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沙,李國秀,時 靜,劉小寧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
植物甾醇,也稱植物固醇,歸于甾類化合物大類,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和菜籽甾醇等幾種甾醇是最常見的植物甾醇,均以甾核為構成單位,是構成植物細胞的活性成分。近年來,植物甾醇在國際食品行業的熱門營養素中占有一席之位,為未來推薦的十大功能性營養成分之一。植物甾醇是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認可的“降低血脂、預防動脈硬化”的原料,食品行業相繼推出植物甾醇新產品。目前,植物甾醇可作為未來十大功能性營養成分,批準使用“有益健康標簽”[1]。
大量的科學和動物應用實踐表明,植物甾醇及其制品在降低膽固醇方面有較好效果,由于甾醇屬于脂溶性物質,難溶于水,不能直接添加到食品和藥品中,影響應用價值的發揮,經過大量的科學探索,乳化可明顯增強植物甾醇的水溶性[2],并使其應用到更多領域,再加上甾醇具有較高安全性、穩定性和乳化性等優勢,備受科研工作者的青睞。
植物甾醇在結構上與膽固醇基本類似,結構骨架為環戊烷多氫菲,唯一不同在于側鏈[3],這唯一的細小差別造成巨大的性質差異,疏水性是植物甾醇首要的物理性質,但其結構中有親水性羥基,故具有一定的親水能力,疏水和親水這2個特征使植物甾醇具有調節和控制反相膜流動性的能力。
化學結構見圖1。

圖1 化學結構
植物甾醇是構成植物細胞必不可少的組分,在玉米、豆蕎麥和杏仁等植物中含量較高。作為一種微量生理活性成分,植物甾醇的主要來源是植物油脂,在常見大宗油品中的含量為0.1%~0.8%。
植物甾醇酯的制備方法有2種,分別是生物和化學催化合成法,是通過植物甾醇和脂肪酸,植物甾醇和脂肪酸衍生物在一定條件下反應而得。脂肪酸一般為多種類型植物甾醇的混合物,通過選用不同類型的脂肪酸,可以改善脂溶性。
酶催化合成法具有反應條件溫和、產物易分離、副產物較少等優點。基于此,國內外學者進行科學研究,高活性酯化酶和有機溶劑均可以顯著提升酯化的程度,基于超臨界流體所具有的高擴散性,以其為溶劑,低黏度的特性使得傳質速度加快。
He Wensen等人[4]以Novozym 435酶作為催化劑,以大孔丙烯酸樹脂為固定物,使其快速分離,以原料甾醇∶月桂酸=1∶4(摩爾比)的比例進行,數據顯示得到植物甾醇月桂酸酯產率為79.3%。Zheng Ming Ming等人[5]通過酶具有疏水性,將其與陽離子進行交換,以二氧化硅顆粒(Candida rugosa酶固定于混合模式)作為酶催化劑制備甾醇亞麻酸酯,數據顯示該生物催化酶7次重復使用后,甾醇酯產率仍能達到78.6%。
Saul Robles-Manuel等人[6]研究發現在制備植物甾醇酯時,負載金屬氧化物催化劑顯著加快速度,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催化劑的有效分離。
植物甾醇具有降低機體TC和LDL水平、防治心血管疾病、清除自由基、抵抗癌癥、調節免疫的功效[7-8]。
植物甾醇應用具有多元化,是市面上最早出現的保健食品,可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可作為防止煎炸油劣變的抗氧化劑;再者,植物甾醇其可以清除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植物甾醇的乳化性,使其作為皮膚營養劑,因滲透性強,還有生發、養發功效。
首先,植物甾醇熔點高、不溶于水,難以被人體吸收;其次,植物甾醇脂溶性低,難以均勻地加入食品、化妝品當中,影響其功效的發揮。
植物甾醇作為天然甾醇資源,也是植物中的天然活性物質,經分析認為,植物甾醇最多來源于植物油及副產物,谷物次之,水果蔬菜來源較少[9]。
植物甾醇屬于脂溶性物質,故而與水溶性物質難以混溶,一般不易被人體吸收,轉化率偏低,也難以均勻地添加到食品、化妝品和藥品等水溶性產品中,使其應用受到限制,而將其乳化可以克服這一弊端,進一步拓寬植物多醇的應用領域。因此,研究植物甾醇的乳化及乳化穩定性,對其更好地應用于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10]。
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乳化技術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大量產品以乳狀液形式面市。在食品工業中使用乳狀液不僅可使食品的風味、口感得到改善,也有利于人體的吸收,提高食品的保水性能。
