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
【摘要】我國三線建設時期的軍工遺產,不但留下了大量物質資產,同時也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長期以來,三線軍工文化遺產的清理與傳承問題,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三線軍工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應該以所在地政府部門為主體,科學合理地利用好這些遺產,不僅能夠為所在地未來5年的脫貧攻堅、同步小康作出直接的貢獻,而且能夠在今后更長的時間里,為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三線建設;軍工遺址;保護開發
一、貴州三線建設與軍工遺產的形成
從1964年下半年開始,在“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聲中,全國三線建設的帷幕漸次拉開。西南地區的云貴川、西北地區的陜甘寧青,以及湘鄂豫晉的西部地區,遷入了大量來自東部地區的工業企業,整個國家的工業布局實現了一次重大調整。作為三線建設的重點省份之一,10多年的時間,貴州省先后建成了3個國防科技工業基地、3條鐵路干線、1個煤炭基地,并完成了電力、冶金、機械電子、化工、建材等工業部門的一批項目。
據統計,從1964年到1976年,全省13年間累計完成三線建設投資98.93億元。其中,國防科技工業占比17.5%,鐵路建設占比18.1%,煤炭工業占比14.7%,電力工業占比8.9%,冶金工業占比9.7%,機械電子工業占比4.8%,化學工業占比7.5%,建材工業占比1.9%。
今天,川黔、貴昆、湘黔三條鐵路,依然是西南地區國民經濟的大動脈,三條鐵路干線的運行與維護,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自然會薪火相承。六盤水煤炭基地仍然在繼續開采,并且在轉型升級中獲得了新的生機。其他工業部門的三線建設項目,有的興旺發達,已經把三線建設時期的痕跡基本抹去;有的煙消云散,昔日的原址上更換了幾次主人。
國防科技工業基地卻是一個特例。由于涉密程度高,當初在建設航空、航天、國防電子三大軍工基地時,基本上都堅守著“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一幢幢科研、生產、生活用房,破天荒地在大山深處拔地而起。建成之后的軍工企業,長期面臨著“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的問題。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由于軍品任務銳減,陸續走向市場的軍工企業,更是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困難。“七五”期間,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一批軍工企業整體搬遷到了貴陽、遵義等中心城市邊緣,形成了貴陽小河、貴陽新添寨、遵義茅草鋪等工業園區。“九五”之后,又有一批軍工企業調整搬遷到了貴陽小孟、貴陽麥架沙文等工業園區。這些企業搬遷后,都在大山深處的原址留下了大量的工業及民用設施,形成了一筆不可多得的三線軍工遺產。
二、三線軍工遺產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全國的三線軍工企業,都是在濃厚的戰爭陰云下建設起來的,“打不爛、炸不垮”是當時的一項基本原則。因此,無論是工業建筑還是民用設施,都是按照“百年大計”的要求來修建的。當時,由于在省內沒有合格的墻磚,還不辭辛勞地到湖南、廣西等地去長期采運紅磚。50多年過去了,很多建筑物依然非常牢固,甚至超過了今天的新建房屋。
三線軍工企業落實“靠山”“分散”建設方針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建成之后的企業,很難獲得社會化的服務支持。于是,本著“專業化、小而全”的建設原則,很多三線軍工企業都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生產、生活后勤保障體系。從基建、運輸、物資倉儲到水電氣的供應,都有專門的生產保障部門;從糧店、商場、醫院到托兒所、幼兒園、子弟學校,都有專門的干部職工去負責管理。一個企業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小社會,即使沒有外部資源的支撐,依然可以自給自足地運行相當長一段時間。
三線軍工企業搬離原址之后,不但留下了大量物質資產,同時也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三線建設之前,很多企業所在地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不少縣區和鄉鎮,甚至在這些軍工企業運行了幾十年搬走之后,便失去工業支撐。可以說,曾經植根于大山深處的貴州三線軍工企業,不僅給原址所在地帶來了工業文明的種子,而且極大地推動著當地的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因此,收集、整理、提煉、傳播這些精神財富,對于當地社會的后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三線軍工文化遺產傳承的主體錯位
