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琪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1903—1926年,乒乓球運動員使用的球拍都是木制的,擊出的球不僅速度慢而且力量小,沒有旋轉,打法比較單一,只是單純的推來擋去,沒有技術手法。1926年,英國人古德創造了用膠皮制成的乒乓球球拍,因此在1926—1951年,球拍擊出的球出現了旋轉,因而出現削下旋球打法。1951年,奧地利人發明了利用海綿制成的乒乓球球拍,因此在1952—1959年,出現遠臺長抽的打法,正手攻擊出的球不僅力量大而且速度快。從1959年開始,中國的乒乓球員開始登上國際乒乓球的舞臺,“快、準、狠、變”技術特點的直拍近臺快攻型打法漸漸形成。然后在近20年的探索和研究,結合日本的弧圈球技術和中國特點的近臺快攻、直拍快攻打法,創造出了以弧圈球技術為主結合快攻的打法,直到現代。
1.2.1 攻球 其分為正手攻球、反手攻球、側身正手攻球。(1)正手攻球:當球過網時,做好引拍準備,身體重心在右腳。當球接觸臺面后處在上升期時,右腳發力蹬地,轉腰,身體重心從右腳移至左腳,大臂帶動小臂向前向左上方揮,隨揮至左眼前方,馬上還原。特點:近臺站位,動作幅度比較小,速度較快。(2)反手攻球:站位近臺中間偏左,兩腳自然分開比肩略寬站立,收腹,上體稍微前傾,大臂自然下垂貼近身體。擊球前,小臂引拍至腹部左側前方,拍柄略微向下。擊球時,小臂做旋外并且略加力帶動手腕(手腕固定)想右前方揮拍,肘關節略向后,拍形略前傾,當來球處于上升期時擊球的中上部,然后球拍順勢前揮并還原。特點:站位近臺,動作幅度比較小,速度較快。(3)側身正手攻球:只是站位在球臺左側近臺,技術動作特點與正手攻球一致。
1.2.2 擋球與推擋球 (1)擋球:近臺中偏左,左腳略前,屈膝含胸收腹,重心在左前腳掌上,執拍手收于腹前,大臂靠近身體右側,球拍半橫,小臂和手腕順著來球路線主動迎擊球,擊球上升期中部,拍面垂直于臺面,當球拍觸球后馬上停止,并還原成準備姿勢。 特點:近臺站位,動作幅度小,落點穩定。(2)推擋球:近臺中偏左站位右腳略前,擊球時提起小臂,大臂收肘貼近身體,在球的上升期或者高點期擊球中上部。擊球時適當伸髖轉腰以加大擊球力度,并用大拇指頂住拍面向前用力。特點:近臺站位,動作幅度比較小,速度較快
1.2.3 拉上下、旋球 (1)拉上旋球:遠臺中偏右站位,引拍于身體右方略偏后,看見來球,右腳蹬地,伸髖,轉腰,重心前移,同時小臂向前略上,球拍與水平夾角45。左右,在球的高點期擊球,擊球中上部。 特點:遠臺站位,動作幅度比較大,速度較快,弧線比較低。(2)拉下旋球:遠臺中偏右站位,引拍于身體右后下方,看見來球,右腳蹬地發力,伸髖,轉腰,重心前移,同時小臂向上略前,球拍與水平夾角30。~45。,在球的下降期,擊球中下部。特點:遠臺站立,動作幅度比較大,旋轉較強
1.2.4 搓球 站位中間偏左,兩腳自然分開站立,反(正)手搓球時,向左(右)上方引拍,拍形略后仰。反手搓球時,身體略微左轉,擊球時小臂做旋外運動,由上向下揮動球拍。正手搓球時,上體略微右轉同時右腳向右前方上步,擊球時小臂做內旋運動,由上到下揮動球拍。當來球處于下降期時,用球拍摩擦球的中下部,同時身體重心向前移動,擊球完成后迅速還原。特點:動作幅度較大,擊球節奏比較慢,球速較慢,擊出的球有下旋,弧線、落點比較穩定。
乒乓球步法是擊球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如果學生有很好的步法基礎,并且能準確移動到正確的擊球位置,這樣擊出球的力量、速度、旋轉、弧線、落點都能得到很好控制,這對提高乒乓球技術是非常重要的。
重視步法的學習和練習是當下乒乓球比賽特點的需要。乒乓球比賽雙方,經常通過調動與反調動、控制與反控制、變化擊球落點和節奏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目的,占據優勢、力爭主動。比賽中,來球的落點是不斷變化的,要想保證擊球的命中率,這就需要快速、正確、靈活的步法使自己動起來,到達最合理的擊球位置。沒有靈活的步法移動就不能適應當下乒乓球比賽的需要,而且更會影響手法技術水平的提高.
