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琢
【摘要】結合幾年的教學實踐,反思教育的本質,從課前準備環節的缺失,作業布置的誤區,課堂教學環節設計的不合理性等方面著手深入分析探討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關鍵詞】自主學習主觀能動性整合教材回歸教育一、科學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的需要,靈活地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和調整。”(一)改變傳統觀念,重組和整合教材教學案例:在學習“Do you like…”句型時可增加“I like/dont like…”以及下學期要學習的“She/He likes/doesnt like…Does she/he like…”等句型感知操練。減少出現助動詞混用的情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比,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形成互補的認知結構,展現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二)立足基礎,實現課堂設計“生活化”,充實教材案例分析:在三年級開學伊始,認識兩位新老師Miss White和 Mr Johns時穿插用自己的姓名與朋友對話:A:Hello,My name is Liu Jinzhuo.B:Hi,Miss Jinzhuo.A:No,please call me MissLiu or Jinzhuo.并告訴學生在英語稱呼中常用Mr、Mrs、Miss接人名的姓,如上文所講的Miss Liu。改變學生用漢語學習英語稱呼的思維。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外國的文化,拓展其文化視野,培養其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二、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一)開發學生身上無限的資源,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主體能動性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成為課程資源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使各種資源和學校課程融為一體,更好地為教育發展服務。新課標提倡“先學后教”,以“學”帶“教”幫助學生學會主動地課前預習,學會搜集有用的資料,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的束縛,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里學習和探索。(二)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以外,還應該積極利用其他課程資源。傳統的教科書、黑板,展示空間狹小,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突破了各種資源的時空限制,使得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網絡上的各種媒體資源為各個層次的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多媒體強大的模擬功能可以提供實踐或實驗的模擬情境和操作平臺,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及語言運用。三、實現翻轉課堂教學理念與小學英語主體性教與學的雙對接(一)引領學生科學預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預習是學習過程的第一個環節,科學有效的預習可以激活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大大降低學習難度,保證不同學習速度學生“異步”學習的公平機會。如布置關于水果的預習任務時,利用自然拼讀法結合語文課上的拼音學習,要求學生嘗試完成詞匯預習任務;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實踐能力,要求學生嘗試完成實踐任務如畫出課本提到的水果;用英語和同伴交流標注出自己和同伴喜歡的水果;搜集相關資料選出水果“營養王”等層層深化性設計。(二)在課外任務實踐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1.激發學生的興趣,布置實踐型的作業教師設計作業,既要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更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改革作業的形式與內容,讓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外作業,使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如續寫、做資料卡、畫圖想象、編課文劇、辦小報、課外拓展閱讀等形式都可能成為作業布置的形式,讓學生總保持一種新鮮感。2.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把做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是有差異的,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作業布置創新設計成自選超市,讓學生在選擇自己的作業時,像逛超市般輕松愉悅。一項作業能使他們各盡所長,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即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而創新思維也將得到發揮。也可布置合作作業,把做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但避免布置分層作業,人為的將學生劃分出所謂的好與差,傷害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和進取心。四、結束語“教育不應該是世界杯,而應該是奧運會”,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需要,挖掘其特有的內在潛能,重視思維的引導和潛能的喚醒,實現教育本質的歸真。教師要牢固樹立“教是為了學”的觀念,關注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展,完善教學策略,實現課堂教學的科學轉型,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參考文獻:[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2]陳澤誕.確立學生是英語學習的主體意識.教育網站教師論壇.[3]章志光.小學教育心理學.科學出版社,2003.[4]趙春生.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5]劉春蓮.如何保持英語學習興趣的持久性.2009.[6]英語課程標準.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