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蘭州 730020)
金塔縣敖包山西一帶鉛鋅多金屬礦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處于塔里木地塊東北緣的紅柳園裂谷帶,北山復雜褶皺帶中帶,成礦單元屬東天山~北山成礦帶東段。
區域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薊縣系平頭山群絹云石英片巖、千枚巖、大理巖、石英巖及板巖等,石炭系沉積巖夾火山巖,侏羅系沉積巖及第四系。區內褶皺發育,褶皺形態復雜多樣。
控礦構造為近東西向壓性斷層。區內巖漿活動頻繁,侵入時代主要為加里東期及海西中期,加里東期侵入巖為石英閃長巖,海西中期侵入巖主要有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及輝長巖。
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薊縣系平頭山群和第四系全新統坡殘積、沖洪積層。測區外圍西南部出露下石炭統紅柳園組,北部、東部、南部均為第三系上新統疏勒河組及第四系上中更新統地層出露。
薊縣系平頭山群(Jxp):第一巖性段為粉砂質板巖、大理巖、矽卡巖化大理巖等,第二巖性段為大理巖、硅質巖、玄武巖及少量堇青石二云母片巖、千枚巖、石英巖等。第四系為坡殘積、沖洪積層。
工作區位于天山褶皺帶之柳園~天倉褶皺帶東段,石板泉北背斜東延部分之北翼。區內地層褶皺強烈,由大灣鐵礦南向斜、大灣鐵礦北向斜及大灣鐵礦背斜組成,為區內的主要構造骨架。區內發育近E~W向的斷裂構造,斷裂面可見不連續破碎帶存在,寬2m~50m,長百余米,局部產生斷層崖結構面,且兩側產狀紊亂不一。對鉛鋅礦的形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區內巖漿巖主要為海西期的花崗巖及其伴生的脈巖。花崗巖呈近東西展布,巖珠狀產出,侵入薊縣系平頭山群。巖體與圍巖接觸界線較清晰,外接觸帶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矽卡巖化和角巖化,鉛鋅礦(化)體一般產在矽卡巖化大理巖中。
脈巖主要有輝綠巖脈、閃長玢巖脈、花崗巖脈、鉀長花崗巖脈及石英脈。
通過地質填圖、槽探及鉆探控制,區內共圈定礦化帶三條,主礦體五條,礦體均賦存于薊縣系平頭山群變質砂巖夾矽卡巖化大理巖中,近北西西向展布,礦體展布與地層走向線基本一致,傾向北,傾角40°~50°。
鉛鋅礦體走向長100m~460m,厚1.14m~5.84m,Pb品 位0.86~1.14×10-2,Zn品 位1.12~4.59×10-2,Ag品位高達22.95×10-6,礦體呈浸染狀、塊狀,其次為角礫狀產出。
礦石為鉛灰色、深紅色,金屬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偶見黃銅礦;脈石礦物為石英、方解石、綠泥石等,其次為石膏。
礦區常見的礦石結構有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壓碎結構,其次有它形粒狀結構等。礦石構造以浸染狀構造、塊狀構造為主,其次為角礫狀構造和碎裂巖構造。
礦石主要有用組分為鉛、鋅、銀,有益組分含量高。鉛元素與鋅元素呈負相關。銀元素與鉛元素為正相關。伴生有害組分汞、砷、鐵等亦較低。
礦區普遍發育硅化、矽卡巖化、角巖化、褐鐵礦化等,其中硅化、矽卡巖化與礦化關系密切。
(1)區內Au、Ag、Pb、Zn等元素的高值區及異常分布與金塔縣敖包山西一帶薊縣系平頭山群的分布相吻合,且多沿斷裂帶及其附近展布,這說明薊縣系平頭山群下巖組是Ag、Pb、Zn的主要含礦層位,是成礦物質的來源之一。
(2)薊縣系平頭山群內大理巖和大理巖夾板巖中Ag、Pb、Zn含量較高,為區內成礦的礦源層,二長花崗巖中W、Sn、Bi、Mo含量較高,而其它元素含量低,矽卡巖中各元素含量均高于地層和巖體,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薊縣系平頭山群大理巖和大理巖夾板巖。
(3)區內東南有二長花崗巖侵入,在鉆孔深部已發現隱伏花崗巖體的存在,并發育矽卡巖帶,表明測區二長花崗巖侵入體是成礦的熱源的重要來源。侵入巖形成的巖漿熱液沿區內近東西向、北西西向、北西向斷裂運移,并使地層中Ag、Pb、Zn等元素富集成礦,該礦床為低溫熱液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