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
摘要:在聽說理念主導下的詞匯教學,仍然存在以說為主,缺乏聽后反應練習的狀況。但在成篇聆聽練習中,每個詞的出現都是瞬間的,聽后反應練習必須進行。本文總結了聽詞練習的基本方法,并對練習結果提出了可直觀感受并易于操作的兩個指標要求:師生順序和練習速度,以使詞匯練習在課堂環節即可達到最優效果。
關鍵詞:第二語言教學 詞匯 聽力
一、現狀及問題
語言教學中,詞匯是最初級的語言單位,占據著語言教學的首要位置。二十年前的詞匯教學由于師資和音視頻資源等的限制,舉國上下都采用讀寫翻譯法,如198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初中英語教材第一冊第二課,給出了三個水果,教師教學的方式就是把這三個詞寫在黑板上,教學生讀:apple——蘋果;orange——橘子;banana——香蕉。
2000年前后教育部開展了基礎課程改革,新的課程標準逐漸發布。與舊的教學大綱相比,除了內容有變動之外,語言教學的新標準主要體現了教學理念的改變,更強調情景性和功能性,讓學生能說,并且指導在什么場合下說,而不是單純學句子,在此基礎上再拓展閱讀和寫作,這個方式更符合語言的應用性特征。2002年通過審核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語教材的編排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課文單元有了場景:比如2006年6月出版的七年級上冊第4課Where is my backpack:課本首先給出的是場景圖:房間里的物品以及物品所在的位置,隨后是有關物品的名詞和介詞的練習圖片,再后面是篇章聽力練習圖片,要求執行的任務是給物品編號,此后再進行會話練習,后面還有篇章閱讀和短篇的寫作練習。
這種理念和教材課文設計方法對教師有很大的指導作用,但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即便在強調語言聽說的理念指導下,詞匯教學仍然存在以說為主,缺乏聽力反應練習的情況。
從理論上來說,心理學認為,再認難度應該小于再現難度,輸入性的聽力難度理應小于說話難度,但實際上,除非是完全缺乏說話經驗的學生,絕大部分學生,尤其外語專業的學生都認為聽力難度大于說話難度,其瓶頸極難突破。
這個現象的關鍵在于,目前的語言學習中,詞匯學習主要以說為主,缺乏有速度要求的聽說反應練習。然而在成篇的聽力練習中,每個詞的出現都是瞬間的,并沒有說話練習中那么長的“看見意義——檢索——發出聲音”的反應時間,學生聽力反應不好是必然的。聽力好壞與詞匯聽后反應速度正相關,要提高聽力,在詞匯學習階段進行聽后反應訓練極其必要,而且這個練習應盡量在教師監控下在課堂上完成,才能保證正確率和效率,也能保證其后的篇章聽力和閱讀高效完成。
二、聽詞訓練及方法
從語言的概念來講,詞匯學習,指的是將詞語的語音及書寫形式,及其意義關聯起來的學習過程。首先要進行音意關聯,如中小學詞匯練習,主要是練習將課本圖片中的詞或短語與其語音形式關聯起來。據筆者在若干學校的聽課調查,這個練習過程,主要體現為老師指圖學生說詞。
這個學習過程就缺乏筆者所說的聽后反應,尤其是快速反應練習。
所謂聽詞練習應當是學生聽(教師說或者聽音頻),為了保證練習效果,學生聽的同時,教師應對練習結果進行即時反饋,并逐步推進學生的反應速度。筆者設計了聽詞練習的步驟及指標要求。這里僅以初級詞匯學習為例,并且主要以班課的集體練習為目標,個別練習應在集體練習已有成效之后進行,以免給學生過大的壓力,如時間有限,也可省略個別練習。
(一)基本學習方式:圖片和動作練習,編號和動作反應檢查
初級詞匯多以圖片和動作進行展示和練習:名詞、動詞、形容詞都可以用圖片進行,動詞形容詞類則可用動作進行。
首先教師利用圖片或動作給學生進行詞匯的語言示范,緩慢而清楚地進行若干遍展示之后,就可以進入聽后反應練習。
這種聽后反應是老師發音學生聽。練習中教師要檢查其結果:學生要讓老師知道他們聽到的詞是哪一個。在用圖片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在教師說完一個詞后指出他們聽到的詞是哪一張圖,在動作教學場景中,學生則在教師說完一個詞后用動作示意他們聽到的意義。
但在班課教學中,在圖片教學場景下,學生聽后指圖存在一個問題:無論指課本上的小圖,還是黑板或屏幕上的大圖,教師都難以及時發現學生的答案正確與否。筆者解決的方案是成組給圖,圖片編號,學生聽后口頭回答編號,同時以手示意編號。這種方式既可以在集體教學中方便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也能使學生長期對難度較大的數字保持練習。
(二)基本要求:及時反饋,推進速度
語言教學的基本要求是講練結合,精講多練。聽后反應練習也應保證一定的重復度,并保證學生練習達到熟練程度。
為保證練習效果,教師在練習過程中要不斷給予反饋,學生聽完詞,以動作或圖片編號給出答案后,教師可立即也給出正確動作或編號答案。如果集體練習中多數學生不能及時反應,教師應稍作等待,給予學生思考時間。
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學生反應速度會不斷加快,由于集體練習中總有些學生相對反應緩慢,教師應當有意識逐漸加速,推進整個班級的練習速度。
三、聽詞訓練應注意的要求
聽詞訓練過程需要一些特殊要求。
(一)詞匯分組
為了保證記憶效果,聽后反應要有一定的詞匯容量,但單元詞匯量較大的話,也不適宜一次性全部教完。
備課時,教師可以將本單元生詞進行分組:可以詞類為標準,如名詞分作一組,動詞分作一組;也可以場景為標準:如:踢、打、拍、足球、籃球、乒乓球等等。每組6個到8個比較合適,小于4個進行反應練習達不到聽力效果,太多記憶壓力太大效果也會較差。
(二)有一定復習
詞匯記憶性練習要達到穩固效果,尤其是要達到在成篇聽力練習中高速反應的效果,一定要有若干次有效復習,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揭示的規律,復習時間節點可分別設置在一節課結束時,一天后,一周后。至少可以在下次上課是復習上次內容。教師監控下的復習速度快,用時不多,效果也好。
(三)生詞學習與篇章學習不要放在同一課時
由于成篇的聽說讀寫練習對詞匯快速反應要求較高,實際是對詞匯掌握的穩定熟練度較高,那么教師訓練時要注意將詞匯學習和篇章練習分開進行,給予學生遺忘后再復習穩固的時間,練習完生詞馬上進行聽或讀的聯系,測試不會太差,但預后效果會打折扣。
(四)聽寫并非聽詞練習
很多教師會用聽寫進行詞匯學習效果檢查,但要注意,聽寫是對書寫準確性的檢查,而不是聽力訓練手段。聽力是對聽覺上的語言形式與意義關聯的能力。
四、結語
詞匯練習放在課堂上,看似多花費了時間,但有了良好的詞匯基礎,成篇聽說閱讀時間就大大減少,學生學習成效高,聽力閱讀焦慮感也大幅度降低,這個投入是十分值得的。
(作者單位: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