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妮
【摘要】當前,不少學校都十分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就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內涵與作用加以研究,并且就其當前初中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不足加以論述,提出傳統文化在初中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具體應用策略,希望能夠為我國初中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一定的幫助,達到學生學習環境優化的效果。【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校園文化建設應用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漸演變而成的價值體系與倫理規范的總稱,其既包含了對社會風俗習慣與特定的名族心理結構的影響,也包含了對文化內容的表達。可以說,傳統文化存在于每個人的潛意識之中,但是,如果沒有加以引導,那么其作用將會相對較弱。因此,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傳統文化的應用多側重于文化引導。尤其是校園文化中,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學生的理解很容易產生偏差,從而需要進行正確的引導。故而,在傳統文化運用中,十分注重具體運用策略的制定。一、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內涵與作用(一)校園文化的內涵與作用在學術界而言,其對于校園文化的內涵還沒有達成一致。其中,相對權威的說法有三種,即文藝活動說、課余活動說、文化形態說。第一,文藝活動說。在這個領域中,其將校園文化單純的定義為校園中舉辦的各種文藝活動中包含的意識與精神;第二,課余生活說。其將校園文化定義為除去課堂教育意外的所有娛樂活動;第三,文化形態說。其認為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育人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稱。結合這三種學說,筆者將校園文化定義為: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背景,由學校師生共同在長期的教育活動中,所創造的一種群體文化。該種文化其具有三個基本作用:第一,引導學校辦學。校園文化其本質上就是學校的精神,其引導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并且讓外界對學校有一個基本印象;第二,引導學生觀念。長時間的文化印象會逐漸使得學生對于某個價值觀念產生自己的理解,從而引導其價值觀念的形成;第三,豐富社會意識。校園文化從本質上來看是屬于社會意識的一種,其具有豐富社會意識的作用。(二)傳統文化的內涵與作用在當前社會中,對于傳統文化的定義相對統一。所謂傳統文化就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歷史的發展,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每個民族與國家的文化,都具有較強的民族色彩與地域色彩。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則是以儒道互補為核心,同時,兼容了墨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其主要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等幾種形式。因此,可以認定傳統文化主要具備如下幾個特點:第一,世代相傳;第二,民族特色;第三,歷史悠久;第四,博大精深。該種文化具有如下兩個基本作用:第一,反映歷史發展進程。傳統文化其本身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形成的,自然其中的內容就是對不同階段歷史的概括與寫照;第二,引導社會意識的形成。傳統文化是當前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當前社會意識的形成具有較強的引導作用。二、初中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在上文中,可以看出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其對于學生素質的培養都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而在素質教育的提出,多元化社會意識的形成使得當前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與機遇。一方面,其必須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先進文化的引入較多。在機遇與挑戰的綜合作用下,當前的初中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三個基本問題:第一,注重先進文化引入,忽略傳統文化融合。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當前文化與文化的交流越加頻繁,部分人員認為外來文化一定是優秀文化,而傳統文化必然落后。這種觀念的存在使得校園文化建設中,部分傳統文化流失,民族色彩逐漸暗淡;第二,重視文化活動舉辦,忽略理論知識研究。學校片面認為實踐決定意識,舉辦文化活動就能夠達到學生文化意識的引導,從而使得傳統文化理論研究逐漸缺失;第三,重視學生對文化的個性,忽略了文化的共性。多元化社會意識的存在,使得越來越多的個體意識被尊重,傳統文化的共性被忽略。三、傳統文化在初中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運用策略針對上文中的初中校園文化建設現狀,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的缺失,筆者認為,要想實現初中校園文化建設,就必須要就傳統文化在其中的運用加以研究。其主要運用策略如下:(一)重視校園文化設施的配置與管理,弘揚傳統文化文化是屬于意識范疇,但并不意味著其沒有對應的實體要求。在多數初中校園文化建設中,都忽略了文化設施的配置。因此,筆者認為,要實現傳統文化的運用,必須要從基礎性文化設施著手。例如,在文化載體的豐富上必須要加強,初中校園可以盡量多的創設宣傳欄,且在宣傳欄中以傳統文化作為主要內容,以達到對傳統文化的展示效果;或者適當的擴大校園網絡建設規模,在圖書室與電腦室中,都適當的加強其開放度,以增強傳統文化了解渠道。(二)注重經典傳統文化的引入,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在傳統文化的引入中,必須要保證其與當前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一致,且其具有積極性。傳統文化并不等于精品文化,其中也存在糟粕。這就需要學校具有基本的辨別能力,在文化的引入上,注重文化品質。從而使得傳統文化的引入與校園建設方向一致,與學生基本意識一致,以達到其應有的作用。比如,很多初中校園文化建設中引入的文化內容社會性較強,從而使得學生樹立的價值理念過早成熟,無法與之現有的理論知識達到一致,反而限制了其發展進度。(三)立足于傳統文化,注重校園文化的創新當前的校園文化主要由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組成,而文化與文化在融合時,會發生碰撞。且,文化與文化的內涵不同,其作用不同。也就是說,引入的文化并不等于其適合初中校園。故而,初中校園必須要立足于傳統文化,逐漸引入更多優秀且與實踐一致的文化來保障其與時俱進性,在引入文化后,必須要結合學校的實際狀況,對之進行融合與創新。從而達到長期適用于校園特色的效果。這是當前很多校園都忽略的要點,從而使得我國初中校園文化缺乏基本的特點,無法讓學校的形象更加獨特與具體。例如:當前多數初中學校都逐漸提倡見義智為,而傳統文化中以見義勇為為主,由此可見經典文化的引入并不代表一成不變,需要適時創新。四、結束語初中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學校文化內涵,使得校園教育意義加強,學生能夠通過教育策略與文化浸染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尤其是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內容,而不是單純的理論灌輸。故而,初中校園文化建設的地位也相對提高。而如何實現初中校園文化建設自然也就成為了當前的研究重點。傳統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基礎,必然也會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唯有傳統文化在初中校園文化建設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初中校園的文化水平方可從根本上提高,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參考文獻:[1]范春芳.民辦初中校園文化建設探索[D].上海師范大學,2006.[2]曹志斌.試論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融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2) :92-93. [3]楊學淵.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與農村校園文化建設關系的探究[J].才智,2016,(04) :149.[4]周陽.初中校園標語存在問題及優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5]沙聰穎.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實踐探索——以大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3,(11) :14-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