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濤
(河北省煤田地質局第二地質隊,河北 邢臺 054000)
我國于世界領域中,屬于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基于對多種豐富資源的開采以及利用,使我國國民整體生活質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和改善。其中,地質資源作為我國眾多自然資源中較為普遍的一種,對于各相關行業領域的影響卻十分重大,因此,探尋出多種有效的方式以及手段,對開采礦產資源所產生的地質災害進行合理預防并降低其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對促進我國整體經濟水平的提升也具有積極意義。
首先,在實施具體的礦山地質災害勘查工作的過程中,應重視選擇以及應用多種具備較高實效性的方法,對相應區域地質情況進行有效勘測,為后期設計出更有效的地質災害應對方案提供保障以及有利依據。同時,可以采取對礦山地質災害勘查工作實施合理規劃的方式,并通過明晰礦山中實際的資源存儲量以及消耗量,并對其所擁有關系進行有效分析以及研究的方式,掌握該礦區內礦產資源的實際情況,有助于促進后期開采工作效率的提升,減少可導致地質災害出現的因素[1]。
其次,地質災害產生的主要原因為工作人員所應用的技術以及操作缺乏較高的合理性,使得相應的地質資源開采工作質量無法得到良好保障。同時,伴隨著地質災害勘查方法具有局限性等因素的出現,使得相關的技術人員無法合理的明晰相應區域內出現地質災害的幾率等,不利于對相應的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探尋出多種有效的解決方法。基于此,對上述提及問題進行有效明晰十分具有必要性,并需要依照具體的礦區情況,設計出有效的環境保護計劃,有助于減小地質災害出現的可能性。
在實施礦山環境地質勘查工作時,應用較為廣泛的科學技術為3s技術。其中,GPS技術可以使得工作人員更具體、全面的了解相應礦山的整體環境以及地質情況,同時,基于具有的覆蓋范圍較廣的特征,在礦山開采工作中,具有較多的應用,例如,應用GPS技術對各類開采信息進行采集等。對RS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需要對礦山環境地質進行勘查的過程中,具體表現為以利用GPS技術搜集到的資料信息為基礎,對開采范圍進行明晰,隨后利用RS技術,對礦物資源的實際位置進行確定。通過合理使用GIS技術,可以使礦山環境的保障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有利于后期開采工作的順利開展以及實施[2]。
這兩項技術是需要在進行有機結合以后,再對其實施具體應用的。其中,巖土力學結構的穩定性對于礦山地質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而通過將其與水文地質勘查相結合,再通過實施有關試驗的方式,才能有利于提升所需信息的獲取效率。現如今,我國所實施的礦山環境地質勘查工作,使用較為廣泛的勘查方法為:浸泡測試以及含水層吸附測試等,其均有利于工作人員更好的明晰以及掌握礦區的環境以及水文地質等狀況。通過實施上述操作的方式,工作人員便可以實施實效性更高的地質開采工作,有助于提升其獲取礦區信息的效率,且有利于獲取到更全面的礦區信息,進而明晰礦山的現實承載力,并通過利用多種有效技術的方式,提升礦山支撐操作的質量,對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具有積極意義。
目前從事礦山地質災害勘查工作的人員所應用較為廣泛的物理方法包括:淺層地震法以及高密度電阻率法等。通過對上述兩項方法的合理應用,可以使得淺層地質災害區域監控工作的質量得到有效提升。高密度電阻率法主要指的是基于巖土具有的導電性特點,通過對其實施物理實驗的方式,分析出不同種類巖土間的導電差異等,進而明確礦山中地質災害發生的具體位置,有利于工作人員實施更具針對性的地質資源開采工作,有助于降低相應操作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其中,勘查人員依照所分析出的不同巖土體導電差異等,將水平以及垂直方向的電性變化表現出來,并對相應的差異以及數值等進行對比分析操作,有助于促進地質災害實際位置的探尋工作效率提升。而淺層地震法主要指的是利用模擬地震波的方法對礦山進行勘查,進而判斷出相應礦山的地質實際情況以及結構等,對有效避免由于獲取信息失誤而導致的地質災害發生幾率具有積極意義[3]。
在礦山地質災害預防過程中,人們也常常使用地球化學勘查方法。例如對礦區環境污染的監測,化學勘查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這種方法的應用能夠有效確定污染因素、預測污染趨勢、追溯污染源、劃分污染區,為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1)建立和完善礦山開采前的風險評估與環境評估,并制定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政策法規和規劃體系。做到開采前嚴格評估,開采中積極防范,開采后積極恢復,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土地復墾納入法規,強制推行。
(2)加強宣傳,普及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礦山開采人員素質,增強其對地質災害的危機感和警覺性。提高礦山生產過程中全員防災、減災技能與手段,強化礦山地質災害的防險、避險、搶險培訓。
(3)應用先進的地球信息技術、巖土力結構學分析、水文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等手段,對礦山地質進行嚴密監視,對可能發生的潛在地質災害進行實時監測、動態監測。建立礦山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實現對礦山地質與環境生態的動態跟蹤與管理,避免重大人員財產損失。
綜上所述,進行高質量的地質災害勘查工作,有助于礦山進行合理的資源開采以及有效的環境治理。在礦山生產過程中,應根據具體的地質情況,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運用合理的方法對礦山的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預防與控制,以保證礦山生產的順利進行。
[1]王雁林,張成芳,劉靜祎.礦山環境治理基金制度設計中的關鍵問題探討——以陜西省為例[J].國土資源情報,2017,(08):65.
[2]李廣濟,朱濤,杜華明.河南省焦枝鐵路月山編組站北側廢棄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技術研究[J].西部資源,2018,(01):77-78.
[3]何斌,徐新蘭.甘肅省西成成礦帶典型片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17,(2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