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莫
每天上下班高峰期,蓬江區各個主要路口,總有一群身著紅色志愿服、頭戴“小紅帽”的大媽、大叔手持交通指揮旗指引車輛、行人有序通行。60歲的李炳南便是其中之一。
紅燈亮了,李炳南揮下旗子,與身體保持垂直,指示車輛禁行,動作標準利落。偶有行人騎著自行車過斑馬線,他便吹哨指著違規者,以作警示勸導。川流不息的車流、人流中,這抹紅色的身影分外動人。
作為“全國文明城市”江門市的中心區、核心區,蓬江區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以創文為抓手,持續改善民生,增加百姓福祉。近幾年來,蓬江區根據文明城市測評考核方式的要求,以機制體制創新為突破口、以惠民利民便民為目標,逐步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著力建設全國文明城市,打造“愛心之城”。
蓬江區委書記溫偉文認為,鞏固文明城市創建成果要在制度上狠下工夫,需要把要求落實在行動上;同時,做好創建宣傳工作,確保創建工作常態化開展,扎實做到為民、惠民。
蓬江區區長李欣立則要求,創文向鎮街延伸,全面提升水平,爭取多出亮點、多出經驗,展示全區的文明風采,共建一流城區。
創造一流生活環境合力建設美麗蓬江
12月的第一個周末,長塘社區和堤東政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一早便開始清理轄區臨街商鋪的“牛皮癬”,打掃衛生死角,改善社區衛生環境。類似的大大小小環境整治行動近期在蓬江區各個鎮街、社區廣泛開展。
作為江門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蓬江區的環境質量影響著江門的城市形象,因此,該區在環境整治上苦下工夫,著力改善百姓的生活環境。
蓬江區每月組織開展一次大型衛生死角與病媒生物孳生地整治,從細節著手,清掃室內外衛生死角,疏通溝渠,清除積水,全面改善居民生活環境。除了加強生活環境的整治,該區還結合黑臭水體河道垃圾專項整治大行動,建立“河段長”制度,定期整治河道及河道周邊的生活、建筑、工業垃圾。對于市場管理,該區通過開展市場“紅黑榜”公示和農貿市場“兩創建”評比表彰活動,樹立文明經營的良好風尚。同時,該區通過建立常態化創文督導機制,進一步完善領導督查、創文辦督查、媒體曝光、市民隨手拍舉報等工作手段,并組建文明志愿監督員隊伍,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打造一流文化品牌提升居民生活質量
鞏固創文的成果,關鍵在于提升居民的文明素養。有鑒于此,近年來,蓬江區積極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推進文化惠民,以文育民,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居民產生高質量的文明生活需求,積極主動參與到創文行動中。
近年來,蓬江區積極組織各類活動,推進文化惠民,打造文化強區。如該區深入各鎮、街、社區、村打造的“百姓文化大舞臺”活動,以基層群眾為主角,融文體表演、政策宣傳、社區服務、學習教育等內容于一體,為廣大群眾的生活增添色彩。僅2016年已開展1000多場次類型各異的文體活動,深受市民的喜愛。
除了組織開展“普惠性”的群眾文體活動,2016年蓬江區打造了多個精品活動,如紀念戴愛蓮誕辰100周年活動、紀念陳垣先生誕辰136周年活動、蓬江區首屆祠堂文化節活動、杜阮涼瓜美食旅游文化節等等,打響了特色文化品牌,助力文化強區的建設。
其中,紀念戴愛蓮誕辰100周年活動包括電視舞蹈大賽、百姓健康舞大賽、發行郵資封、戴愛蓮藝術樓揭幕等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擦亮了“中國舞蹈之城”的文化品牌。紀念陳垣先生誕辰136周年活動則通過組織師生進行詩歌朗誦和征文比賽,激發廣大學生學習陳垣愛國愛鄉、勤奮治學的精神。
除了深挖名人文化內涵,祠堂文化節、杜阮涼瓜美食旅游文化節等活動更將文化、體育、旅游無縫融合,帶動全民參與,提升了知名度,地方文化特色也越來越鮮明。
營造一流服務環境做到愛民便民利民
自2015年蓬江區邑門式行政服務改革啟動以來,該區高效、便捷、文明的公共服務贏得廣大市民的高度肯定。
整潔而富有格調的服務大廳,等候區猶如小型的咖啡廳,舒適的藤制桌椅、免費的咖啡供應,還有報刊可供翻看打發時間,此外,還設有展現“大制造”產業的企業特色展區,這便是濱江新城(棠下鎮)邑門式行政服務中心的概貌。
