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地質局第三地質大隊,廣東 韶關 512026)
粵北地區作為南嶺的組成部分,一直備受省內外地質學家的重視,發現了一批有重大影響的礦床,如仁化凡口大型鉛鋅礦、曲江大寶山大型鐵銅多金屬礦等等,充分表明了粵北地區是礦產的富集地。最近在該地區火山碎屑巖中發現了金礦,是粵北地區的礦產類型中新的突破。為本地區找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線索。
新發現的火山碎屑巖金礦區位于粵北成礦帶:大寶山W-Mo-Cu-Pb-Zn-S礦田[1],位于北東構造帶與東西向構造巖漿帶的交匯區。區域上分布大面積的巖漿巖,其中區域性大斷裂控制了巖漿巖的分布,斷裂和褶皺均起到了控礦作用,礦床一般位于區域性斷裂旁側,區域上與礦區關系較為密切的構造有北東向F1斷裂。區域上已知主要礦產有銅、鉛鋅、金、鎢、錫、鐵,礦床成因類型主要為變質礦床、接觸交代礦床、侵入巖漿熱液礦床、沉積礦床。礦區物化探異常明顯,成礦條件優越。
(1)地層。礦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泥盆紀楊溪組、老虎頭組和侏羅紀金雞組。①泥盆紀楊溪組(Dy)分布在礦區西部,西南部與火山巖呈斷層接觸。主要巖性為中細粒石英砂巖、粉砂巖,地層產狀總體傾向西南,傾角36°~60°。②中泥盆世老虎頭組(D1)分布于礦區北部,其中:上部為灰黃色夾紫紅色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鈣質粉砂巖,產狀傾向主要為西北,傾角20°~54°;下部為灰色、灰紫色含礫石英砂巖、中細粒石英砂巖,受構造影響,產狀變化大,傾向120°~330°,傾角10°~50°。③侏羅紀金雞組(Jj),分布于礦區南部,與中泥盆世老虎頭組呈斷層接觸。巖性為細粒石英砂巖、粉砂巖、粉砂質泥巖互層,底部以礫狀砂巖或含礫砂巖為標志,以沉積旋回發育為特征。傾向北西,傾角60°~75°。
(2)構造。礦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位于區域東西向構造涼橋~上斜向斜東部,區域北東向、東西向、南北向、北西向斷裂構造帶相互交會夾持地帶,構造以北東向的斷裂為主,其次為近東西向、南北向、北西向斷裂構造。其中近東西向斷裂為主要儲礦構造。
(3)巖漿巖。巖漿巖主要為蝕變流紋巖、熔結凝灰巖,并有較多石英脈巖出露,局部見輝綠巖脈零星出露。其中的蝕變流紋巖、熔結凝灰巖是主要的含礦巖石。
(4)蝕變作用。礦區出現的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角巖化均與金成礦關系密切。區內的流紋巖、凝灰巖基本受到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硅化等蝕變作用,并出現有條帶狀和團包狀的石英巖不均勻分布,構造帶旁廣泛分布有角巖化、絹云母化石英巖及絹英巖,少量千枚巖。
礦區內的金礦化體主要賦存于東西向構造破碎帶以及斷裂構造影響的蝕變凝灰巖、蝕變流紋巖中,呈多層脈帶狀,目前揭露出的礦化帶(體)有8條,礦體呈近東西向展布,長100m~400m,寬1m~8m的礦帶;傾向165°~185°,傾角45°~78°。其中在三條礦化帶已完工的工程中,發現并控制有4個工業礦體(V1、V2-1、V2-2、V3)。礦體最明顯的標志是礦體受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硅化、綠簾石化,蝕變強烈,粉末細粒浸染狀分布的黃鐵礦是金礦富集部位。上下盤圍巖為溶結凝灰巖、蝕變流紋巖。圍巖蝕變主要為中~強等發育的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硅化、綠簾石化。其中黃鐵礦化、硅化、綠泥石化與金成礦關系密切;地表風化成褐鐵礦;綠泥石化沿裂隙面充填;硅化主要為破碎原巖石英重結晶變粗和呈團包、脈狀充填于破碎帶中。
區內礦石類型主要為含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硅化碎裂巖,黃鐵礦化熔結凝灰巖、黃鐵礦化蝕變流紋巖。
黃鐵礦為淺黃色,呈星點微細粒、細脈~浸染狀、條帶狀裂隙狀分布。黃鐵礦粒度約在0.015mm~2.0mm,粒度變化很大,在空洞狀或晶洞形態礦化的黃鐵礦,晶體可達2.0mm。
①礦石結構:礦石主要呈碎裂結構、細脈—浸染狀、蜂窩狀結構,黃鐵礦分別是自形粒狀結構、粒狀集合體結構、浸染式散粒體結構,可見部分黃鐵礦呈六面體狀,一般由粒狀緊密堆積成集合體結構,自形黃鐵礦在顯微鏡下可見較明顯的環帶狀生長紋理,由內核到外緣,可見數個生長增大環帶。②礦石構造:礦石呈裂隙狀、塊狀、細脈狀、分散式浸染狀構造,礦化的部位主要為裂隙,脈體等。在形成的黃鐵礦體或集合體內,見后期裂隙裂紋,穿越多個黃鐵礦晶體,此類裂紋裂隙明顯為成礦后期構造作用所形成。③礦石物質成分: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石英、絹云母、綠泥石等組成;主要礦物有石英、黃鐵礦等,礦石的主要化學成分為As、Fe、Si、A1、Pb、Mg、K、Au等。
(1)構造控礦。礦區內的控礦因素為區域性F1大斷裂。在礦區內出露長約2km,切割了涼橋~上斜向斜;該斷裂控制了礦區礦床(點)和含金礦帶及異常的分布。沿該斷裂上盤面分布的近東西向、北西向斷裂為含礦斷裂構造,礦體的產狀受到構造影響呈波狀彎曲。巖石破碎呈碎裂結構,構造巖為含黃鐵礦化(風化褐鐵礦化)、絹云母化、硅化碎裂凝灰巖;圍巖蝕變主要為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硅化;上下盤圍巖為蝕變流紋巖、熔結玻屑凝灰巖。
(2)巖體控礦。礦體主要與火山碎屑巖成因有很大關系,形成時間于火山碎屑巖相同或后期,礦區火山碎屑巖分布廣,對成礦十分有利,受后期構造蝕變影響使成礦物質累積,含礦巖石原巖成份為蝕變流紋巖、熔結玻屑凝灰巖、硅化破碎石英巖。
區內找礦標志為F1斷裂上盤的近東西向及北西向的構造破碎帶,呈脈帶狀,走向約265°~300°,傾向偏南,傾角約40°~78°。含礦巖性為含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的蝕變流紋巖、熔結玻屑凝灰巖、硅化碎裂石英巖。強烈硅化、綠泥石化及粉細粒浸染狀黃鐵礦化是找金礦的明顯標志。
區內的含金礦化體分布在構造破碎帶、火山碎屑巖~熔結玻屑凝灰巖及流紋巖中,區內地層受區域大斷裂構造影響,產生較多次一級的構造,在構造動力作用及熱液作用下,巖石受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等蝕變影響,形成含金礦化體,屬于構造~蝕變火山巖型。
粵北地區火山巖體中新發現的含金礦化體,增加了該地區的找礦礦種,突破了粵北火山碎屑巖中尋找金礦的盲區,有助于進一步豐富粵北地區礦集區成礦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