2.2.1 單步 以一腳為軸,然后用另一腳向不同方向移動,重心隨移動于兩腳之間。特點:移動簡單、靈活、重心平穩。
2.2.2 并步 一腳向另一腳并半步,腳落地后,另一腳即刻向同方向移動半步。特點:身體不騰空,重心起伏較小,很平穩。
2.2.3 跨步 一腳蹬地發力,另一腳向想要移動的方向跨出一大步,發力腳跟上小半步。特點:身體重心波動大。
2.2.4 跳步 雙腳蹬地發力,以來球同方向的腳為主,雙腳瞬間的騰空,離來球遠的腳先落地,隨后另一腳落地。特點:移動范圍大。
2.2.5 交叉步 離來球方向近的腳尖轉向移動方向,原地調整重心;離球方向遠的腳從身前向來球方向橫邁出一大步,呈交叉。隨后另一只腳再向移動方向跟上一步,身體隨手臂揮動方向移動。當離球方向遠的腳邁出的一步并且快要落地時擊球,擊球完成,另一只腳隨后移動。特點:移動范圍較大。
2.2.6 小碎步 頻率高的小墊步。特點:步子小,頻率高,用于步法的調節。
大部分學生對乒乓球有一定的了解。學生主要是通過網絡了解乒乓球,其次是體育新聞等。
手法和步法同樣重要,而大多數的學生對乒乓球分為手法和步法不了解,絕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在手法上,還沒有意識到步法的重要性,更加沒有意識到手法和步法的結合。這在對乒乓球的認知上存在誤區,不利于乒乓球的學習,也不利于乒乓球的教學。
在乒乓球教學和練習過程中要注意手法與步法的銜接。比如,單球單線拉弧圈球,在連續進攻中,步法要不停地調整,短球上來快拉、搶點,往后退,拉弧圈,相持,可以發現根據戰術的需要、把握機會的需要,步法在不停地調整,手、腳要做好配合,尤其是連續進攻方向的前后移動。在這類練習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只是拉、伸胳膊,腳步沒有得到鍛煉,這樣就失去了移動擊球的能力。又如,三點橫向拉弧圈,拉、還原,拉、還原,拉、還原,一個墊步接一個跳步,要把手法和步法結合在一起。這類練習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直接走過去3步,沒有做到手法與步法的銜接。
大部分學生對于乒乓球手法和步法的結合練習方法并不知道,這對乒乓球手法和步法的銜接就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響。因此,在教學中多利用多球練習來讓學生體會手法與步法結合的重要性。
3.2.1 左推右攻練習 左推右攻技術是訓練擺速的主要方法,也是在比賽中2人相互維持過程中比較常見的技術。在防守時常用食指稍微用力壓住球拍,上體保持不動。在進攻時常用大拇指用力壓住球拍,在手形轉換時身體向右轉,而步法采用并步或者跨步。通過反復練習,使手法和步法協調統一。
3.2.2 推擋側身攻練習 推擋側身攻主要運用于進攻型打法,在比賽中當自己的反手對對方起到壓制作用時,制造機會,側身進攻。在平時練習的時候反手推擋一次,側身進攻一次,通過重復練習,體會側身時手法和步法的協調統一。
3.2.3 推擋側身撲練習 在反手位置推擋側身進攻之后,來球落點與正手攻位置,由于反手位置與正手位置的距離較大,所以此時要采用交叉步,到達正手攻位置采用正手攻后還原。通過反復練習,體會交叉步與正手攻的協調統一。
4.1 教師在教學中,適當普及乒乓球知識,給學生樹立既要重視手法的練習,又要重視步法的練習的思想。只有正確的姿勢和靈活的步法移動,處理好手法與步法的銜接,才能爭取比賽的主動權,提高乒乓球技術。
4.2 手法與步法的學習是一個相當枯燥的過程,可以通過2個人輪流練習多球的方式來練習,并遵循簡單到復雜、容易到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4.3 在學習新的手法時,先做徒手動作,多體會手、腳的配合。在剛開始學習步法時,應嚴格要求學習者的準備姿勢和步法移動,應由慢到快、由容易到困難。
4.4 在學習乒乓球的過程中,當發生擊球錯誤時,既要從手法上找錯誤,也要考慮步法對擊球的影響。
4.5 在乒乓球教學中應多利用多球練習,加強手法與步法的結合練習,多體會手法與步法的銜接。
4.6 適當采用教學比賽,發現并解決比賽中存在的手法與步法銜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