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
摘 要:我國電力改革已走完了第二步,現階段推進配售電側改革,最終全面開放電力市場,打破電力壟斷。文章僅以零售市場作為切入點,借鑒澳大利亞電力市場改革中零售市場的做法和經驗,對我國電力零售側改革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電力;改革;市場;零售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8)36-0015-02
Abstract: China's electricity reform has completed the second step, at this stage to promote the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ity side of the reform, and ultimately fully open the power market, breaking the power monopoly. This paper only takes the retail market as the cut-in point, draws lessons from the Australian electricity market reform in the retail market practice and the experie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reasonable suggestion on the retail-side reform of our country's electricity.
Keywords: electric power; reform; market; retail
1 電力改革的目的
電力改革的主要目有充分市場化,打破壟斷、提高電力行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引導電力企業減低成本、提高電力企業的效率和服務水平、減低電價等。現階段,電力行業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一旦拋開這個社會責任,電力企業將趨利避害,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推進改革,促使電力行業走向成熟市場競爭。其中減低電價和提高電力服務水平是用戶得到的最切身的利益;而引入競爭勢必打破壟斷,迫使電力企業開源節流,提質增效,完成電力企業自身的蛻變。
我國已完成電力改革的第一、二步,啟動第三步,開放售電市場,推進第四階段的改革,最終完成電力零售的市場化。
2 澳大利亞電力的零售市場
澳大利亞電力改革追隨英美的步伐,初提出于上世紀90年代之初。但遲至2001年,澳大利亞聯邦層面才出現實質性的電力改革動議。相對于美國和歐洲各國,澳大利亞電力改革的歷程相對簡單,歷史線條清晰,制度框架也更加簡明。目前,澳大利亞國家電力市場(National Electricity Market,NEM)已經實現了發售側的充分市場化[1-2]。
2.1 澳大利亞電力市場的組成
由發電商、電網公司、配電商、消費者(含購電商、零售商和終端用戶)及特殊成員等組成,通過現貨交易和金融合約交易(差價合約),實現電力批發或電力零售交易。在電力市場現貨交易中,發電商通過競價上網把發出的電力賣到批發市場,批發市場把電力賣給消費者。消費者包括購電商、零售商和終端用戶。購電商就是通過金融合約形式從發電商直接購電的消費者。零售商從電力批發市場購得電力,轉賣給大小終端用戶,構成零售市場。特殊成員包括澳大利亞能源監管局(AustraliaEnergy Regulator, AER),負責在相關法律授權范圍內進行市場監管、決議,其立場代表政府和能源消費者;澳大利亞能源市場委員會(AustraliaEnergy Market Committee, AEMC),負責電力市場的立法和修法;澳大利亞能源市場運營中心(Australia Energy Market Operator,AEMO),負責電力的交易與調度等。
2.2 零售商
零售商的業務包括市場份額的保有與營銷活動;在電力批發市場購電;市場風險管理(電力價格和用電總量);零售電定價(工商、廠礦、醫院、學校和居民);售電服務合同制定(有無終止費,價格可調性);用電賬目IT系統管理和運行;用戶客服,包括對經濟緊張用戶的解困措施;參與能源政策制定;參與監管和市場規則更改;代收輸配電網費用等。零售商的類型有三種,一是純售電公司(獨立公司或非電力集團公司的子公司),二是發電企業的子公司,三是售發一體的公司,即擁有發電廠又有零售業務。
2.3 零售市場的運作與競爭
一是電力市場化改革開放售電服務業務,州內按電網結構劃分供電營業區,每個供電營業區設一個配電商,并指定一個或兩個本區零售商,并且允許零售商跨供電營業區甚至跨州開展業務;二是消費者自由選擇和變更零售商,首先開放工商用電大戶市場,逐漸向小型商業用戶和居民用戶過渡,由各個州確定各自的市場開放進程。每個州都有15至25家零售商開展業務,其中三家主要能源公司占有居民用戶約70%份額,小規模零售商主要服務工商用電戶。澳大利亞能源市場委員會(AEMC)會從用戶對選擇權的知情程度和實施選擇權的情況,零售商進入、退出和業務擴展的難易程度及零售電價的競爭力等三個維度按州評估零售市場競爭是否“有效”,確定是否向州政府建議取消本州最高零售電價限制。
單純的零售商只提供售電服務,通過在批發市場購得電力,借助電網公司和配電商的電力網絡,將電送到終端用戶的手上。零售商的零售電價由以下四部分組成:從批發市場購電的價格;輸電網使用費;配電網使用費;零售公司的管理成本和利潤。存在州政府統一限定輸電網和配電網使用費的情況,零售商的零售電價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在零售市場競爭能力。由于用戶(主要是大的用戶)可以自由選擇零售商,這就促使零售市場存在激勵的競爭。
假設有三個零售商A、B、C。由于經營好壞,出現三個不同的零售電價。
假如A既是配電商又是零售商,在A的配網供電區域內有一個用電大戶,在對比三個零售商A、B、C的售電價格后,很大可能偏向于選擇電價最低的C[56澳元/(kW·h)]作為零售商,而中斷與之前零售商A之間的供電協議[62澳元/(kW·h)],改為與C簽約形成供需關系。零售商C收到用電大戶的電費后,把批發電費[28澳元/(kW·h)]還給電力批發市場,把輸電網使用費轉交給電網公司,把配電網使用費轉給用戶所在配網供電區域的配電商A,剩下的費用則是C的管理成本和利潤[9澳元/(kW·h)]。這樣,原本屬于A的電力大戶突然丟失了,A損失了一大塊利潤,只收回了配電網使用費。若A想把這個用電大戶拉回來,則必須按不斷降低管理成本、利潤等方式來壓低公司的零售電價,提高服務水平贏得客戶滿意度,推出為用電大戶打造專屬服務,即使價格較高,也能捆綁大量用戶。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促使各個零售商不斷提升,形成健康的零售市場,為用戶提供優質低價的電。
3 澳大利亞電力改革帶來的啟示
澳大利亞的電力改革實踐表明,由法律規定改革總體進程和具體步驟,依靠市場來配置資源,由供需關系決定電價,而電力調度機構應完全中立,按電力交易合同進行調度,政府只需發揮有效監管即可。零售商應準確預測終端用戶的電能消費量,使用雙邊差價合約和單邊差價合約來規避力市場價格風險,而市場管理者應注重零售商的信用風險[3]。發輸售電公司應盡快成立零售公司,制定市場運行模式[4],提前占有市場份額。而新興零售商則依靠產品、服務創新來填補空白市場,促進市場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北極星輸配電網.看澳大利亞怎么設計電力市場[DB/OL].http://news.bjx.com.cn/html/20150929/668145-4.shtml.2015-9-29.
[2]劉東勝.澳大利亞的零售電市場及監管體系[J].電力需求側管理,2016,18(02):61-64.
[3]趙克斌.電力現貨市場中零售商的風險與控制[DB/OL].http://sho
udian.bjx.com.cn/news/20171011/854333.shtml.2017-10-11.
[4]王喆.電力零售商市場運行模式及風險研究[D].東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