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滁州市南譙區植檢植保站,安徽 滁州 239000)
粘蟲俗稱粟夜盜蟲、剃枝蟲等,是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上的主要害蟲,主要有東方粘蟲(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勞氏粘蟲(Leucania loryi Duponchel),分布廣、危害大。粘蟲越冬受緯度、溫度、濕度影響大,江淮地區在N27~33之間可正常越冬[1],溫度越高越冬死亡率越低,冬季濕度越大越冬死亡率越高。調查地區處于N32 23'~32 40'之間,在此緯度下粘蟲可以正常越冬。粘蟲在江淮地區以老熟幼蟲和蛹在稻樁、玉米秸稈、雜草、麥田土表下越冬,次年4月份開始危害小麥,5月下旬—6月上旬大量化蛹遷出麥田,危害玉米、水稻、高粱等。近年來,隨著滁州市冬季氣溫升高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面積逐年增大,秸稈存量高,為粘蟲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場所,粘蟲越冬基數大且呈上升趨勢,有成為爆發性害蟲的風險[2]。為了探明粘蟲越冬分布情況,2015年分別在稻樁及玉米秸稈上開展調查,現將結果報到如下。
1.1.1 調查地點
滁州市南譙區珠龍鎮(山區田塊1、2、3)、滁州市城郊(山區田塊4、5、6)、滁州市南譙區沙河鎮(圩區田塊7、8、9)、滁州市南譙區腰鋪鎮(圩區田塊10、11、12)。
1.1.2 調查時間
2016年11月6—13日。
1.2.1 調查方法
每個鄉鎮每種作物選取未被水淹、未翻耕、無冬種作物3塊田調查在地稻樁、玉米秸稈。調查點采用跳躍調查法查5次,每次查10m2,記錄調查數據。
1.2.2 分布型統計
通過調查蟲量的密度(m)及方差(S2)算出平均擁擠度m*,I指標(其中I<0時為均勻分布;I=0時為隨機分布;I>0時為聚集分布),m*/m指標(m*/m<1時為均勻分布;m*/m=1時為隨機分布;m*/m>1時為聚集分布),Ca指標(Ca<0時為均勻分布;Ca=0時為隨機分布;Ca>0時為聚集分布),擴散系數C(C<1時為均勻分布;C=1時為隨機分布;C>1時為聚集分布),負二項分布中的K指標(K<0時為均勻分布;K→+∞時為隨機分布;K>0時為聚集分布)。m*-m回歸分析法:m*=α+βm(當α=0時,分布的基本成分為單個個體;當α>0時個體間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為個體群;當α<0時個體間相互排斥;當β<1時,為均勻分布;當β=1時,為隨機分布;當β>1時,為聚集分布)。Taylor冪法則lgS2=lga+blgm(b→0時為均勻分布;b=1時為隨機分布;b>1時為聚集分布)[3]。

表1 稻樁粘蟲聚集度的測定

續表1 稻樁粘蟲聚集度的測定
從表1可以看出稻樁調查各田塊I>0、m*/m>1指標、Ca>0指標、C>1、K>0各指標均為聚集分布,越冬粘蟲在稻樁里是呈聚集分布的。m*-m回歸分析法中當α>0時說明小麥粘蟲個體間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為個體群;β>1時,說明為聚集分布,α>0且β>1說明分布屬于一般負二項分布。Taylor冪法則中b>1為聚集分布[2]。

表2 玉米秸稈粘蟲聚集度的測定
從表2可以看出玉米秸稈調查各田塊I>0、m*/m>1指標、Ca>0指標、C>1、K>0各指標均為聚集分布,越冬粘蟲在稻樁里是呈聚集分布的。m*-m回歸分析法中當α>0時說明小麥粘蟲個體間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為個體群;β>1時,說明為聚集分布,α>0且β>1說明分布屬于一般負二項分布。Taylor冪法則中b>1為聚集分布。
表1、表2說明越冬粘蟲在稻樁、玉米秸稈中均為聚集分布,且都屬于一般負二項分布。圩區田塊粘蟲越冬量明顯高于山區田塊。
滁州市南譙區屬于江淮分水嶺地區,地形多變,溫度有差異,山區冬季平均溫度明顯低于圩區。越冬粘蟲對溫度變化敏感,山區晝夜溫差大,不利于粘蟲越冬,造成了圩區越冬基數比山區大。近10a厄爾尼諾現象使得暖冬頻繁出現,對粘蟲越冬十分有利,越冬死亡率下降明顯,在小麥上發生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容易出現爆發。20世紀90年代以來,粘蟲一直作為江淮地區小麥上的次要害蟲,小麥生長中后期不易防治,農戶防治意識薄弱。隨著溫度上升,粘蟲在江淮地區越冬區域可能會從N33向北擴展,粘蟲發生有了新的變化,而在測報中,多地都未開展粘蟲監測預警,容易出現隱患。本文通過對粘蟲在田間分布特點的調查,為測報提供依據。在粘蟲防治工作中,有必要對稻樁和玉米秸稈進行處理,壓低越冬粘蟲基數,為小麥田防治降低壓力[4]。
[1]李光博.我國粘蟲研究概況及主要進展[J].植物保護,1993,19(4):2-4.
[2]江幸福,姜玉英,張蕾,等.粘蟲越冬遷飛與危害的調查技術 [J]. 應用昆蟲學報 ,2014,51(4):1114-1119.
[3]徐汝梅.昆蟲種群生態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8):42.
[4]蔣顯斌,黃芊,凌炎,等.廣西稻田粘蟲越冬情況調查初報[J]. 南方農業科學 ,2016,47(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