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遠,張志強
(華北地質勘查局五一九大隊,河北 保定 071051)
地下水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活用水之一。因此,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在環境水文地質勘查過程中成為了重點,由于地下水環境影響的隱蔽性、滯后性及艱巨性,導致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成為難點。因此,逐步完善水文地質勘查工作手段,提出合理的、時效的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尤為重要。鑒于此,本文根據地下水環境勘查特征,講述了環境水文地質調查內容,分析了水文地質勘查在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作用。
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化工業也日益發展,因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需求量日益增多,用水水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但由于農業灌溉及化工廠排水等,導致殘留農藥及重金屬元素等有害物質下滲,在一定的水文循環單元內造成嚴重污染。鑒于此,對于地下水環境勘查的工作量日益增多,檢測精度要求也越來越高。總的來說,地下水環境影響具有隱蔽性、滯后性及艱巨性[1,2]的特點。
其中,地下水環境影響的隱蔽性主要體現為水文循環是具有一定的單元,單元尺度不一,匯水面積則不一。因此,其他區域出現工廠企業亂排廢氣、廢水、廢渣等,或集中燃燒工業塑料等,不僅造成了當地水資源的嚴重污染,而且通過下滲至深部,通過水文循環影響到更遠區域的地下水質量,所以說,地下水環境影響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地下水環境影響的滯后性主要表現為地下水長期深埋,因此,從地表污染至地下污染需經歷長期的檢測。通常情況下,地表污染容易發現,也容易清除,但地下水可能通過地表有害物質的下滲,達到滯后污染的情況。地下水一旦污染,在有限的水文循環單元內很難消除。地下水環境影響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和滯后性,導致對于地下水環境影響的監測和監管帶來了困難,致使其評價具有很強的艱巨性特征。
為了便于評價或了解區域地下水環境,提出了環境水文地質調查,其調查內容一般包括天然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和人為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因此,需解決的問題也包括天然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和人為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兩大類[2]。
(1)天然環境水文地質條件調查。在開展環境水文地質調查前期,需收集目標區域范圍內已有的相關文獻、報告等資料,需收集該區域地下水資源評價報告等,也需收集當地的水文、氣象等資料以及潛水含水層動態監測等。通過前人資料以及動態監測報告等,分析目標區域范圍內的氣候變化規律,水文概況以及植被分布范圍及種類;了解區域性含水層及隔水層的地質背景以及含水層水位變化規律、水質質量以及地下水的補、徑、排等條件,也需充分了解當地地下水環境的背景值。在完成上述分析結果的基礎上,根據項目目的等劃分地下水環境影響等級,確定環境水文地質調查手段及方案。
(2)人為環境水文地質條件調查。人為環境水文地質著重強調了“人”的活動,是有人類生活、生產所引起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因此,該項調查主要包括地下水污染源頭的調查以及地下水開發利用的調查,前者主要包括工業污染源的調查、農業污染源的調查以及生活污染源的調查三大類。污染源頭的調查需了解地下水中所含污染物的種類及分布范圍、污染程度及濃度等,根據污染物種類的不同,排查是屬于工業污染、農業污染還是生活污染,根據污染范圍及污染濃度排查地表污染源范圍等。地下水的開發利用主要了解目標區域范圍內是否存在地下水資源,地下水資源的含水層特征及分布狀況等,還需了解水位變化規律以及水質質量是否達到目標用水質量要求,可根據水質質量的不同進行用途分類;除此之外,還需調查是否存在過度抽水導致地面塌陷、地裂縫以及沿海地區普遍存在的海水入侵等地質現象。
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主要是借助地下水環境現狀監測來實現的,通過動態監測水位變化規律、水質質量動態變化,達到了解和把控地下水物質組成部分、地下水水流量的變化及空間分布特征的目的,為進一步評價和環境影響預測提供依據。因此,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手段是環境水文地質勘查方法和內容,只不過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以及需求的不同,水文地質調查側重點略有不同。
(1)水文地質調查觀測路線的選擇。根據目標評價精度要求選取適當的比例尺,一般情況下,地下水的環境影響評價比例尺為1:50000,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放大比例尺。通常情況下,觀測路線布設于河谷、地下水露頭地段,也常布設于地貌明顯變化處。
(2)水文地質調查觀測點的布設。觀測點的布設包括水質采樣點的布設、一般地質調查點和水位監測點的布設三大類。水質采樣點目的在于了解水的質量,因此常按地下水流向布設,采樣點常位于上游、下游以及兩側,總體密度需滿足1點/5km2;一般地質調查點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區域地質概況、區域環境地質狀況、水文地質條件以及地形地貌的變化等,需滿足3點/5km2的密度要求[3,4];水位監測點主要目的在于長期獲得地下水的動態變化數據,所以需反應目標區域整體面貌,一般采用十字交叉法布設。
(3)地下水環境現狀監測。地下水環境現狀監測是評價地下水資源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地下水水位變化規律、水質質量變化情況等了解和分析,查明目標區域地下水資源的物質組成以及地下水水量的變化規律及其分布范圍,此外,還需查明地下水中常見污染物質成分的含量,以便及時分析和掌控用水安全等[1-4]。
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主要在于地下水的動態監測及區域面上的水文地質調查,需查明污染物質可能影響到的含水層層位,因此,需合理的設計勘察鉆孔深度。勘察鉆孔的深度不能揭穿目含水層的底板,水位、水質監測同時進行。
[1]代尚京.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水文地質勘察工作的內容和方法[J].西部探礦工程,2017,7:155-157.
[2]李美珍,魏瑩.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水文地質勘察工作的內容和方法[J].科技創新,37-38.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S].20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范[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