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援助制度是針對社會弱者提供的司法救濟,它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弱勢群體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有利于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近年來,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不斷降低門檻,擴大受惠面,尤其是部分地區的法律援助機構,結合自身實際,將“高中生”、“大學生”列入受援群體,更是推進了法律援助制度向前發展,本文就此淺析,高中生這一受援群體如何運用法律援助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關鍵詞:法律援助制度 高中生 司法救濟
幾年前,某市在遵守國家法律援助制度前提下,結合自身實際,降低法律援助門檻,嘗試將全日制公辦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納入援助范圍。這一工作創新,更加充分發揮了法律援助作用,進一步擴大了法律援助制度的社會影響力,本文將從法律援助制度的目的和特征入手,淺析如何運用這一制度維護高中生自身合法權益,以及對其發揮更大作用提出建議。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目的和特征
(一)法律援助制度目的分析
法律援助制度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司法救濟,目的是“為了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促進和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對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弱勢群體合法權益、以及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經過了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法律天然的“滯后性”,又決定了它存在著不足,需要不斷充實和調整,以最大限度發揮其保障弱勢群體的法律作用。
(二)法律援助制度的法律特征
1.申請事項的明確性
就山西省的具體情況看,《山西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九條、第十條,明確規定了符合申請援助的法律事項。也就是說,只有符合上述申請事項的公民,才有獲得法律援助的可能。而這種法律設計中還附帶了對申請人經濟條件的限制和規定,即經濟困難這一法律要求。充分體現了法律援助救濟性和保障性的特征,也體現了對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保護和尊重,彰顯了我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2.法律服務的無償性
啟動法律援助程序,是相關單位部門提供給受援人的一種法律服務方式。《條例》中也明確界定了法律援助無償性的特征。這一方面將法律援助機構與專業的律師事務所區分開來,也在法律制度的設計中,體現了法律援助制度和工作的“公益性”。國家通過法律的制定,對經濟困難人群開通了“綠色通道”,避免了受援人因沒錢打不起官司這種情況的出現,從而真正維護和保障了這一群體的合法權益,更有利于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3.援助形式的多樣性
法律援助主要方式是訴訟援助,即:有關單位部門派遣公職律師,免費為受援人打官司,即刑事、民事辯護,除此之外,也包括非訴訟援助、援助機構電話解答受援人的法律咨詢,提供法律建議、以及義務提供法律書籍、信息資料等等。
二、高中生納入法律援助范疇的法律意義
(一)法治文化的公平性
近年來,我國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將法治提升到了一個戰略性高度。我國在法治文化建設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進步。法律理論的健全、法律體系的完善,以及法治文化的深化,都集中體現在了對“人”這一核心對象的關照上,即充分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法律援助制度,正是從維護社會弱勢群體出發,從制度、程序的設計運行上,最大限度維護了他們的合法權益。社會不斷進步也在推動著這一法律制度不斷走向完善,比如,我國某些省市的一些地方將高中生這一群體納入法律援助范圍,就進一步擴大了法律援助制度的內涵,擴大了受援對象的受惠面,也擴大了法律援助制度的社會影響力,是一種進步性的制度實踐。
(二)現實生活的必要性
這些年來,我們也從電視、報刊以及各種媒體中,了解了不少關于年輕人的法律困境,甚至是涉及違法犯罪的報道,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必須及時作出法律規范和調整。當然每個案件都有其不同的動機、性質和特點,但綜合其中一些法律困境和違法犯罪事實,一些年輕人尤其是高中生,他們既是犯罪行為的實施者,客觀上也是受害者。法律必須要顧及到一些“情有可原”的動機,充分考慮他們的現實情況,在尊重事實和法律規定的前提下,通過法律設計,保證這些年輕人,不因經濟和其他客觀條件的制約,而失去行使法律賦予的各種權利的機會。這也是彰顯社會公平正義的需要。
三、加強對高中生法律援助工作的建議
(一)加大普法宣傳力度
學校、家庭和社會要承擔起加強高中生法治宣傳教育的重任。學校要開設法治課堂,定期聘請律師和法律專業人士為高中生普及法律知識。家庭教育也要加大法律知識的內容,家長要多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要做好尊法守法的表率,發揮示范作用。有關單位和部門也要多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以年輕人樂于接受的方式為他們傳播法律知識和法治理念。例如:近年來檢察機關開展的“送法進校園”活動就非常成功,通過為高中生開展法律知識講座,以貼近生活的生動案例講述青少年可能涉及的犯罪類型,與學生們進行互動,解答他們的法律問題,激發了學生學法、懂法的熱情,提高了學生規范自身行為、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
(二)完善工作網絡建設
有關部門要制定針對高中生為代表的年輕人法律工作機制。要成立以法律援助職能部門為核心的多級網絡,組織和動員多部門聯合、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采取網格化教育管理服務模式,提高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形成工作合力,保障他們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三)開通援助綠色通道
把涉及他們的援助案件放在優先處理的位置上。同時降低援助門檻、簡化工作流程。在具體辦案過程中,盡量協調幫助解決困難年輕當事人的實際困難,提高援助案件的辦案效果。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年輕人這個群體的特殊性,即他們正處在建立人生觀的過程當中,案件的法律結果,甚至每個環節處理是否妥當,都對他們人生走向產生影響。而法律援助的形式和內容,則恰恰體現了法律的救濟性和平等性,這種價值體現,也會對年輕人走向正途發揮啟示作用,因此一定力爭做到“應援盡援”。
四、結語
法律援助的司法實踐,在現實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也產生了積極影響。我們看到了一些省市地區,創新工作內容,將高中生為代表的年輕人納入法律援助工作范圍中,既能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彰顯社會的公平正義,也擴大了法律援助制度的內涵,是一次意義重大的法律進步,有利于推進我國依法治國方略向縱深方向邁進。
(作者簡介:薛博洋,高中學歷,山西省臨汾市第三中學,研究方向:法學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