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冀魯

南仁東
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又該以何種姿態淡出這個世界?他,選擇了淡然。2017年9月15日23時23分,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歲。
這是他第一次隆重地走進公眾的視野,接受人們發自內心的致敬。然而對他來說,最完美的謝幕,是靜默離去,瀟灑如遠逝的白鶴。
1945年出生在吉林省遼源市龍山區的南仁東,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他6歲上學,一直成績優異;他經歷“文革”動亂,曾利用大串聯的機會跑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1963年,南仁東以“吉林省理科狀元”的身份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是當時四平地區10年間唯一考入清華大學的高材生;1978年,他考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為理學碩士、博士。
改革開放后,他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工作,曾作為中國天文臺的專家先在荷蘭求學,后又在日本著名大學當了客座教授,做過訪問學者,還參加了十國大射電望遠鏡計劃。
1996年,南仁東成為國際宇航科學院IAA的SETI委員會SOC委員,2003年當選國際天文學會射電天文分部副主席,2006年當選國際天文學會射電專業部主席。這樣一位馳騁于國際天文界的科學家,卻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毅然回國,任北京天文臺副臺長。當時他一年的收入,只相當于國外一天的工資。
“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云便化龍。”曾有人借用這句詩描述南仁東。前半生為自己煉就金鱗的他,終于在后半生成為為祖國而騰飛的金龍。
2017年9月30日,黔南州人民政府發出“中國天眼”景區國慶黃金周旅游通告。據平塘縣旅游局統計顯示,從“中國天眼”景區開園至今年8月,有24萬余名游客親臨望遠鏡5公里核心區內的觀景臺,目睹了“天眼”的風采。
如今,壯美的“天眼”已是國家名片,而當初為了在貴州選到最適合的建造地點,南仁東曾白天黑夜不停地走訪。
1993年,日本東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要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南仁東跟同事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沒有多少人看好這個設想。南仁東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里。有那么幾年時間,南仁東成了“推銷員”,大會小會、國內國外,逢人就推銷自己的大望遠鏡項目。“我開始拍全世界的馬屁,讓全世界來支持我們。”他一度這樣自嘲。
度過了舉步維艱的最初十年,FAST項目名氣漸大,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術也有了突破性進展。
2006年,中國科學院召開各院長會議,聽取各個“十一五”大科學工程的立項申請匯報,南仁東在會上為FAST申請立項獲得通過。
FAST是我國天文學發展的一個“窗口”,讓中國有了一個領先世界的機會。在這個機會面前,南仁東當仁不讓,挑起了重擔。
“這是一件沒有退路的事。FAST立項后,南仁東多次和我提到自己肩上擔子的重量,說不敢有半點疏忽,項目做不好沒辦法交代。”共事多年的老同學、FAST工程顧問斯可克回憶道。
20多年來,南仁東始終以超強的責任感來應對超負荷的工作量,癌癥發病后仍然堅持工作,這是不惜以命相搏的悲壯。
在FAST,南仁東是最勤奮的人,他常給同事們算一筆賬:“如果因為工作沒做好,FAST停一天,就等于讓國家白扔了12萬元。”
2014年,饋源支撐塔開始安裝,南仁東立志要第一個爬上所有塔的塔頂。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不久后他真的一座一座都親自爬上去了。回想起南老師在塔頂推動大滑輪的情景,FAST工程饋源支撐系統副總工李輝不禁感慨:FAST就像是南老親手拉扯大的孩子,他在用自己的獨特方式擁抱望遠鏡。
如今,在FAST現場,人們能由衷感受到“宏大”兩個字的含義。而在FAST竣工落成的當天,南仁東站在FAST圈梁上,望著“初長成”的大望遠鏡,曾欣慰地說,這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科學風景。
“南老師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南仁東的同事和學生們如此評價。2016年9月25日,貴州平塘: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建成投入使用。而在2015年,南仁東就查出了肺癌,術后他說話的聲音沙啞了,但他依舊忙碌于工作現場,不知情的人,根本看不出這是一個惡疾纏身的老人。
歷經了22年的風雨,巨型“天眼”終于向世界睜開。然而,就在“中國天眼”運行將滿一年、首批成果即將出爐的時候,72歲的南仁東卻悄然而逝,這位將畢生心血都奉獻給了“天眼”、被尊為“中國天眼之父”的老人,再也看不到這一切了。
傳說,大象在生命的最后時光,會悄悄離開象群,獨自在某個地方等待最后時刻的降臨。這也是南仁東所選擇的方式。逝世前100多天,他悄然遠赴美國,再也沒有回來。他讓“天眼”成為自己人生最后的絕唱。
“我特別不希望別人記住我。”南仁東曾和家人說過這樣的話。
當這個灑脫的老爺子獨自駕鶴西去,卻沒有人能夠忘記:是這樣一個至情至性的人成就了大國重器,使得我國的射電天文學一舉領先世界水平10到20年。
他精干、率性,給學生發郵件自稱“老南”,也讓大家這么叫他,而大伙兒私下里更愛喊他“老爺子”。在大家眼里,他是一個講究穿著,卻經常往西裝口袋里裝餅干,又總忘記拿出來的隨性老頭兒。
FAST項目現場有很多工人,也有很多科技人員,但工人們感到最親近最熟悉的是老南。晚飯后,他常常會到工棚坐坐。他的記憶力極好,幾乎能說出每個工人的名字、工種、收入情況,還會知道一些他們家里的瑣事。這個上唇有一抹小胡子的老頭兒,親近得如同自己的父兄。你可以把自己高興的煩惱的事兒都和他說說,你還可以直接用自己吃過飯的碗盛水給他喝,他像家人一般毫不嫌棄。
有一次,南仁東見工人們衣著有些破舊,就讓人打聽了現場工人的尺碼,跟老伴兒一起給每個工人買了一身衣服。從第一次去大窩凼,到此后數年間,南仁東資助了十余個孩子讀書。南仁東用崇高的風范贏得了高度認可。在他過世后,很多合作單位、評審專家都打來吊唁電話,還有人在他生前工作的辦公室門口獻上鮮花,路過辦公室時會在門口鞠躬致敬。
人的一生能有多長?可以做多少事?南仁東用生命中的23年時間,憑著執著的信念,傾盡自己所有的心血,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又一個舉世無雙。他,無憾了。
網絡上有南仁東的一張照片,黑白的。畫面上的他形容消瘦卻神情峻然,有著成竹在握的自信在唇角。尤其那一雙眼,在鏡片后依然眼神銳利,凝注于遠方,透過鏡頭與你對視。就是這雙眼,穿透了萬里長空層層云靄,讓我們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