2013年8月,座落于六盤水市鐘山區的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正式開館,成為了國內首家以“三線建設”為主題的官辦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建成于當年水城三線建設指揮部所在地。它通過具有代表性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歷史文獻、相關圖片,較好地展現了與六盤水市關聯度較大的鐵路、煤炭基地、鋼鐵基地建設的三線歷史,但對市境之外的三線軍工歷史與成就的展示,卻明顯不足。
2016年5月開園的遵義1964文化創意園,也建有一個“三線建設博物館”。這個在長征電器十二廠原址上建成的民辦博物館,雖然跳出了三線機械電子企業的圈子,展示了蒸汽機車、防空導彈、飛機發動機等鐵路、航天、航空等三線企業的重磅文物,但4000余件展陳品中,重點展示的也只是遵義地區的航天基地、長征電器基地的東西。對航空基地、國防電子基地、其他工業部門三線建設歷史與產品的展示,依然不夠豐滿。
2013年,貴州航天風華精密設備有限公司在綏陽老廠區布置了一個“廠史教育基地”,通過大量貨真價實的文物,展示了公司50年來的發展歷程,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但由于這個博物館式展廳的站位并不高,而且沒有公開對外開放,其社會影響力比較有限。
長期以來,三線軍工文化遺產的清理與傳承問題,并沒有受到相關方面的足夠重視。遵義市博物館雖然收藏了一些三線建設的資料,但數量非常有限。已經關閉多時的原貴州省博物館,卻一直未能見到三線建設文物的展示。
近年來,雖然貴州省委國防工委組織編寫了《貴州軍工史(1936-2011)》,但一直未能正式出版。相關縣市政協系統收集整理了一些文史資料,其深度、廣度依然非常有限,與其他文物的管理相比也極不均衡。
在過去的歲月里,傳承一個企業的歷史與文化,通常都是依靠這個單位內部的展廳,○六一基地、茅臺酒廠、水城鋼鐵廠等單位的內部展廳一度也非常高端大氣。然而,企業畢竟是生產經營為主業的經濟實體,企業展廳的主要任務是推銷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對過去與歷史的回味不可能成為主要篇章。因為這一原因,調整搬遷并且得到了較好發展的航天科工十院、中航發貴州黎陽、航天電器股份等單位,雖然也建起了比較現代化的展廳,但對三線軍工文化遺產傳承并沒有過多著筆。
依靠企業傳承自身文化的傳統做法,對于難以移動而且平穩運行的單位,不會有什么大的問題。對于雖然難以移動,但經濟效益不穩定的單位,已經不是很靠譜。對于已經調遷離去的三線軍工企業而言,自然更是指望不得的。因此,三線軍工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應該以所在地政府部門為主體,相關的軍工單位最多充當配角。因為后者至多是在回味過去的輝煌,而前者可以依靠它去開創嶄新的未來。
四、三線軍工物質遺產利用的主權之爭
最近十多年來,隨著公路、鐵路、機場建設的高速發展,以及航空班機、火車班次的不斷開通與增加,曾經制約著三線軍工企業發展的“交通不便”問題已經基本解決。由于各類信息網絡的廣泛覆蓋,當年的“信息不靈”問題也已經不在話下。這兩大問題的解決,為三線軍工企業原址的開發利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
由于普遍具備“小而全”的特點,三線軍工企業原址的生產生活設施配套相當完備,在交通與信息問題基本解決的今天,無論是用于繼續進行工業制造,還是通過簡單改造后進行農產品的深加工,條件都非常優越。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之貴州地區特有的氣候條件與地理環境,將三線軍工企業原址的生活設施改建成休閑、養老、旅游基地,也是大有可為的。
與文化遺產的清理傳承不同,對于三線軍工企業的物質遺產,所在地政府部門通常都有著較大的興趣,但卻長期被一個問題所困擾。從地方政府的角度看:三線軍工企業既然已經搬離,相關資產沒有繼續使用,就應該移交給地方政府,以期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而軍工企業內比較流行的觀點卻是:原址資產雖然暫時不用了,但說不定什么時候還會派上用場,主權在我的保護性開發利用可以考慮,但失去主權的移交卻沒有商量的余地。
地方政府與軍工企業之間差異,說穿了也就是相關資產的產權歸屬問題。國與國之間的爭端都可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認識落差自然不應該成為問題。只要地方政府立足于發展當地經濟、國有企業立足盤活用好沉淀資產,大量三線軍工物質遺產的閑置問題就會得到圓滿的解決。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三線軍工企業遺留在大山深處的物質與文化遺產,對于當地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能夠科學合理地利用好這些遺產,不僅能夠為所在地未來五年的脫貧攻堅、同步小康作出直接的貢獻,而且能夠在今后更長的時間里,為多彩貴州的建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當代貴州全媒體.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J].當代貴州,2017(17).
[2]何仁仲主編.貴州通史·當代的貴州[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
[3]中共貴州省委國防工業工作委員會《貴州軍工史》編纂委員會.貴州軍工史(1936-2011)[M].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