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1)
礦產資源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有著重要作用,在綠色礦山理念下,必須加強對礦山地質、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將礦產資源開采對周圍環境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1]。
(1)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礦山開采往往會將廢棄物直接堆放在土地上,尤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礦的含量為巨,不僅會侵占耕地和林地,有些廢棄物還存在著大量的重金屬和腐蝕性物質,對土地資源造成污染,其破壞力不可小覷。據調查,每噸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土地高達40平方米,而每年礦山開采產生的廢棄物含量普遍超過了5億噸,這一數字還在持續的增長[2]。被污染的土地中營養物質含量較低,土壤板結、硬化現象嚴重,不適合植物的生長,水土流失問題也會隨之而來。
(2)水環境與大氣受到影響。由于礦山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和有毒物質,如銅、鋅、鎳等,大多數物質都能溶于水中,影響水資源的酸堿度,尤其是在多雨季節此類現象最為突出,在雨水的沖刷下廢棄物進入了河流和湖泊,使得這些水資源不能用于飲用和灌溉。在礦山開采中,尤其是露天開采會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主要體現在礦山開采產生的懸浮顆粒導致人們容易罹患各類呼吸系統疾病而威脅人體健康;采礦過程中進行爆破操作使用炸藥會增加空氣中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而破壞大氣環境。
(3)嚴重影響地質結構。一般來說,有相當一部分礦產資源處于地表以下,將這些礦產資源采掘殆盡以后會造成地下空洞,有些企業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沒有將坑洞填埋,或者采取的處理措施不是十分的恰當,導致地面塌陷事故屢屢發生,不僅不能用于耕種,而且還會引發地質災害,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巨大威脅。
(1)堅持礦山環境保護原則,提高員工環保意識。要想保證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必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是可持續發展原則,不可為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做出錯誤決策,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實施礦山開采的各項工作。其次,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這意味著礦山開采和礦山地質、生態環境的保護應置于同等地位,將其當作一項系統性的工程,礦山開采的設計和施工要以不破壞環境為前提,將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最后是科學治理的原則,科學技術為礦山環境的保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積極應用先進的思想和技術,致力于提高工作效率,將礦山地質、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落實到位。
工作人員在礦山開采以及礦山地質、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的職業素養對于實際工作的效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為此,應加強對工作人員的環保教育,提高其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其能夠自覺遵守礦山開采制度,將環保舉措落到實處。企業還應以法律法規為依托,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嚴格約束工作人員的行為,使其真正將環保意識根植于心,積極主動的投入到礦山地質、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中。
(2)嚴格控制礦山新建的準入要求。所有列入準入資格其中的新建礦山都要根據相關的規定,確保企業均能符合開礦的資質與條件,保證所有手續齊全方能辦理開礦業務,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問題。另外,對礦山周邊的環境要加強勘察,做好環境影響評價的準確性,從而進一步完善環境影響報告,并給開采方案提供準確的信息和數據,提供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將其交由相關的環保行政主管部門或國土資源部門,審批合格后才能執行。在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執行過程中,應加大對環境的監測力度,及時發現環境存在的問題,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及時反饋監測結果以便采取對應措施,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等產生的污染和破壞。
(3)加強采礦工作的監管力度。通常情況下,礦山開采與環境治理都要由上級主管部門來負責,主管部門應明確自身的職責和義務,注重加強對土地資源、水資源、大氣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尚未破壞的區域重在保護,已經出現污染的區域則盡可能的治理恢復。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實處理好三廢問題,避免環境污染的進一步擴大。由于礦山地質、生態環境的治理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地方政府要將其納入財政計劃中,保證撥款及時、到位,能夠專款專用,或者拿出部分礦業收入用于環境治理,以便解決資金匱乏的問題,促使礦山開采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真正達成協調統一。
(4)推出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示范區。加大礦山地質、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積極創建礦山地質、生態環境保護示范區,將在環境治理與恢復工作中總結的經驗教訓和應用的先進技術普及開來,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全面覆蓋,以實現科技成果向實際生產力的轉化。此外,還要全面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從源頭上減少產生的環境問題,通過新方法、新技術的使用,提高選礦回收率、開采回采率,降低貧化率和各種有害元素對土壤及水體產生的污染,減輕控制三廢污染等問題,在節約資源的同時能夠更好的保護礦山環境。
隨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了滿足工業生產要求,實現綠色采礦的理念,必須要做好礦山地質、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堅持可持續發展,科學治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三項原則,盡可能的削弱礦山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恢復礦山區域的綠水青山,從而促進我國礦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1]鄭曉棣.淺談我國礦山地質環境存在的問題[J].科技風,2015(14).
[2]張紅杰,李振安,邱守強.礦山地質環境影響治理分析[J].山東煤炭科技,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