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雞湯濃縮了雞肉的營養,喝一碗雞湯不但暖身,還可以最大程度地獲取營養。其實,大家都進入了一個誤區。與雞湯相比,雞肉中的優質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含量更高。而且在燉煮雞湯的過程中,雞肉已被燉得很爛,更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所以雞肉才是營養豐富的“寶貝”。據《內經》記載,雞有溫中益氣、補虛填精、益五臟、健脾胃、強筋骨等功效,適用于營養不良、畏寒怕冷、神疲乏力、月經不調及產后缺奶等人群。
雞湯燉煮好后再加精鹽,這樣烹煮出來的雞肉更嫩、湯汁更鮮美,而且也可以精準控制用鹽量。
雖然雞湯的營養價值不如雞肉,但部分腦血管病、意外顱腦損傷、晚期腫瘤等疾病患者由于吞咽困難、不能進食,機體處于一種蛋白質分解增強、能量消耗增加的高代謝狀態,此時需要采取腸內營養支持,雞湯是可選食物之一。雞湯的能量及蛋白質含量較高,且是流質營養物,鮮味濃郁,可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幫助消化。雞湯也適合消化功能發育不健全的嬰幼兒和消化功能衰退的老年人。
易出汗又分泌乳汁的產婦也適合喝雞湯。不過,最好肉和湯一起吃,這樣既保證獲得充足營養,又可促進乳汁分泌。
摘自《大眾醫學》王 玉
小米中的色氨酸含量在谷物中首屈一指(每100克小米含色氨酸高達202毫克),還富含胡蘿卜素、維生素B等,進食后可以促進胰腦素的分泌,能提高腦內色氨酸數量,有安眠的作用。小米粥有“代參湯”之美稱。
小米粥可單獨煮熬,亦可添加大棗、紅豆、紅薯、蓮子、百合等,熬成風味各異的營養品。小米磨成粉,可制糕點,美味可口。將小米、紫米、玉米渣、紅豆、綠豆、花生豆、紅棗一起煮至黏稠狀,這種粥營養較全面,尤其適宜食欲不佳、胃腸不好以及貧血的人食用。
在選購小米時應注意,優質小米米粒大小、顏色均勻,呈乳白色、黃色或金黃色,有光澤,很少有碎米,無蟲,無雜質。優質小米聞起來具有清香味,無其他異味。嚴重變質的小米,手捻易成粉狀,碎米多,聞起來微有霉變味、酸臭味、腐敗味等異味。
小米宜與大豆或肉類食物混合食用,這是由于小米的氨基酸中缺乏賴氨酸,而大豆富含賴氨酸,可以補充小米的不足。小米粥不宜太稀薄,水米比例大約5:1。淘米時不要用手搓,忌長時間浸泡或用熱水淘米。
摘自《經濟文化報》汪志錚
手腳冰涼大多是由氣虛、氣滯、陽氣不足造成的。這也是中醫所說的“陽虛”,每天堅持按摩陽池穴對改善這種癥狀有幫助,不妨試一試。
陽池穴是手少陽三焦經的原穴,位于手背處的手腕之上,位置正好在手背間骨的集合部位。取穴位時,可以先將手背盡量往上翹,在手腕上會出現幾道皺褶,在靠近手背那一側的皺褶上進行按壓,在中心處會找到一個壓痛點,這個點就是陽池穴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刺激陽池穴,要慢慢地進行,時間要長,力度要緩。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壓另一手的陽池穴,再換過來用另一個手的中指按壓這只手上的陽池穴。
這種姿勢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傳到陽池穴內,還用不著別人幫忙,非常方便。對于手腳發涼的女性來說,只要堅持刺激陽池穴,便可不為冬天的來臨而發愁了。
摘自《健康時報》安軍明
純燕麥推薦指數:5顆星
這種純燕麥什么都不添加,可以幫助減肥。
添加水果或者堅果的燕麥片推薦指數:4顆星
這種燕麥是在純燕麥中添加一些堅果或者水果,需要沖泡或者煮,口感比純燕麥更好些,營養也會更加豐富些,可以作為減肥期間吃的燕麥片。
即食干吃的燕麥脆片推薦指數:3顆星
這種燕麥經過多種加工程序,會損失大量的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雖然添加的焙烤過的堅果、水果干等會讓口感更好,但是熱量也會增加。減肥期間不要常吃,偶爾解解饞還是可以的。
奶香味的復合燕麥片推薦指數:2顆星
這種燕麥片中燕麥含量較少,只有20%左右,同時添加了大量植脂末、白砂糖、香精等物質,所以這種燕麥口感很好,就像喝奶茶一樣,但是熱量很高,減肥期間不要喝這種像飲料一樣的燕麥片。
燕麥棒推薦指數:0顆星
燕麥棒為能量棒,就是在餅干中添加了一些燕麥片,屬于高糖高油高熱量的食物。滿足了味蕾,變形了身材!減肥期間不適合吃餅干,這樣的燕麥棒就更不要吃啦!
