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
摘要:生命科學技術作為當代先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有著廣泛應用,譬如試管嬰兒、克隆、轉基因農作物、器官移植等。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生命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伴隨著取得成就時的喜悅一同而來的,還有生命科學技術與社會倫理道德發生沖突時所帶來的困窘。本文將圍繞生命科學技術發展和倫理道德兩大主題進行探討,并探究二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生命科學技術 社會倫理道德
一、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
生命科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包括生命運動與生命規律。作為一項先進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以分子遺傳學為核心,對種族、發育、遺傳、活動、生殖以及病變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探索生命現象的規律。最初,生命科學僅僅停留在對事物的表象觀察和描述階段。后來,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和自然科學的進步,生命科學也開始慢慢發展起來,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
進入19世紀后期,隨著物理學和化學的不斷發展進步,其中的許多新技術不斷應用于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從而使得生命科學的研究性質發生了重大變革:由最初的描述性過渡為之后的實驗性。在這個過程當中,涌現出諸多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學家。19世紀30年代,施萊登和施旺提出了細胞學說,之后魏爾肖也提出了自己的論斷,從而建立了完備的細胞學說體系;1859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完成了《物種起源》,并提出“進化論”這一重要論斷,認為導致生物進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物產生的變異和自然選擇;1865年,孟德爾發現了基因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定律,此后,遺傳學開始發展。進入20世紀,生命科學又有了新的飛躍。20世紀初,摩爾根通過無數次觀察果蠅的實驗,終于了解到伴性遺傳以及染色體與基因之間的關系;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又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基于此,不久之后克里克又提出了遺傳的中心法則。
現代生命科學及相關技術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取得了重大的發展進步。另一方面,它還與多個學科相互滲透,形成了許多新的學科,如生物化學、生物醫學等。現在,生命科學及相關技術已經運用到越來越多的領域當中,成為現代科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生命科學技術與社會倫理道德的關系
(一)生命科學技術與社會倫理之間的沖突
在當代社會,二者之間的沖突主要集中體現于不斷發展的克隆技術上。克隆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無性繁殖而產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種群。克隆試驗的成功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克隆蝌蚪的成功,此后克隆技術不斷突破,一直到1997年的克隆羊“多利”問世,克隆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克隆高級哺乳動物已經沒有難以逾越的生物技術障礙。之后,科學家們便開始嘗試克隆人類。Clonaid公司負責人“Raelians”宗教組織主教布瓦瑟利耶曾在2002年12月27日公開表示第一個克隆嬰兒——名為“夏娃”的女嬰誕生了。與此同時,意大利不育專家安蒂諾里也在嘗試克隆人類。然而,大部分科學家表示反對這種行為,認為有悖于自然規律和倫理道德。首先,他們認為克隆人破壞了遺傳多樣性,由于克隆人細胞核的遺傳物質只來自于男方或女方,克隆人本質上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復制品,從而導致了基因庫的單一性;其次,克隆人破壞了傳統的人倫關系,對于克隆人而言,并不存在真正的父子、兄弟關系,他與被克隆者之間實際上只是有著一定年齡跨度的雙胞胎,這就導致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的人倫關系變得更難定義;此外,克隆人破壞了人的尊嚴,鑒于多數克隆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研究或醫用,因此克隆人就喪失了其作為一個人的尊嚴和價值,在使用者與研究者眼中,只能稱之為“物”而非“人”。
(二)社會倫理道德對生命科學技術的規范和促進作用
雖然社會倫理道德與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諸多沖突,但在這沖突的背后,體現的更多的是我們對于生命科學技術發展的期望和要求。關于克隆技術,它應該應用于醫學,為疑難病癥,如癌癥,帶來治愈的可能性,或是應用于人體器官移植,來緩解器官短缺、減弱或消除自身免疫系統對于異體移植器官的排斥反應;關于實驗結束后動物的處置,倫理道德要求我們應遵循人道主義并滿足實驗動物福利的需要;至于轉基因農產品,應當等到技術相當成熟后再推廣于市場,以減小其副作用所帶來的危害。另一方面,社會倫理道德也應自我更新,嘗試容納一些新生事物,而不是故步自封,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
三、結語
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對人類文明的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但它未來將如何發展、將應用于哪些方面,現在看來仍是未知數。也正因如此,當面對它與社會倫理道德發生沖突時,我們更要做到客觀思考和理性分析。
參考文獻:
[1]許明惠,李昌滿.生命倫理難題及對策[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04)
[2]徐巖.關于克隆人技術的倫理思考[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7,(04).
(作者單位:長沙市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