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蘭州 730050)
主要有重力、磁法、電法、地震等勘查方法。主要在地表開展儀器測量,減少對地表的開挖。這種勘探方法對環境的影響較小[1]。
該方法采樣時雖然對地表有開挖,但是開挖面積較小。可以現場將草皮割塊搬離,采完樣設標志拍照后回填,將割離的草皮移回原處,對地表草皮環境的影響較小[2]。
槽(坑)探工程開挖面積較大,對植被的破壞嚴重。最近幾年,多地都開展了“以鉆代槽”的工作,盡量采用淺鉆孔代替挖溝,減少植被的破壞,取得了明顯效果。空氣潛孔錘鉆進技術是一種高效的鉆進技術,把潛孔錘鉆進技術、跟管鉆進技術和取心技術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潛孔錘取心跟管鉆進技術。該技術鉆進速度快、護壁效果好,已經在滑坡勘查、工程勘查等領域得到了成功應用。
利用定向鉆進技術,實現“一基多孔、一孔多支、一孔多用”,減少機臺數量與搬遷。中國地質調查局探礦工藝研究所,一直以來研究定向鉆進技術,在多項行業中研制成功的機械連續造斜器等項目得到廣泛應用。近幾年來,實施“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區綜合鉆探技術應用示范”項目中,采用有纜隨鉆、螺桿馬達定向技術,在1個鉆孔中分別完成2個分支孔的鉆進和跨越勘查線的三維定向,鉆探效果明顯。
采用模塊化、輕便鉆探設備及機具,便于人工搬遷和減少基臺面積。在鉆機設計上,采用模塊化、多功能的設計,輕型鉆探設備主要有背包式、便攜式、輕便多功能式等多種結構,可根據不同鉆探要求和地層情況進行優選。鉆具采用鋁合金鉆桿,采用重量較輕的鉆機,可大大減輕鉆探設備的搬遷重量,對于交通不便地區的鉆探施工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在鉆探施工過程中,由于以往環境保護觀念淡薄,忽視了泥漿原材料對環境的潛在危害,使鉆探施工泥漿廢料成為地質勘查過程中的一大污染源。優選泥漿處理劑,防止有毒、有害處理八、對廢漿進行無公害處理。
為減少粉塵對環境的污染,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從粉塵產生的源頭進行控制,鉆探設備要做好連接密封性,添加孔口除塵裝置,減少揚塵;巖心取樣布設防塵罩,盡快清理巖粉和巖屑;如果施工場地的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間歇性灑水來防止地面粉塵二次起揚。
第一,在需要進行槽探開挖和鉆探井場建設前,預先將現場草皮剝離集中堆放,工程完成后,以回填方式修復地形后,須將剝離的草皮移回原處重新種植。第二,人工種植。高原植被恢復技術是集巖土工程學、植物學、土壤學和環境生態學等多學科于一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當破壞面積較大且有水土流失時,可以采用工程措施(擋墻+人工植草);在高海拔地區種草時,適宜采用薄膜覆蓋保溫等措施。
1∶5萬礦產地質調查、礦集區與整裝勘查區專項地質填圖、物探測量、水系沉積物測量等工作中,采用地表無損或無害作業方法和措施。設置標志,不使用難降解的塑料等材料
土壤化探采樣:必須做到探鏟取樣和樣坑回填。工作前先對區內植被情況進行了解,覆蓋層厚在0cm~50cm時采用洛陽鏟采樣,覆蓋層厚>50cm時,采用挖坑采樣,樣坑直徑不得大于30cm。
(1)在立項申請和設計編寫前,要在充分收集前人資料的基礎上了解工作區地貌景觀和生態環境。對工作區預部署施工槽探工作量要有預判,在地形陡峻地區盡量用淺鉆、背包采樣鉆、平鉆替代槽探;殘坡積、土壤厚覆蓋區和高原凍土帶盡量用淺鉆替代槽探。
(2)必須實施槽探的工作地段,對于林木、植被覆蓋良好地段要盡量避讓,探槽長度在能滿足地質目的的前提下盡量施工短槽。
(3)對于地表植被覆蓋良好地段,施工前要先對原地貌植被進行劃塊、編號、登記、拍照,連同根系和腐殖土一并移存至陰涼潮濕地段,排好順序就近集中,上覆遮陽網定期灑水,并指定專人養護。
(4)在槽探施工地段坡度較陡,渣土容易散落地段,廢渣土要裝袋移出探槽存放至槽幫,如槽幫無法存放時要另行就近選址集中堆放。
(5)槽探完工,驗收合格后,對探槽進行詳細編錄取樣、拍照。按照先粗后細的粒級進行回填。照順序恢復植被,并在恢復較差的局部補種草籽。
(1)平整機臺以及開挖修路、泥漿池、沉淀池、循環槽、廢漿池時參照槽探施工相關要求執行。輔助設施的修建以及材料堆放場所選址要充分利用已有舊機臺、舊探槽和舊渣場、料場。
(2)機臺周邊需挖排水溝,油料擺放遠離火源,油桶底部墊防滲布;生活廢料及廢棄物按指定位置集中堆放等,施工結束經驗收后廢液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廢渣回填,恢復植被。
通過實施“綠色勘查”,使地質勘查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或擾動降到最低程度,基本恢復原貌;有效化解地質勘查工作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贏得當地政府和環保部門的大力支持;獲得當地群眾對地勘隊伍的信任,有效化解當地群眾和地勘單位的矛盾;保障地質勘查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