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摘要】小學一、二年級的數學教學,是對小學生進行數學知識啟蒙的關鍵時期,這個初始階段的數學教學既要打好知識、能力的基礎,又要激發起他們數學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愛上數學,愛上數學學習;需要教師“授之以漁”,幫助學生吃透教材,進入情境,提升能力并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升小學一、二年級數學教學質量。【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教材一、教師要幫助學生“吃透”教材這包含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教師要自己精研教材,理解好教材,明確哪些是基礎性問題,哪些是拓展性問題,又或者哪些是探究性問題,針對不同的問題選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要全面把握教材的系統,對于重點、難點能夠融會貫通;教師不僅要在教者的立場來面對教學,還要學著從學生的視角去體會,怎樣才是合適的教法,怎樣才能讓學生的學變得更加游刃有余。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吃透教材,對于基礎性的教學內容,多向學生問“是什么”“應該怎么樣”,引導學生自主理解初步的知識;對于拓展性問題,則多問問學生是怎么想的,以便開拓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多進行思考,通過獨立思考加上教師的點撥加深掌握知識的程度;對于探究性問題,則應引導學生多討論、多進行自主的嘗試,允許他們走些“彎路”才抵達“目的地”。此外,由于教師學會了從學生的角度面對教學,這樣就與學生站在了平等的地位上,消除了小學生們的心理壓力,讓他們覺得老師就是自己的朋友,跟他們在一起的玩耍中研究數學問題,從而提升了他們的學習效率和能力。二、教師要提升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1.變換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興趣。在小學一、二年級數學教學中快樂的學習氛圍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因為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剛剛進入學習的狀態,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相對較短,如果在教學時不能通過豐富的、富有變化的教學形式,保持教學對他們的吸引力,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想要教學過程豐富、有趣,除了教師盡量采用生動的、易懂的、活潑的語言來進行講授外,創設情境是一種很好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模擬生活中的實際情境來進行學習,如學習了“米和厘米”,讓學生扮演一下測繪員,量一量教室中的黑板、桌椅,甚至是教室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講授過“元、角、分”,則可以讓學生扮演售貨員和顧客,模擬超市的收、付款,體驗生活角色的同時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今,創設情境還可以采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能夠熔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形式于一爐,能夠鮮活、生動地呈現事物、畫面和情景,利于學生產生真實體驗和感受,能夠有效地吸引一、二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能跟著老師的思路進行思考,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創設情境進行教學,不僅能夠培養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讓他們意識到數學運算與實際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單是抽象的數字,還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識,對于他們進一步深入探索數學知識的海洋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2.提升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所經歷、體驗知識產生的狀態,產生解決問題基本策略的歷程,這些比得到的具體的結論更有價值,而小學一、二年級正是發揮這種個性的最佳階段,只有擁有的創造精神萌芽的過程,其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才得以可能。因而,小學一、二年級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通過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理解、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實現終身學習得以可能。而想要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要給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空間,能讓他們自己動手實踐的,就讓他們自己動手實踐,能讓他們通過實踐、思考總結的問題就不直接告訴答案,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都充分發揮思維的潛能,感受到自己動腦獲得成果的喜悅,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三、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引導一、二年級學生由于身心發育還不成熟,對自己的言行沒有足夠的控制力,因而常常出現行為習慣方面的問題。比如,上課時坐不住板凳,學習過程中常被無關的事物吸引注意力,或者因為老師的質疑而委屈地哭泣等。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對他們的行為進行約束,心理進行疏導,讓他們理解師生之間是區別于父母的另一種親密的關系,可以跟老師當知心朋友。而課堂是與家庭、幼兒園不同的場合,盡管也有很大的自由空間,但也有一些規則需要遵守,而好的行為和習慣能夠讓他們獲得更多的知識、更強的能力。只有當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數學學習行為習慣,更高效的、有趣的數學學習才能夠順利地進行。參考文獻:[1]吳運河.趣味性教學方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科學,2016,(11).[2]楊永霞.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中興趣的培養初探[J].讀寫算,2016,(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