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怡
摘要:志愿者雖然是基于自愿的,但志愿者隊伍作為一個集體,也需要有一定之規,才能增強隊伍的凝聚力、歸屬感,才能讓更多的志愿者愿意加入并留在這個群體里。國務院公布的《志愿服務條例》對志愿服務的相關內容作了全面規定。管理體制是本文分析的重點部分。
關鍵詞:《志愿服務條例》 志愿服務 管理機制
2017年9月6日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志愿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目前志愿服務領域法律位階最高的一部行政法規,也是我國第一部專門規定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的一部行政法規。《條例》對志愿服務組織的法律地位、規范管理和活動開展等進行了系統規定。專家認為,《條例》的出臺將進一步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發展,提升志愿服務整體效能。
志愿者從事志愿服務需要統一管理的活動、項目、事業。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志愿服務項目的實施,要求從事管理的人員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做好招募、培訓、管理和服務等幾個方面的工作,服務組織的管理。通常來講管理能力分為規劃能力、實施能力、評估能力三個方面。
一、規劃能力
也就是計劃和決策的能力。(一)預測規劃能力。對志愿服務活動和項目的整體要有宏觀把控,同時落實到每個細節都要求有前瞻性、切實性、可持續性。(二)決策能力。對志愿活動的安排做出決定的能力。
二、實施能力
(一) 團隊建設能力。即建立班子和團結班子的能力。該能力在志愿服務中首先體現為志愿者招募和注冊工作。志愿者的招募和注冊,是組織引導人們參加志愿服務的重要環節。《條例》第十二條志愿服務組織可以招募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招募時,應當說明與志愿服務有關的真實、準確、完整的信息以及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通過規范和細化志愿者招募注冊制度建立起規范化的志愿者隊伍。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依據受服務者和活動的實際需要,及時發布志愿者招募信息,根據標準吸納志愿者參與服務活動。具體操作可依托志愿中國、志愿云、i志愿等志愿者管理信息平臺。
(二)協調和合作能力。志愿活動需要調動和集合各方資源才可持續運行才能持續開展,涉及方面的協調和合作是活動開展的基本保障和高效開展的要求。
(三)指導與監控能力。《條例》第十六條志愿服務組織安排志愿者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需要專門知識、技能的,應當對志愿者開展相關培訓。開展專業志愿服務活動,應當執行國家或者行業組織制定的標準和規程。法律、行政法規對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有職業資格要求的,志愿者應當依法取得相應的資格。志愿者培訓就培訓內容而言主要分為針對具體服務內容的培訓,例如賽會培訓,也有依據服務對象需求開展的培訓,例如醫院門診志愿者的培訓,還有樹立正確的志愿服務理念的培訓;培訓的方式可通過講座面授也可通過實地演練等。提高服務能力的同時,提高服務意識是未來志愿服務的必然發展趨勢。對志愿服務管理的監控能力主要體現在《條例》的第二十四條至第二十六條。
三、評估能力
(一)志愿服務活動記錄。《條例》第十九條規定志愿服務應如實記錄志愿者個人基本信息、志愿服務情況、培訓情況、表彰獎勵情況、評價情況等信息,按照統一的信息數據標準錄入國務院民政部門指定的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實現數據互聯互通。
志愿者需要志愿服務記錄證明的,志愿服務組織應當依據志愿服務記錄無償、如實出具。記錄志愿服務信息和出具志愿服務記錄證明的辦法,由國務院民政部門會同有關單位制定。通過建立志愿服務記錄制度建立起公正化的志愿者隊伍。志愿服務活動結束后,管理部門應根據統一的內容、格式和記錄方式,對志愿者的服務進行及時、完整、準確記錄,為表彰激勵提供依據。
(二)志愿服務激勵機制
《條例》中第四章的促進措施(第二十七條至第三十五條)對激勵和促進措施進行了規定和說明。
一是通過表彰的方式進行激勵。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各層級志愿者方面的評比和表彰活動十分豐富,例如共青團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從2014年起已連續3年舉辦的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暨志愿服務交流會以及每兩年一次舉辦的“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獎、組織獎、項目獎”都是對在志愿服務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個人、組織、項目進行肯定和表彰的活動。
二是通過提供其它方式的實際便利進行激勵。以由團中央、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共同研究起草的《關于實施優秀青年志愿者守信聯合激勵加快推進青年信用體系建設的行動計劃》為例,計劃到2020年在中央和地方層面共激勵近億名優秀青年志愿者。其中涉及到婚戀、就業、就醫等方面都會對表現突出的志愿者有具體的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志愿服務條例[N].新華網,2017-09-06.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