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 言
今年冬至的時間是12月22日。
杜甫詩云: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太陽直射點逐漸北移,白天開始逐漸變長。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冬至這一天,陰氣最重,而冬至后,陽氣開始緩緩回升,因此冬至是陰陽轉換的關鍵節氣。
古代人們會把冬至當作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而南方地區在冬至這一天則喜歡吃姜飯、冬至米團和長線面等食物。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都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過后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滴水成冰,從冬至到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日子開始了。
去寒就溫冬至養生講究“去寒就溫”,尤其是咱們中老年朋友,冬至前后養生的核心就是防寒保暖。日常外出可選擇上午10點以后到下午4點之前的時間,還要注意頭部、腳部和頸部的保暖,衣服既要保暖,又要寬松舒適,以利血流通暢。同時還要注意避寒風,避冷水,避生冷飲食。
秋冬養陰冬至前后養生的重點是養精蓄銳。冬至養生以靜為主,切忌過量運動出汗,盡量減少陽氣的消耗,保養精氣。同時,冬至“養心”也很重要,應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上都要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午飯后小睡、多曬太陽、泡腳等也是養陰的好方法。
“三九補一冬”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至也是進補的好時機。飲食上應首選溫補類食物,少食生冷。中老年朋友有條件的吃飯可選擇少量多餐的方式,既保證營養又不傷脾胃。溫熱食物可選牛肉、羊肉、雞肉、桂圓、蔥、姜等,而小麥、大麥、大棗、紅蓮子等食物養心健脾,亦可適當食用。
防病為主冬至時節陰陽轉換,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的幾率也會增多,這個時候也正是流感的高發期。中老年朋友可進行適當的御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可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在預先接種流感疫苗的基礎上,少去人多的地方,減少被流感病毒傳染的概率。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冬至前后注意不要晨練,以減少寒冷空氣對心腦血管的刺激。有慢性病的朋友要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發展,外出時應隨身攜帶急救藥物,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