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修玉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必須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全面推進綠色發展、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與深化改革監管體制”生態文明四大任務。
根據十九大最新部署,筆者科學解析了生態文明建設路線圖(見圖1)以及生態文明四大任務與美麗中國關系圖(見圖2),其中,“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綠色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圖,“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建設健康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施工圖,“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建設宜居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運行圖,“深化改革監管體制,建設法治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圖。
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綠色中國
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最大限度地為服務業發展提供便利條件,重點支持生態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綠色物流業、綠色生活服務業以及新興綠色服務業發展,逐步提高服務業在三產業中的比重,提高行業生態文明意識和節能減排水平,為產業發展增添活力和創新能力。
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引導項目向產業園區集中,規范園區環境管理,完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退出機制;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和企業清潔生產,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以政府、企業、公眾為主線,全方位培育生態道德意識,通過綠色機關創建、引導培育企業生態文化、倡導公眾綠色消費意識等手段措施,普及生態文明理念,進一步提高各級政府、企業、社區和公眾的生態道德、環境責任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深入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等系列創建活動和綠色細胞工程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階段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建設健康中國
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加強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的排放;加強揚塵控制,從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推廣清潔燃料汽車和電動汽車等提出控制交通污染措施,打贏藍天保衛戰。
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認真落實流域發展布局和環境功能區規劃的要求,確保水質達到功能目標要求。對于排水集中、污染負荷高的河流,需要通過深度處理實現排水再凈化。最后,通過人工濕地等技術強化水體凈化能力,修復受污染水體,實現排水自然回歸,保持水體質量穩定。
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工業固廢處理與土壤重金屬管控,推廣清潔生產,從源頭減少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針對工業園區及周邊地區、固體廢棄物集中填埋、堆放場地及周邊地區等土壤污染高風險地區,從加強土壤污染監測監控能力建設、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試點示范等方面提出對策措施。
全面建設美麗鄉村。結合各地區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基礎以及農村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進一步深化實施“以獎促治”政策,深入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同時,在鞏固成果的基礎上,實施農村環境質量提升工程;在有條件的地方,推行全覆蓋、拉網式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模式。
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特色的現代產業發展體系,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
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建設宜居中國
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優化和強化城市森林生態系統,重點建設綠地公園,擴大和提升濕地生態系統,恢復生物多樣性,塑造水陸相擁、陸島相望的風貌,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污水處理與污水資源利用的多種組合類型的人工濕地模式。保護和恢復河岸生態系統,以維持河流健康,保持水流暢通的狀態特征,全面恢復水-陸復合生態系統。
打造生態景觀,營造優美宜居家園。建立“綠網+綠塊”的生態網絡,構筑以生態廊道為骨架,塊狀綠地為基質的生態格局。注重有機融合自然生態系統和城市綠化景觀,完善區域“林、水、山、城”的生態系統,構建多層次、多功能、立體化、網絡式的生態景觀結構,彰顯城市特色和自然靈氣。把有利于生態的理念應用到居住區規劃建設管理之中,建設生態型居住區,逐步普及生態住宅。促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美化居住區環境,建設節能、高效、美觀的人居環境。
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生態保護紅線區域,有效推進紅線區生態保護與整治修復,構建國家生態紅線安全格局。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嚴格保護耕地,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深化改革監管體制,建設法治中國
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探索建立“綠色GDP”考核制度,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長效考核機制,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的長效、動態監管與責任追究。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定位的要求,合理控制開發強度,調整優化空間結構,落實科學合理的空間發展格局,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有針對性地制定各環境功能區主體環境功能目標,建立“分區管理、分類指導”的環境管理體系,確定相應的水、氣、土等專項環境質量目標、指標和管理要求。
(作者單位系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