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工作。為進一步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2018年8月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有關重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國家衛生健康委對《通知》解讀如下:
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級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一是要統籌規劃建設醫聯體,根據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需求科學規劃、布局醫聯體。二是要實現“四個分開”,即以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為重點推進分級診療區域分開,以縣醫院能力建設為重點推進分級診療城鄉分開,以重大疾病單病種管理為重點推進分級診療上下分開,以三級醫院日間服務為重點推進分級診療急慢分開。三是要完善相關保障政策。建立醫聯體績效考核制度,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加強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落實配套政策。
目前,已形成了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共體、跨區域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4種醫聯體模式。《通知》明確了醫聯體建設要求,各地要統籌區域內醫療資源,根據醫療服務需求科學規劃、布局醫聯體。組建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以規劃為主,主要發揮地市級醫院和縣醫院(含縣中醫院)的牽頭作用。組建專科聯盟和遠程醫療協作網要充分調動醫療機構積極性,重點發揮國家級和省級醫院專科優勢,輻射和帶動區域內、區域間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和醫療服務同質化。在規劃布局醫聯體過程中,要將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納入醫聯體,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也可以牽頭組建醫聯體。
《通知》明確要求網格化布局組建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要按照“規劃發展、分區包段、防治結合、行業監管”的原則,以設區的地市和縣域為單位,將服務區域按照醫療資源分布情況劃分為若干個網格,每個網格由一個醫療集團或者醫共體負責。三級醫院和康復、護理等慢性病醫療機構可以跨網格提供服務,檢查檢驗、消毒供應、特殊臨床專科技術等可以區域內資源共享。醫療集團和醫共體為網格內居民提供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康復、護理等一體化、連續性醫療服務。鼓勵中醫醫院牽頭建設醫聯體,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疾病治療和康復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發揮婦幼保健機構預防、保健和診療作用,為網格居民提供婦幼保健服務,建立牽頭醫院負總責、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分工負責、防治康協同機制,逐步形成以健康為中心的服務模式。牽頭醫院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醫療集團和醫共體醫療質量管理,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將對單一醫療機構的醫療質量監管轉變為對醫聯體的醫療質量監管,逐步提升醫療質量和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
《通知》要求以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為重點推進分級診療區域分開。要按照《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醫學中心及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設置規劃的通知》(國衛醫發〔2017〕3號)有關要求,通過加大投入、專科建設、人才培養、科技支撐、政策配套等措施,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省級醫院開展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工作。要統籌轄區內醫療資源,根據跨省就醫需求和臨床專科情況,規劃建設省級醫療中心和省域內區域醫療中心,針對發病率高、轉出率高的疾病和地方病,加強相應臨床專科能力建設,力爭在省域或者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解決疑難危重患者看病就醫問題。
《通知》要求以縣醫院能力建設為重點推進分級診療城鄉分開。一是要進一步加強縣醫院人才、技術、臨床專科等核心能力建設,提高縣醫院規范化、精細化、信息化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縣醫院診療科目設置,在健全一級診療科目的基礎上,逐步完善二級診療科目。二是進一步加強臨床及其支撐專科建設,提升對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傳染病、地方病的診療能力。通過改善設備設施、引進專業人才、加入專科聯盟等措施,提升急診、兒科、麻醉科、重癥醫學科等薄弱專科能力。三是加強與上級醫院的技術合作,引進并推廣適宜技術項目,提高內鏡、介入治療等微創技術臨床使用比例,提升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診療能力。力爭到2020年,全國有500家縣醫院和500家縣中醫院分別達到縣醫院和縣中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推薦標準,絕大多數縣醫院達到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努力實現大病不出縣,解決縣域居民看病就醫問題。
《通知》要求以重大疾病單病種管理為重點推進分級診療上下分開。一是要指導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重點做好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腦血管疾病、腫瘤等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分級診療,按照我委印發的有關分級診療技術方案和雙向轉診基本原則,細化慢性疾病單病種分級管理要求,明確不同級別和類別醫療機構職責,建立分工協作機制。二是要完善雙向轉診制度,重點暢通向下轉診通道,明確轉診標準和轉診流程,將急性病恢復期患者、術后恢復期患者及危重癥穩定期患者及時轉診至下級醫療機構,探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老年醫療照護、家庭病床、居家護理等相結合的服務模式。逐步增加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內上級醫院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預留號源的數量,經預約轉診的患者優先安排就診,對需要住院治療的預約轉診病人設立綠色通道,逐步建立基層首診、轉診的就醫模式。三是要采取多種措施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疾病必需藥品可及性,提高患者用藥便利性,提升基層藥學服務能力,確保基層用藥合理安全。
《通知》要求以三級醫院日間服務為重點推進分級診療急慢分開。一是符合條件的三級醫院要穩步開展日間手術,完善工作制度和流程,逐步擴大日間手術病種范圍,提高日間手術占擇期手術的比例,縮短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候手術時間,提升醫療服務效率。鼓勵有條件的醫院設置日間病房、日間治療中心等,為患者提供適宜的日間診療服務,提高床單元使用效率。二是三級醫院要主動調整門診病種結構,引導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患者向下轉診,逐步減少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患者占比,增加手術、急危重癥的診療量占比。三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穩步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優先做好老年人、孕產婦、0~6歲兒童、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等)患者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重點人群的簽約服務,按照相關服務規范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加強貧困人口、殘疾人和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成員的簽約服務工作。通過優質服務基層行、基層服務能力評審評價、社區專科能力建設、社區醫院建設試點等,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醫療服務能力,規范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
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鼓勵醫聯體、醫共體使用電子健康卡實現基層首診、遠程會診、雙向轉診“一卡通”,為居民提供連續醫療服務。制訂完善醫聯體信息功能規范,加強信息化頂層設計。在醫聯體內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加快實現醫療資源上下貫通、信息互通共享、業務高效協同,便捷開展預約診療、雙向轉診、遠程醫療等服務,推進“基層檢查、上級診斷”,推動構建有序的分級診療格局。醫聯體內充分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醫療服務能力,醫聯體內醫療機構間實現檢查檢驗結果實時查閱、互認共享。2018年底前,遠程醫療要覆蓋所有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2020年底前,遠程醫療要覆蓋醫聯體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消息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