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地質勘查局綜合普查大隊,河北 燕郊 065201)
勘查區隸屬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毛山東鎮管轄,位于距毛山東鎮南西向約8公里, 306國道西7公里處。勘查區所在圖幅為1:5萬大黑水幅。區內自五十年代至今,有多個單位在含普查區在內的區域先后開展了不同比例尺的地質、航磁測量、地球化學測量等工作。本文通過已有資料綜合分析、研究控礦因素,總結礦化富集規律,為進一步地質工作提供參考。
大座子山礦區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大興安嶺中生代火山巖帶近南端部位,其基底構造為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Ⅱ)最南部的溫都爾廟-翁牛特旗加里東地槽褶皺帶(Ⅱ1)之多倫復背斜(Ⅱ11)近東端部位。
(1)地層:區內地層主要為中生界侏羅系上統滿克頭鄂博組(J3m)和新生界第四系(Q)。①侏羅系上統滿克頭鄂博組(J3m):該組礦區分布廣泛,依巖性差異可分為流紋質晶屑凝灰巖(J3mλctf)、流紋質火山角礫巖(J3mλvb)和流紋巖(J3mλ)。②第四系(Q):第四系黃土狀亞砂土層,廣泛分布于礦區溝谷及緩坡地帶,其顆粒均勻,結構疏松,粘塑性差,底部含有少量的砂礫石。局部見有少量的風成砂。
(2)構造:區內褶皺僅表現為一單斜構造。該單斜構造地層傾向北東30°~55°,傾角33°~36°,呈單斜層產出。為侏羅系形成的北東向斷陷盆地內地層的組成部分。礦區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以北西向為主,北東向、近南北向次之。
(3)火山機構:礦區內發育火山機構為大座子山火山口,位于礦區西北部,呈火山頸相,以遭受剝蝕的中心式噴發所形成的火山錐形式產出。該火山口整體呈環狀,直徑約500m,火山頸內由殘留的粗安巖充填,外圍依次可見流紋質晶屑凝灰巖、流紋巖和流紋質火山角礫巖。根據各巖性的空間分布,大致可以認為大座子山火山噴發過程中,先形成了流紋質火山角礫巖,然后溢流形成流紋巖,火山噴發后期噴出的火山灰形成火山頸周邊的流紋質晶屑凝灰巖,最后殘留巖漿充填火山頸結晶形成粗安巖。
(4)巖漿巖:區內巖漿巖不發育,出露面積較小。主要為晚侏羅世粗安巖(J3τα),巖體明顯受北東向構造體系所控制,侵入于滿克頭鄂博組中,接觸帶多具硅化。粗安巖(J3τα),分布于礦區北東部,呈灰黑色-灰紫色,少斑-斑狀結構、塊狀構造,局部見有少量的氣孔、杏仁狀構造,斑晶為斜長石,板柱狀,含量約12%。
從內蒙古自治區成礦區帶劃分圖可以看出,勘查區位于古亞洲成礦域(Ⅰ1)內蒙-大興安嶺成礦省(Ⅱ1)突泉—林西華力西燕山期鐵(錫)銅、鉛、鋅、銀、鈮(鉭)成礦帶(Ⅲ6)硐子-湯家杖子鎢、金、鉬、鉛、鋅、銅成礦帶(Ⅳ64)之小東溝-柳條溝鉬、鉛、鋅成礦亞帶(Ⅳ64-1)與硐子-小營子鉛、鋅、銅成礦亞帶(Ⅳ64-2)的交接部位。該區域侵入巖、構造與內生礦產的形成具有密切的關系,巖漿巖活動及構造為礦產的生成提供了豐富的礦液來源和良好的富集空間。目前,該成礦帶內發現的金屬礦種有銅、鉛、鋅、銀、鐵、金、鉬等,已發現有小營子大型鉛鋅銀礦、天橋溝大型鉛鋅銀礦、荷爾烏蘇大型鉛鋅礦床、敖包山大型鉛鋅銅礦、余家窩鋪中型鉛鋅礦、硐子中型鉛鋅礦、柳條溝中型鉛鋅礦、小東溝中型鉬礦、油房西中型銀鉛鋅礦、二把伙小型銀礦等。
勘查區除Ⅰ號礦體在地表斷續出露長約1000m外,其余34條礦化蝕變帶,寬一般0.2m~10m,長20m~300m,主要以北西向、近南北向、北東向三組產出,蝕變主要為硅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綠簾石化。礦化類型主要為鉛、鋅、銀、銅。其中Sb3控制長度約50米,寬約2.0米,走向北西,蝕變以褐鐵礦化為主,平均品 位 :Ag108.0×10-6、Pb1.32×10-2、Zn0.086×10-2、Cu0.051×10-2。
2016年—2017年興業集團委托呼和浩特市韜金礦產資源勘查咨詢有限公司在大座子山礦區開展激電中梯測量及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測量工作,完成激電中梯測量35.03km2、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889點,圈定3處激電異常,編號分別為DJ1~DJ3,其中DJ2號異常由3個異常組成編號為DJ2-1、DJ2-2、DJ2-3號異常;DJ3號異常由4個異常組成編號為DJ3-1、DJ3-2、DJ3-3、DJ3-4號異常。
(1)礦床成因:據勘查區礦化蝕變類型及礦體產出部位顯示,礦床產于中酸性火山巖中,成礦作用在時間、空間上與火山作用關系密切。礦床中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螢石礦化、方解石化等。屬一套中低溫熱液蝕變組合;礦物成分中出現了黃鐵礦、碳酸錳、方鉛礦、閃鋅礦等金屬礦物組合亦為一套中低溫礦物組合;蝕變和礦化呈脈(帶)狀產出,礦化具有交代和充填兩種形成機制—交代型礦(化)體與圍巖(各種蝕變巖石)無明顯界線,只能靠取樣分析結果圈定礦(化)體,充填型礦化則界線清楚;交代型礦化一般厚度較大,但品位一般較低,充填型礦化則正好相反。
勘查區礦體多產于斷裂構造帶中,嚴格受斷裂構造帶控制,礦體呈脈狀產出,其產狀與斷裂(蝕變破碎帶)產狀一致,礦體規模、礦化強度與斷裂(帶)規模相關—斷裂帶規模越大,其包含的礦體數量越多,單個礦體規模相對較大,而且礦化強度也相對較強,礦石品位較高,反之亦然。據此推斷該礦床成因為構造控制礦的火山熱液脈型礦床。
(2)找礦標志:①地表鐵錳染是蝕變礦化現象的宏觀標志;帶狀分布的紅化帶(赤鐵礦化)、黃化帶(黃鉀鐵礬)是礦化地段的直接找礦標志。②蝕變破碎帶是礦(化)體的具體賦存部位。③(黃鐵)絹英巖化、硅化、螢石化、碳酸鹽化與礦化關系密切,是指示有礦體存在的最直接最重要標志。④激電異常是重要的間接找礦標志。區內已有資料顯示,高視充電率異常區內的低阻(體)帶、中阻(體)帶或者低-高阻接觸帶是礦體賦存的主要部位,如已知Ⅰ號礦體的產出部位顯示,往往礦化較好的部位顯示低、中阻,高視充電率異常特征。
[1]趙鵬大,礦產勘查理論與方法,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2]內蒙古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圖志[M],地質出版社,1991
[3]張遠龍,地質勘查在地質找礦中的運用探討[J],江西建材,2016(24),19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