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針對近期中美貿易摩擦,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牛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
2017年,中國經濟總量約為12.25萬億美元,一年來實現的經濟增量超過1萬億美元,相當于西班牙的經濟總量。據世界銀行數據測算,2013~2017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近2年來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有力支撐。
2017年中國商品及服務進口規模達到2.3萬億美元,非金融類境外直接投資超過1200億美元,為各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和發展機遇。中國出境旅游人數高達1.43億人次,有力拉動了各國消費。據商務部測算,2016年中國游客在美國人均花費約1.3萬美元,當年旅游支出高達352.2億美元,平均每天為美國創造約9700萬美元收入。同時,一個充滿活力和韌性的中國經濟,為各國人民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根據世界投入產出模型測算,2016年對華貨物和服務貿易出口拉動美就業 331.2 萬人。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推動許多國家保持低通貨膨脹率,降低了生活成本。即便隨后世界經濟進入一輪擴張期,通脹水平也沒有顯著回升,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為平抑價格做出重要貢獻。從美國來看,從中國進口大量質優價廉的商品,幫助其維持較低的通脹水平,提高了美民眾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的實際購買力。美中貿委會研究顯示,2015年典型的美國家庭收入為5.65萬美元,對華貿易平均為每個家庭每年節省850美元。牛津研究院估計,美自華進口低價商品在2015年幫助美國降低消費物價水平1~1.5%。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7億多農村人口擺脫貧困,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2017年中國貧困發生率下降至3.1%。中國在自身消除貧困的同時,始終力所能及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1950~2016年,中國累計對外提供援款4000多億元,實施各類援外項目5000多個,舉辦11000多期培訓班,為發展中國家在華培訓各類人員26萬多名。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推進,是中國在實踐上堅持經濟全球化的最好證明。目前,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以不同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8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使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搭上了中國發展的快車。
中國正在努力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將積極營造寬松有序的投資環境,放寬外商投資準入,建設高標準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強產權保護,促進公平競爭,讓中國市場更加透明、更加規范。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8萬億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億美元的外來投資,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出境旅游將達到7億人次。這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廣闊市場、更充足資本、更豐富產品、更寶貴合作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