摘自《健康時報》 曠 慧
“風、寒、暑、濕、燥、火”這致病的六淫邪氣中,殺傷力最強的是濕邪。不正確的生活習慣也會讓濕氣乘虛而入,危害健康。因此,建議大家一定要杜絕以下壞習慣。
睡不夠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癥狀。建議晚上11點前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睡眠質量更高。
口味重腸胃功能的好壞關系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油膩、過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都不易消化。甜食、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癥反應。
愛吃涼中醫認為,生冷食物,比如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宜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喝大酒這是加重“濕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因此酒精盡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消愁。
運動少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長期坐著久坐會使大腦供血不足,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
摘自《人民政協報》付國兵
對于成年人來說,每天要攝入蛋白質的數量為1.16g/(kg體重),一個人體重60kg,每日的蛋白最低需要量就是約70g,每一百克雞蛋能夠提供15g左右的蛋白質,如果蛋白質全由雞蛋來提供那就是460g雞蛋(將近9個雞蛋)。但實際上我們還會從主食、牛奶、禽肉、魚肉、豆制品等食物中攝取豐富的蛋白質,沒必要吃那么多雞蛋。如果您的飲食中富含蛋白的食物如肉類、豆制品、奶類等很豐富,那么一天一個雞蛋就可以了;如果不夠豐富,那么一天三個雞蛋也未嘗不可。
人體內的膽固醇70%由自身合成,食物來源只占30%,血脂中膽固醇指標增高歸根到底是自身脂質代謝出現了問題,原因可能是長期的吸煙飲酒史等造成的。并且蛋黃中雖然富含膽固醇,但同時也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卵磷脂進入血液后,會使膽固醇和脂肪的顆粒變小,并使之保持懸浮狀態,從而阻止膽固醇和脂肪在血管壁沉積。對于嚴重的高血脂患者,尤其是年齡較大的患者,建議每天不要超過一個蛋黃,畢竟脂肪代謝能力太弱。
從營養角度講,雞蛋煮來吃最好,其次是蒸蛋羹、炒、嫩炸,做蛋花湯也不錯。溏心蛋比較流行,很多人更喜歡這種外嫩里軟的口感。但如果是不新鮮的雞蛋,沙門氏菌污染的可能性會高很多,就不建議做溏心蛋吃了。
摘自《健康報》馮 建
近期,有科學家報告稱,不吃早餐易患腦出血。研究人員認為,空腹引發的人體應激反應會導致血壓上升,從而增加發生腦出血的風險。調查發現,平均每周吃早餐少于兩次的人發生腦出血的概率,與每天都吃早餐的人比,要高出約36%,并且吃早餐次數越少危險性越高。此前已有研究顯示,不吃早餐與肥胖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患病風險存在關聯。
不吃早餐,還有哪些危害?不吃早餐,上午會出現低血糖反應,如表現為頭暈、乏力、出汗、饑餓感等,使得工作、學習效率下降,長期不吃早餐還會使膽固醇、脂蛋白沉積于血管內壁,引起血管硬化。
構成合理營養早餐的理想模式是主食類(米、面、雜糧)+含有優質蛋白的食物(蛋、奶、肉、豆制品)+蔬菜類。
早餐可以有以下組合:1.包子+粥+雞蛋。包子餡可以是肉和菜,還可以是蛋和菜,粥可以是雜糧粥、玉米面粥、燕麥粥、大米粥。2.面包+果醬+牛奶+堅果。面包可以換成漢堡,果醬也可以換成芝麻醬。3.發糕+粥+蔬菜+雞蛋。發糕還可換成饅頭、花卷、豆包等,蔬菜根據個人的口味烹制,建議不用太過復雜。4.豆腐腦+燒餅+拌小菜,或豆漿+早餐包+拌小菜,既簡單又不失營養。
摘自《健康報》閆雅更
錯誤一:腰背不直許多人一開始還能做到抬頭挺胸,但是后來慢慢變得“彎腰駝背”,不僅達不到好的鍛煉效果,反而會導致軟組織損傷。
調整方法:走路時身體盡量挺直,讓脊椎成一直線,眼睛直視前方。同時要注意肩膀放松,但不要刻意保持一種固定的健步走姿勢,以免出現頸肩背部不適。
錯誤二:大口呼吸,不收小腹不少人健步走時大口呼吸、不收小腹,這樣不但走起來吃力,也會影響健步走的保健效果,甚至誘發心肺不適。
調整方法:健步走時要慢慢收緊小腹,然后隨著運動的頻率慢慢舒展,這樣一收一舒之間就能很好地鍛煉腹部肌肉,慢慢過渡到腹式呼吸。這樣健步走還有助于腹部減肥。
錯誤三:負重行走如果背太重的東西,膝蓋承載過重,時間久了會造成損傷。
調整方法:健步走最好少帶不必要的物品,如果一定要帶,也要注意控制重量,以行走時不覺負重吃力為宜。
錯誤四:不做熱身運動沒做熱身運動就出發,容易造成肌肉拉傷。
調整方法:健步走前要進行適度熱身鍛煉,慢慢起步,等到足部有些發熱,再遞增速度。
行走的速度以每天快走30~40分鐘,走到“微微汗出”為宜。健步走速度的快慢是決定鍛煉效果的關鍵因素,通常因人而異地可分為慢步走(每分鐘約70~90步)、中速走(每分鐘 90~120步)、快步走(每分鐘120~140 步 )。
摘自《健康報》賈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