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杜金剛
(核工業西藏地質調查院,四川 成都 610052)
礦區分布于龍嘎卡北部山坡上,海拔4200m~4420m,地形北高南低。礦體頂底板圍巖為:侏羅系中統雁石坪組粉砂巖(st),該組巖石為較堅硬巖組,厚度較薄,礦(化)體賦存在該層蝕變帶中,該層為較堅硬巖組;頂部為侏羅紀西中統雁石坪組巖屑砂巖(ds),該層為較堅硬巖組,底部巖層為侏羅系中統雁石坪組細砂巖(ss)較堅硬巖組,以層狀巖為主,地層巖性較單一,巖石呈塊狀均較完整;礦區內美玉—塔魯斷裂位于礦(化)體的底板斜坡的下方,且距離較遠,對首采區范圍影響較小;礦區地貌條件簡單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因此礦區工程地質勘探類型屬三類,礦區工程地質勘探的復雜程度劃分為簡單型。
(1)松散巖組。第四系松散堆積物分布較大。主要由殘坡積物、沖洪積物等組成。堆積物成分基本為亞砂土與塊石、礫石,厚度一般0.30m~35m,結構松散,分布于尼曲、開曲河谷兩側,面積較大。松散堆積物的安息角為30°~32°。
(2)弱—較堅硬巖組。三疊系上統阿堵拉組粉砂質頁巖,巖石風化面呈褐黃色、淺灰白色,新鮮面呈淺灰色,粉砂質泥質結構、紋層構造、頁理構造。巖石由泥質和細碎屑組成,其中泥質約占60%、細碎屑約占40%。有石英細脈侵入。巖石節理裂隙發育,風化較強烈,為弱~較堅硬巖組。
(3)較堅硬巖組。①侏羅系中統雁石坪組細砂巖(ss),巖石風化面呈淺灰、新鮮面呈紫紅色,細粒砂狀結構、層狀構造。巖石主要由石英、長石、鐵質等組成。巖質較堅硬,為較堅硬巖組。②侏羅系中統雁石坪組粉砂巖(st),巖石風化面呈淺灰白色、新鮮面呈淺灰色,粉砂質結構、塊狀構造。巖質較堅硬、節理裂隙不發育。飽和抗壓強度:7.66Mpa、烘干抗壓強度:36.53Mpa,為較堅硬巖組。③侏羅系中統雁石坪組巖屑砂巖(ds),巖石風化面呈灰褐色、新鮮面呈灰色,細粒碎屑結構、塊狀構造。碎屑礦物為石英、硅質巖屑等。填隙物為絹云母化的變質硅鐵質膠結;由于變質作用,填隙物重結晶。巖石的碎屑巖結構多不明顯。碎屑礦物,其中石英占62%、硅質巖屑20%、斜長石占2%、泥質巖屑5%、白云母小于1%。填隙物占10%,主要為絹云母他變質硅鐵質膠結。地表巖石節理裂隙較發育,巖石較堅硬,為較堅硬巖組。
礦區內較大的構造為美玉—塔魯斷裂,由于其位于礦體底板的斜坡面之下,且距離礦(化)體較遠,對首采區影響不大,暫不考慮其對首采區的影響。礦區內主要的節理裂隙面有三組,第一組、90°∠36°,密度6條/m~7條/m;第二組、107°∠83°,密度7條/m~8條/m;第三組、315°∠73°,密度3條/m~4條/m。直接影響礦床開采邊坡穩定性。
本區地處藏東橫斷山脈地帶,由北西向的嶺、谷相間構成舉世聞名的“三江峽谷”總體地勢西高東低。礦區海拔4200m~4450m,為高山、冰川、河谷地貌,開曲、尼曲河谷寬闊平緩,山坡坡角較小,一般25°左右,局部地帶存在陡坎。目前不存在發育大型滑坡、泥石流的自然環境條件。受人為活動及地形地貌影響局部存在小型泥石流和滑坡發生。主要環境問題為礦山建設與開采過程中對自然邊坡的破壞引發小地質災害,以及生產過程中的棄渣、尾礦、廢水對環境的影響,采礦可產生局部地表變形,但不會對地質環境造成較大的破壞,區內無重大污染源,地表地下水質較好。礦區環境地質類型劃分為地質環境質量良好的第一類。
本區位于青藏高原東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結合地帶,屬阿爾卑斯—喜馬拉雅構造帶向南轉折的“三江”地區,班公湖—怒江結合帶和瀾滄江結合帶斜貫全區。區內地質構造及沉積建造十分復雜,主要構造單元急劇變窄,火山及巖漿活動劇烈而頻繁,區內變質、動力變質作用強烈。
前人依據區內構造巖是組合、巖漿活動、區域變質機動力變質作用和構造形跡形變特征,把測區劃分為四個板片和兩個縫合帶,既察雅板片、卡貢板片(含登許縫合帶)、左貢板片、林卡縫合帶、八宿板片。礦區位于左貢板片與林卡縫合帶結合部位。區內經歷了多起強烈的構造運動,晉寧期、華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均由反映,既有角度不整合反映的造山作用,又有平行不整合反應的升降運動。強烈的構造運動造成本區地震活動多發。
礦區內沖溝較發育,沿山坡向尼曲、開曲發育數個小型的泥石流。沖溝長約100m~700m,寬15m~80m,坡降10%~16%,溝谷兩岸分布有厚度4.0m~7.8m的第四系松散堆積物,這些物質呈粘土、亞砂土等形式覆蓋在基巖之上,地表形成高原草皮,流水集中地段形成深1.5m~4.3m深的沖溝,溝谷內形成泥石流的物源較豐富,但是溝谷匯水面積小,礦區內最大的一條溝谷匯水面積約1.1km2,一般在0.15km2左右,溝谷縱比降大,降水沿既有的溝谷排泄順暢,形成大型泥石流的可能性小,雨季沖溝有發生小型水石流的可能性。
①地表、地下水環境質量。礦區地表水水質較好,此次調查階段進行了水質全分析、簡分析。主要表現為:地表水的PH值平均小于8.0;水質類型為HCO3-CaMg型(質)水;地表水無色無味無嗅;地下水稍有異味。水環境質量屬Ⅱ類。②尾礦庫。根據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分析,建議在礦區南側龍嘎卡村南東部建立尾礦庫。該地段地勢較寬闊,距離礦體較近,且匯水流域面積較小,地形平緩不會形成較大的洪流。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可防止尾礦庫污水污染地下水環境。③露采場環境。由于采坑邊坡坡度大,大氣降水產生的坡面流流速快,將產生較大的水土流失,并降低邊坡的穩定性。暴雨時礦坑積水、淤泥以及局部邊坡的失穩均可能危及采場內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因此露采過程中應加強各邊坡的監測與治理。露采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危害有粉塵污染、邊坡失穩、坡面水土流失、礦坑積水、礦坑積泥、坑內排水引起的大面積地下水位下降、爆破震動、放射性增大以及坑內太陽光反射引起的局部升溫等。
[1]彭向春,鄭瑤,吳金波.西藏左貢縣某多金屬礦區水文地質條件[J].世界有色金屬(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