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彭永強
很多人吃藥之時,為了沖淡藥物的苦味、澀味等不適口味,經常喜歡在吃藥后吃一些水果來調節口感,其實,這是一種不科學的做法。專家提醒,病人在服藥前后半小時之內,最好不要食用水果,因為有些水果里可能含有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從而使得藥效降低。某些水果含有一種鞣質成分,這在青澀的水果中存在較多,譬如未熟透的柿子、蘋果、杏等,盡管這些物質是天然的植物成分,但很容易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導致藥物在人體內聚集沉淀,溶解度變小,從而造成藥效降低。更有甚者,一些藥物和水果中的成分發生反應后,會產生有毒物質,損害人體健康。
多數水果中含有檸檬酸和葡萄酸,它們會改變人體腸道內的pH值,進而間接影響藥物作用。例如口服青霉素類藥物等,與山楂、葡萄等酸性較大的水果共同進入腸胃之時,必定會影響藥物的療效。此外,人在咀嚼時會引起胃酸分泌,進一步造成胃里的酸堿度不平衡,從而影響藥物的吸收率。例如,有些藥物本來空腹可以吸收60%,飯后服藥或者吃了水果后可能只能吸收40%。還有不少水果含有較多的纖維素,這樣還會影響藥物的代謝。
水果營養很豐富,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鈣和鎂等金屬離子,這些成分可以跟某些藥物如四環素等產生綜合反應,形成難以溶解的復合物,從而造成藥物在人體內的吸收受阻。人們經常服用的降血脂藥物、抗生素、安眠藥、抗過敏藥物等,均可能與水果中的物質發生相互作用,使藥物失效,更有甚者產生毒副作用。譬如,某些抗過敏藥物可能與柚子、柑橘類水果發生反應,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引發致命性心室纖維性顫動。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在服用抗過敏藥物如特非那定的同時,如果飲用了葡萄柚汁等,可能會發生嚴重的中毒反應。
專家提醒,一般情況下,在吃藥前后30分鐘內,最好不要吃東西,尤其不要吃水果、蔬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