兩高”司法解釋對入罪門檻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如有毒危險廢物、持久性有機物等,排放污染物的量也有明確的標準,如危險廢物超過3噸,危險重金屬超標3倍等,達到這些標準,就構成犯罪,可以被刑事拘留。如果沒達這些標準,則為“尚不構成犯罪”,那么,就可以按照新的環保法,對企業負責人實施行政拘留。
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海洋環境保護法》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決定。
開征環保稅
黨的十八大報告和我國“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行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文件中明確提出:“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因此,實行環境保護費改稅,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
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此法對于保護和改善環境,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制企業行為發揮重要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