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錫霖,邢立強,馬超虎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核工業二四七大隊,天津 301800)
本區地處華北陸塊北緣西段,新太古代活動大陸邊緣裂谷帶。自元古代以來本區經歷了數次復雜的構造運動,產生了眾多的不同方向、不同性質、不同規模、不同時期的構造形跡[1]。其斷裂構造特別發育,具多期活動現象,東西、北東向構造為測區構造主體框架。
區域地層發育不全,分布較廣的有:新太古界變質巖,白堊系陸相湖盆碎屑巖及第四系沉積物。區域巖漿活動強烈,具有多期脈沖特征,以華力西期活動最為強烈,巖性復雜,中酸性巖為主[2]。
工作區主要出露地層為∶
(1)新太古界柳樹溝巖組:為高綠片巖相為主的變質巖。下段為淺粒巖夾大理巖薄層及石英巖透鏡體;中段為大理巖,夾石英巖、云母石英片巖等;上段為云母石英片巖與石英片巖互層,夾薄層大理巖。
(2)古近系漸新統清水營組:泥質粉砂巖,以角度不整合覆于柳樹溝巖組地層之上,其上被第四系覆蓋。巖石為紫紅色,粉砂質結構,塊狀構造,主要成分為泥質、粉砂等,巖石松散,成巖差。
工作區大地構造單元屬華北陸塊區、阿拉善陸塊,區內構造變形發育。測區斷裂構造發育,以近東西向、北東向和北西向為主,共同構成了本區的構造格架。近東西向斷裂形成時間早、規模大,具有長期活動的特征;北東向斷裂在數量多,與礦產分布關系密切;北西向斷裂較新,規模較小,往往切割先前斷裂,對區內礦化蝕變具破壞作用。
工作區巖漿活動強烈,具多期活動特征,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均有巖漿活動。本區南部以石炭紀石英閃長巖、花崗閃長巖、英云閃長巖為主,北部以中三疊世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為主。工作區脈巖發育,規模大小不等,侵入巖體及新太古界柳樹溝巖組地層中。
工作區變質巖發育,以區域變質巖石為主。區域變質巖主要為新太古界色爾騰山群柳樹溝巖組的變質表殼巖,礦物共生組合為白云母+黑云母+石英+更長石,為一套高綠片巖相的變質巖;動力變質巖主要為構造角礫巖、碎裂巖及局部地區可見巖石片理化;接觸變質巖主要由閃長巖與大理巖接觸交代形成,以透輝石、石榴子石為主,可見銅、金礦化的矽卡巖發育。
本區共發現2條礦化蝕變帶。
(1)1號礦化蝕變帶分布于工作區北部,在地表出露,斷續長約310m,受后期破壞較大,地表不連續,在走向和傾向上均有較大變化,總體走向60°~100°,傾向330°~20°,傾角57°~68°。礦化蝕變帶以褐鐵礦化、硅化為主,由褐鐵礦化淺粒巖、石英脈組成。刻槽樣品,其中Au含量大于1g/t的4件。
(2)2號礦化蝕變帶分布于工作區東南部,主要分布于大理巖與石英片巖的接觸帶處,以孔雀石化為主要特征,并伴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褐鐵礦化及少量黃銅礦化,銅礦化與綠簾石化、褐鐵礦化關系密切。蝕變帶長約290m,寬2m;總體走向340°。
成因:區域性北東向斷裂作用在工作區北部發育,規模較大,斷裂以脆性破碎為主,破碎帶以褐鐵礦化、硅化為主要特征,是本區的主要導礦構造。
受該組北東向斷裂的控制,形成了多條南北向、近東西向及北東向的次級斷裂。斷裂以破碎帶為主,破碎帶內多充填有石英脈,受構造多期活動帶來的熱液作用,石英脈發生硅化、褐鐵礦化,巖石多呈碎裂結構。這些經過熱液作用改造而成的褐鐵礦化、硅化石英脈即為現在發現的金、金-鋅、鋅礦石。
找礦標志如下:①礦化蝕變帶主要賦存于白云石大理巖與淺粒巖接觸部位;②礦化蝕變帶主要賦礦巖石為褐鐵礦化、硅化次生石英巖,在地表斷續出露。
成因:在大理巖與石英閃長巖、二長閃長巖接觸部位,通過接觸交代作用形成透輝石榴子石矽卡巖,在矽卡巖早期硫化物階段生成了綠泥石、碳酸鹽、綠簾石等及少量黃鐵礦等;在晚硫化物階段碳酸鹽礦物增多,并形成了少量黃鐵礦、閃鋅礦及少量金。
后期經過中低溫熱液作用,形成的方解石、綠泥石、硅質交代前期的矽卡巖,同時也帶來了銅、金、鋅等金屬礦物,使成礦元素進一步次生富集疊加形成了金、銅礦體,使得在圍巖裂隙中也可見少量銅金礦化。而后經過進一步氧化作用形成了孔雀石化、褐鐵礦化。
找礦標志:孔雀石化、褐鐵礦化是該類礦床最直接找礦標志,與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關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