2015年4月,蓬江區率先推行自然人“邑門式”行政服務改革,一年多以來,該區不斷優化、提升,目前,已整合14個部門400項事項進行統一規范,采取“綜合窗+公安專窗”的形式,實現“一門受理,全區通辦”。2016年,蓬江區將改革延伸到法人類。9月,江門市首個企業法人邑門式服務中心在蓬江區開始試運行。
截至2016年12月6日,自然人邑門式服務大廳共辦理業務累計85.8萬件,日均受理量為2980件,即辦率達86%,群眾滿意率達99%。法人邑門式服務大廳共受理涉企業務2.4萬件,接待群眾咨詢1.8萬人次,日均業務量達593宗,群眾滿意率達100%。
此外,今年8月18日,蓬江“邑微警”微信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綜合大部分公安業務,突破數據壁壘,實現內外網數據聯通。群眾可通過該平臺申辦無證入住旅店、居住證申領、姓名變更等39項公安業務,縮短了辦事時間,又省去了跑窗口排長龍的麻煩,真正便民利民。
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助力打造“愛心之城”
“我的志愿服務時間已有200多個小時,是二星級義工。”今年七月剛從江門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黃雪珊實現了從義工活動參與者到義工活動組織者的轉變。“上大學后我便開始做義工,參與過‘430學堂,輔導學生做功課,也曾探訪過低保貧困戶。”一次次的參與實踐讓黃雪珊對義工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更高的熱忱。畢業后,她毅然選擇加入蓬江區義工聯,繼續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促進城市更美、更文明。
近年來,像黃雪珊般活躍于各種義工活動的人越來越多,蓬江區的義工隊伍日漸壯大。目前,該區注冊義工已增至7.3萬人,累計服務群眾80.6萬人次,區、鎮(街道)、村(社區)、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四級義工組織網絡日趨完善。志愿服務活動邁向品牌化,尤其是自主創建的“真情圓夢,玫瑰義賣”助學籌款項目、關愛外來工子女“人文關懷進園區”項目、蓬江區便民巡游活動、蓬江區志愿日/夜市四項品牌活動,更是廣受好評。
目前,蓬江區的志愿服務已實現志愿服務制度化、信息化、常態化,探索出成熟的運作模式,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
隨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入開展,蓬江區志愿服務工作得以迅猛發展,志愿組織不斷增加,志愿者隊伍急速壯大。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志愿服務工作模式滯后,出現了隊伍建設不完善,義工注冊、管理和服務不規范等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蓬江區義工聯于2015年制定了《蓬江區志愿服務制度匯編》,確定了義工聯標識旗幟的制作要求、志愿服務的服務標準、社區義工(志愿)服務站的日常工作“七有標準”等,以制度保障志愿服務“手留余香”。
2016年,該區義工聯通過委托社工機構、整合社會各資源的方式,加強志愿者骨干培訓,規范志愿者注冊流程,落實專業化分類培訓管理,并對“三零”(零培訓、零服務、零會員)組織進行整改,實現全區義工志愿服務參與率達70%。
志愿服務信息化方面,2015年,蓬江區義工聯和區社工委共投入10萬元,根據該區義工發展的實際情況,研發出“蓬江區志愿服務專業化分類系統”,實現對注冊分類、培訓、時數等級、活動發布等制度流程的有效管理。2016年,該系統數據與江門市注冊義工管理系統實現無縫對接,日后,該區對義工志愿服務管理將更加精細化。
近年來,蓬江區不遺余力推動“為邑增輝”黨員志愿服務的常態化,同時,高度注重黨員志愿服務品牌項目的打造。還實現了“志愿樓長”服務常態化和“文明勸導服務”常態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志愿樓長”活動是蓬江區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一項創新舉措。樓長要定期走訪住戶,收集大家的意見和建議,要經常檢查樓道衛生,主動勸導住戶把垃圾帶到樓下扔進垃圾桶,確保每周清掃一次樓梯,勸導住戶不要在樓道擺放雜物,發現張貼“牛皮癬”行為及時制止,還要調解鄰里糾紛,通知、動員居民住戶積極參加社區舉辦的文化活動等。截至2016年底,蓬江區共有3000多名志愿樓長,在社區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