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礦局327地質隊,安徽 合肥 230000)
綠色勘察理念在國外已經被廣泛應用,其在我國地質勘察的運用也符合“十三五”發展理念。探礦工程對雖然能夠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但隨著探礦工程的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探礦工程中的施工槽深、人員活動以及大型鉆探設備搬遷都會影響周邊植被的生長,有關人員應重視這一現象,合理選擇更優的勘察方法,減少探礦工程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綠色勘察需要在尊重民族宗教信仰、少數名族生活習慣的基礎上進行,全面落實“綠色、協調”的理念,減少探礦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減少施工中的廢棄、污水、廢渣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施工完成后有關部門應及時恢復施工周邊的生態環境,力求既要追求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也要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
探礦工程指與地質勘察有關的技術工程,其主要包括:鉆探、坑探、修配業務、動力供配與交通運輸等,而鉆探工程分為工程技術鉆進與地質勘查鉆進這兩種類型。地質勘察鉆進在地質勘察中使用最廣,能夠在預定地點通過鉆探設備鉆穿巖層獲取水樣、土樣、巖樣等基本資料,并利用鉆孔進行地下水動態觀測與地下物理測量。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探礦工程的新區域也在不斷擴大,而探礦工程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然而探礦工程可以滿足新時期人類對礦產資源的新需求,資源開采與保護環境如何有效協調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重點問題。
(1)水資源、固體廢棄物污染問題。探礦工程對水資源造成污染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鉆進中的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周邊的河流中。第二,如泄漏等鉆進事故中廢水直接排放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污染,這種污染不易被發現,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第三,工程完工后的殘留的廢水未經處理滲入周邊的巖土中。上述直接排放的廢水中含有稀釋劑、重金屬、混凝劑、發泡劑等有機物,工業廢水通過地下水系與地表河流流入各區域,不僅會對礦區影響周邊群眾,而且也會對礦區以外群眾的用水安全造成威脅。
礦井施工過程中的固體廢棄物污染主要來源是工程完工時遺留的廢石、廢料,隨意丟棄造成周圍植被以及地表土層的污染,進而導致周邊植被枯萎或死亡、改變土壤的酸堿度。周邊土地尤其是農田貧瘠,嚴重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經濟收益,不利于探礦工程的綠色發展。不合理地處置廢棄物會嚴重影響周邊的生態環境,采取有效、科學的固體廢物處理方式是綠色勘查的重點。
(2)噪聲污染問題。噪聲不但會對聽力造成損傷,還能誘發多種致癌致命的疾病,也對人們的生活工作造成干擾。礦區的噪聲污染主要包括機械運轉、車輛運行與爆機等。由于礦區工作量較大且數量較多,因此施工的噪聲傳播范圍較廣。噪聲污染雖然對周邊環境并無威脅,但卻會嚴重影響人的正常生活,或影響動物的生存。噪聲也會嚴重影響人的睡眠,人在睡眠中聽覺也對噪聲的刺激做出反應。噪聲污染會使人們出現多夢、睡眠質量下降等問題,不利于人們的工作、學習。另外,噪聲能對動物的聽覺、內臟與視覺及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巨大傷害。一定程度上噪聲可以改變動物的日常行為,可能導致動物失去行為控制力,使動物煩躁異常,甚至造成動物死亡。嚴重的噪音污染會使鳥類會出現羽毛脫落的現象,影響產卵率等。
(3)大氣污染問題。探礦工程在開采時較易產生大量的揚塵,而部分施工單位未采取有效的措施減少揚塵,空氣中的PM2.5的含量急劇上升,容易產生較為嚴重的空氣污染。同時,探礦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大量有毒有害氣體不僅會容易造成施工人員的健康問題,而且會向周邊擴散,尤其對于施工人員來說,長期吸入有毒、有害的空氣會嚴重損害自身的呼吸道與肺部,塵肺病就是施工工人常見的肺部疾病之一。川東中石化天然氣鉆進項目中發生硫化氫泄露,導致周邊環境與人的生命安全受到極大威脅,有關人員要引以為戒,加大探礦工程“三廢”的處理與監管力度,保障施工工程安全進行,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危害。
(1)改進探礦工程技術,合理規劃工程施工。探礦工程的設備搬遷與部分輔助工程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元兇,探礦工程采用“一基多孔”與輕型鉆探器械等,能夠有效減少施工過程中的環境污染。部分礦井周邊生態環境脆弱,地表崎嶇需使用定向鉆進/分支孔技術,減少設備搬遷的用地,提高施工效率[1]。輕型鉆進設備主要有便攜式、輕便多功能式與背包式,施工單位應據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的設備。探礦工程的鉆具應使用鋁合金鉆桿這類的輕質鉆具,便于鉆機搬遷。同時,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山區可以采用拖拉機、卷揚機以及直升機運輸工程物資,減少對地表植物的破壞與道路修建。有關部門在施工前需對當地環境進行綜合考量,熟悉施工范圍的基本情況。探礦工程施工點盡量選在道路的兩旁或已修建的工程點,減少對土地的占用。除此之外,施工時盡量選擇專業素質高的施工人員,強化施工隊伍的安全意識,保障探礦工程的安全性。
(2)加強防護措施,減少施工污染。第一,無公害處理廢漿。廢泥漿主要包括廢棄泥漿、打水泥塞產生的廢水以及工具與地面設備的沖洗水,其有點多面廣、污染物種類多樣、間歇性排放以及不可控排放等基本特征。廢棄泥漿中含有重金屬與硫化物等重污染成分,不經處理、隨意排放會對人體與環境導致嚴重后果。禁止直接排放物回收價值的廢漿液,并對其采用三級凈化處理[2]。可回收處理有利用價值的泥漿,部分地區可采用管匯連接的手段,防止泥漿池漿液的下滲。第二,分類處理生活廢棄物。施工現場的生活垃圾需分為可講解與可利用垃圾,垃圾分類后進行處理。勘探工作完成后應有關部門規定采用科學的手段統一處置不可降解的垃圾。第三,減少施工的大氣污染,做好防塵措施。空氣鉆進時,應從源頭控制,密封鉆探設備的連接處,增加孔口除塵設備。其次,勘探取樣時鋪設防塵罩,避免揚塵。此外,在施工過程中及時灑水,避免粉塵揚起。
(3)恢復周邊環境。首先,當探礦工程在高原地區進行施工作業時,容易破壞施工點周邊的植被。因此,在探礦工程結束后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與恢復。高原植被破壞面積較大時,可使用擋墻與人工植草的方法。有效的環境恢復措施可以恢復當地的生態環境,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布滿工業廢渣的土地被綠綠色植被覆蓋,推動了當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在經濟條件與施工環境的允許下,施工管理部門可以在施工場地修建前將現有草皮遷移到其他地方,工程完工平整地面后將草皮移回原處,并重新培育。
綜上,綠色勘察技術是基礎,但在我國應用仍不成熟,還需尋求新技術。同時還需強化綠色勘察意識,促進探礦工作綠色發展。探礦工程必須遵循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理念,不能無節制地索取。
[1]趙洪波,何遠信,宋殿蘭,郭強,何玉生,莊有光.以鉆代槽勘查技術方法與應用研究[J].地質科技情報.2014(05).
[2]李在文.樹立綠色理念倡導綠色勘查[J].貴州地質.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