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馳
【摘要】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是新時代圖書館轉型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介紹了國外學界對于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的理論,介紹了印度、英國高校圖書館的空間再造案例,總結其再造經驗,為國內高校圖書館的相關活動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建議
一、空間再造的背景
近年來,高校圖書館呈現出信息資源類型逐漸豐富、資源數量激增的趨勢,圖書館空間已經不單是傳統的儲藏介質,而逐漸轉變成一項資源,為適應讀者不同的使用需求,自發主動地進行再造設計。無論是對于新建或是再造的學習空間,紙質文獻的數量越來越受到物理空間的限制,構建社會化、靈活的網絡學習環境,提高數字化信息的使用頻率及信息服務的質量成為焦點。另一方面,作為新興的高等教育特征,大量的學生開始進行身處于教室空間之外的正規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需要更強大的異步數字化活動的支持,也就衍生出對“更加完善、更多樣化、定制化的學習空間”的需求。為了應對這種需求,高校的圖書館進行了空間的新建、擴展和革新。越來越多的學者針對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進行了討論。
二、空間再造的理論介紹
隨著數字化資源的激增及谷歌一代(Google Generation)的
成長,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更傾向于使用鍵盤、電子化的筆記,更樂于在顯示器上閱讀,而不是傳統的筆和本——他們使用著新的記錄、溝通和學習方式。這些學生希望科技融入學習活動:在使用圖書資源的同時,工作站可以支持定制化,支持他們的多種便攜電子設備,以便于他們同時處理多任務多工作。Hisle將這種支持多任務的工作空間描述為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在那里學生可以進行工作、社交、
獲得專家的幫助、靈活使用打印和電子資源。先進科技的應用在空間再造過程中非常重要,同時,了解學習空間的設置需求、豐富學習空間所提供的服務項目一樣重要。為了能使空間再造服務于科研學習,必須有明確的教育學目標,保障空間再造提供的服務和設施能夠彼此協作,支撐空間的正確利用,而不是堆砌設備,放任它們互相削弱彼此的功能。Radcliffe提出了“教育學-空間-科技三位一體設計及評估框架”,框架給予了從用戶到股東、管理者等所有人在設計過程中發表意見的機會。實際調查中,學生表達出了他們的期望:如寬敞的大廳、封閉的電話亭一樣的研討室、更多的用于社交的空間、壓縮的實體文獻空間、強大的Wi-Fi網絡保障和電腦設備、各種用于展示的顯示儀器、咖啡館等。物理空間的再造并非最重要的,作為圖書資源中心,圖書館要有強大的數字網絡結構讓電子資源能夠充分推送到用戶,他們強調,混合了數字網絡結構和實體物理結構的再造是未來空間再造的方向。
三、空間再造的案例分析
Diane Dallis介紹了印度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圖書館的空間再造包括兩項重要的革新。為服務本科學生,印度大學圖書館新建了學習空間(Learning Commons):除了常規的學習區域,還支持了“非圖書館服務”,這些服務項目場所被集中整合在一個服務空間(Service Hub),采用可移動與非移動工作臺相結合的設置,提供全年常規服務以及高峰期專項服務。為服務研究生和科研群體,圖書館創建了學術空間(Scholar Commons):側重于互動及展示功能——設有不同容納人數的研討間(Consultation Room)、支持高清/3D展示的智能顯示空間(IQ Wall Room)、用于把文獻數碼化的數字轉換區(Digitization Lab)、支持40-70人的可變座位多功能學術對話區(Hazelbaker Hall)等(Dallis,2016)。
Wendy介紹了英國奇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Chichester)進行了空間設計、建設和實施。空間主要分為五個區域:包括兩個信息技術室、容納60人左右的咖啡館、鼓勵小組討論和進行社交的小組學習間、支持個體或群體協作的安靜工作區以及寂靜學習區。再造完成后的回訪結果顯示,學生對于便于移動的桌椅非常滿意;室外光線的充分利用令圖書館更加接近自然;使用者更傾向于使用自己的電腦設備,因此充足的供電接口成為了保障;像電話亭一樣的個人或者小組的學習空間保障了隱私、靜音及舒適,非常受歡迎;咖啡館為教師學生提供了即用于非正式的學習研討,也用于臨時的小組見面的良好的交流場所(Ellison,2016)。
四、空間再造的建議
空間再造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在空間設計之初應進行系統的調研和規劃,確立以服務用戶為導向的空間功能構建策略(史艷芬,以及其他人,2017),確立被用于再造的空間的定位、服務定位、服務目標、服務模式、需求設計及特色的突出,營造規范先進同時又具有院校特色的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
作為高校的資源信息樞紐,圖書館要主動進行轉型以適應科技進步時代更迭,開展服務升級轉型。圖書館服務的轉型要求其空間設計也做出相應支持。從傳統的藏書、借閱平臺轉型成支持日常學習、交流,支持研討、信息共享,支持文化展示,支持技術創新、新概念體驗的多功能綜合體。高校圖書館應該從被動的適應外部模式轉型為主動的探索、創造、引領科研學習的新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引領更多的用戶來到圖書館。
【參考文獻】
[1]DallisDiane.2016.Scholars and learners:a case study of new library spaces at Indiana University[J].New Library World,2016,117:35-48.
[2]EllisonWendy.Designing the learning spaces of a university library[J].New Library World,2016,117:294-307.
[3]史艷芬,徐詠華,劉玉紅.圖書館空間布局與功能維度的戰略規劃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7(03),61: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