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強,黎建明,孟明亮
(云南地礦工程勘察集團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礦區出露地層大致以中部銅廠河為界,西部出露石炭系石登群(Csh),地層總體近南北展布,向西傾斜;東部出露侏羅系中統花開佐組(J2h),地層總體近南北展布,向東傾斜,不整合覆蓋于石登群地層之上。由新到老分敘如下。
上段(J2h2):粉晶灰巖、鈣質角礫巖夾泥質粉砂巖、絹云板巖。在魯多羅一帶巖層局部破碎,有銅礦化破碎石英脈產出。下段(J2h1):為絹云板巖、絹云粉砂質板巖、變質粉砂巖夾變質石英砂巖、變質含長含巖屑石英砂巖、石英巖、粉晶灰巖、白云巖,底部為斷續產出的雜色礫巖層[1]。該層下部是礦區重要銅礦化部位,水里地礦段的銅礦體即產于該部位中。
上段(Csh3),細分為上、下兩個亞段:①上亞段(Csh3-2)∶為中厚層-厚層塊狀粉晶灰巖、鈣質絹云板巖夾含泥質絹云板巖、變質石英砂巖。在大格拉巖子近東西向節理中有銅礦細脈產出。下亞段(Csh3-1):為一套中酸性火山噴出巖,巖性為安山巖、英安巖、凝灰巖、英安質凝灰巖、凝灰片巖、英安質凝灰片巖、含火山角礫凝灰巖。該層底部發育銅礦化,如外圍風川銅礦點即賦存于該層位中[2]。②中段(Csh2):細分為上、下兩個亞段:上亞段(Csh2-2):淺黃、灰色變質石英砂巖、粉砂質板巖夾數層礫巖。下亞段(Csh2-1):淺灰、灰色粉晶灰巖、角礫狀灰巖夾含鈣質絹云板巖。下段(Csh1):變質石英砂巖、粉砂巖、鈣質粉砂巖與絹云板巖、絹云千枚巖、鈣質絹云板巖不等厚互層,夾不連續產出的結晶灰巖、含菱鐵礦粉砂質板巖透鏡體。中、下部見銅礦化,是礦區的主要含銅部位,銅廠礦段的銅礦體即產于該部位中。
礦區構造以斷裂為主,小褶曲較發育,總體呈北北西向展布,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中侏羅統花開佐組(J2h)地層,構成向東傾的單斜。石炭系石登群(Csh)地層,可能為被斷層破壞的隱伏背斜,屬區域上石中坪背斜向北延伸部分。
斷裂。礦區斷裂大致分為三組,分敘如下:
(1)北西向斷裂:包括F1、F7兩條,均發育于礦區北西部,被F2斷裂錯移。F1:呈155°~335°方向展布,斷面傾向南西,傾角70°~75°,兩盤均為Csh1板巖夾砂巖。破碎帶寬10m~15m,由構造角礫、碎塊及粘土組成,具硅化碳酸鹽化、褐鐵礦化等蝕變。呈現張性斷裂特征,為正斷層。F7:呈145°~325°方向微波狀展布,長大于1400m,斷面傾向北東,傾角75°。北東盤為Csh2-1結晶灰巖,南西盤為Csh2-2砂巖及板巖,破碎帶寬幾至十余米,由構造角礫、碎斑-碎粉、糜棱物及粘土組成,呈現壓性斷裂特征,局部具硅化、碳酸鹽化,被F2、F3切錯,為逆斷層。
(2)北北東向斷裂:F8:呈25°~205°方向微波曲展布,兩端延出圖幅,斷面傾向南東,傾角70°~75°。南東盤為J2h1紫紅色板巖和砂巖,北西盤為J2h2灰巖夾板巖及Csh2-2砂巖。破碎帶寬5m~10m,由構造角礫、碎斑、糜棱物及粘土組成,斷面呈曲狀,呈現壓扭性斷裂特征,為逆斷層。
(3)近東西向斷裂:有F2、F3、F4三條,總體呈近東西向展布,其中F3、F4規模較大,向西、向東分別延出圖幅,斷面向南或向北傾斜,傾角陡,破碎帶寬5m~10m,由構造角礫、透鏡體及碎斑、粘土組成,兩側巖石具片理化,呈現壓扭性斷裂特征,為一級左型平移斷層。
安山巖:主要分布于Csh3-1中、下部。成分以斜長石為主,次為綠泥石,并含少量碳酸鹽、綠泥石、白鈦石、磁鐵礦。
凝灰巖:主要分布于Csh3-1中、上部。主要由巖屑、晶屑和火山灰巖組成。巖石具強弱不一的片理化、絹云母化、鐵泥質化等蝕變。
銅廠礦段花開佐組下段(J2h1)地層中出露一條輝綠巖脈,脈體具較強的蝕變。輝綠巖∶黃綠、黃褐、棕褐色,輝綠結構、塊狀構造,部分呈碎裂-角礫狀結構,斑晶為斜長石,部分已綠泥石化;基質由分布較雜亂的板條狀斜長石微晶及其間的已綠泥石化或鐵泥質化的填充物組成。巖石具硅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褐鐵礦化等。
(1)變質作用。礦區內變質作用不發育,僅是變質程度較淺的區域變質作用。使區內地層中的泥質成分發生重結晶,形成絹云母、板巖、絹云板巖、變質石英砂巖等淺變質巖。與成礦作用不相關。
(2)熱液蝕變作用。礦區熱液蝕變作用較普遍,主要發生于斷裂破碎帶及附近圍巖中。種類繁多,以中低溫熱液蝕變為主,有硅化、碳酸鹽化、天青石化、泥化等。現將與銅礦關系密切的熱液蝕變特征敘述如下:①硅化:表現為微-細粒狀、團塊狀、不規則脈狀石英沿斷裂破碎帶及附近圍巖裂隙不均勻產出,常與黝銅礦、孔雀石等銅礦物共生產出。硅化強烈的部位往往形成銅礦體。與銅礦化關系密切。②碳酸鹽化:表現為方解石呈不規則細-網脈狀、團塊狀沿斷裂破碎帶分布。與銅礦化關系密切。③天青石化:主要分布于銅廠礦段。表現為白色、淺綠色細粒-粗粒、部分達偉晶狀、柱狀或板狀晶體呈不規則脈狀伴硅化、碳酸鹽化沿斷裂蝕變帶產出。
本礦區礦體分布及蝕變礦化與斷裂構造關系十分密切,地下熱液在地殼的運動過程中,不斷溶解萃取了以銅、銀為主的成礦物質,構成了含礦熱水溶液。這些富含成礦物質的熱液沿導礦斷裂運移到有利的容礦構造中后,在新環境下由于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造成含礦熱液與斷裂破碎帶內的斷層角礫,圍巖發生交代-充填作用,產生了礦化蝕變和形成礦體。到表生期,由于地殼上升,或地下水面下降,致使礦床在氧化環境內長期氧化,造成了現今查明的礦體,礦石已氧化成孔雀石、藍銅礦,僅殘留少量黝銅礦、輝銅礦等硫化礦。礦床成因為構造-熱液蝕變礦床。
北西向,近南北向次級斷裂及其旁側節理裂隙為容礦構造,因而這兩組構造是區內找礦的構造標志。
硅化、天青石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等熱液蝕變與銅礦化關系密切,蝕變較強的部位常形成銅礦體;所以這些熱液蝕變標志是區內主要的直接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