對植物甾醇進行乳化處理,乳化劑在水和植物甾醇間產生界面吸附作用。依據分子內極性的定向分布,親油端伸向植物甾醇并與其非極性碳端結合,親水端羥基伸向水,從而形成定向排列,最終植物甾醇分子和乳化劑的親油端成為一部分,水分子和乳化劑的親水端成為另一部分,這2個部分相互作用使得界面張力減小,乳化劑在植物甾醇分子周圍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界面膜,使其在相互碰撞中不易凝結,從而達到乳化目的。
國內外的研究者對乳化處理植物甾醇已有報道,張娟聰[11]通過研究產物穩定性,將硬質酰乳酸鈉乳化植物甾醇,隨后采用噴霧干燥技術將其應用于牛奶飲品中。結果顯示,乳化可以提高穩定性和均一性,1個月以后也沒有任何沉淀現象的發生。趙昕[12]研究發現,不同配方的復合乳化劑對乳化效果有一定差異,以蔗糖酯-單甘酯-司盤80復合乳化劑效果最佳。錢偉等人[13]將3種乳化劑結合,形成集合顆粒,大小適中、均一穩定,放置時間很久也不出現上浮和沉降,具有持久穩定性。
國外研究者已取得專利保護產權,Wu W T等人[14]通過提高甾醇吸收率,制備乳化植物甾醇顆粒,因其顆粒微小,可方便加入食品、藥品、化妝品當中。Akashe A[15]等人研發得到甾醇結晶物,熔點降低,也可以直接應用于食品奶酪中。Ostlund R E Jr[16]研究發現,乳化后的二氫谷甾醇可明顯抑制和阻礙膽固醇的吸收利用。Engel R等人[17]添加卵磷脂和單甘脂即可抑制植物甾醇在水中結晶,提升水溶性甾醇的穩定性。
2種方法可以對乳化效果進行測定,首先是觀察法,將乳化劑加入甾醇溶液,搖勻后經過一段時間的水油分泵,出現時間越長,乳化效果越明顯;第2種方法將乳化劑混合于植物甾醇中,離心棄去沉淀,測定上清液,吸光度值與乳化效果成正比關系。
Delaney B等人[18]以小鼠血清的膽固醇含量為基礎,對比沒有經過乳化和經卵磷脂乳化的2種植物甾醇。結果顯示,經過乳化處理的植物甾醇可以明顯降低小鼠血清中膽固醇含量,AUC值從319.86μg/mL/h降低至66.95μg/mL/h。夏利明[19]用符合乳化劑對植物甾醇進行乳化。試驗結果顯示,牛乳中隨著植物甾醇不斷添加,小鼠一些脂肪含量明顯降低。例如,腹脂和體脂,同時肝臟質量也呈降低趨勢,血清中TC,LDL和AI含量明顯降低。Yoon W T等人[20]通過研究表明,將卵磷脂和溶血卵磷脂加入植物甾醇起乳化作用后,植物甾醇具備較高的穩定性和均勻性,乳化可以改善植物甾醇在生物體內的利用程度,從而使血清中的膽固醇含量明顯降低。經過Akashe A等人[21]相關學術研究,經過乳化的植物甾醇可以作為食品添加劑加入食品中,對人體健康無害,再加上其可以降低血漿中膽固醇含量,所以有利于人體健康[22]。
對于為什么植物甾醇可以降低膽固醇含量,目前學術界有2種經典說法:第一,膽固醇作為脂溶性物質,在生物體腸道內可以被植物甾醇沉淀聚集成不被吸收利用的狀態,所以可以降低膽固醇含量;第二,植物甾醇與膽固醇競爭磷脂膽酸鹽微粒上的結合位點,從而可以將膽固醇的運載減慢,影響吸收。通過將植物甾醇研究應用于動物(豬) 的飼養管理中,植物甾醇不僅使得斷奶仔豬的LDL-C降低,也使育肥豬血清中的LDL-C含量顯著降低[23]。
植物甾醇屬于脂溶性物質,水溶性較差,基于此特性,降低其生物利用程度。制成植物甾醇的超細微粒,其粒徑極小,在水中或其他溶劑中所接觸的比表面積較大,故而可快速提高溶解速率,提升生物利用效率。
微乳液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劑和助表面活性劑4種物質在適當配比下自發形成的一種外觀透明、黏度低熱力學穩定體系。微乳液具有表面張力低、直徑較小、穩定均勻等優勢,將植物甾醇應用于微乳液中可提升溶解程度,將微乳液在食品、藥品、保健品和化妝品等領域,應用范圍較廣。
利用植物甾醇的特性制成納米脂質體。眾所周知,納米具有分布均勻和粒徑小等優點,制成納米脂質體,穩定性和吸收程度都具有明顯優勢,增強其在水中溶解程度。Leong W F等人[24]研究制備成植物甾醇納米分散體。由于植物甾醇難以與水溶性物質溶劑均勻混合,所以在食品中很難均勻分布,長期暴露于空氣中,容易被氧化,導致過氧化值升高,不易貯藏,易出現酸敗現象。
目前,將植物甾醇酯進行微膠囊化處理,制成微膠囊,外觀小巧、穩定性良好,可以更好地應用于功能性食品中,使其具有更多功效[25]。崔炳群和夏輝等人[26-27]采用噴霧干燥方式對植物甾醇酯進行微膠囊化處理,更加方便地應用于實際中。
植物甾醇具有多效生理優勢,但由于游離植物甾醇在人體內很難消化利用,若超額使用會導致高脂血癥,再加上其具有弱疏水性和脂溶性,限制植物甾醇的應用領域。植物甾醇的結構C-5和C-6間有雙鍵,通過酯化操作,可以改善其固有特性,拓寬應用領域[28-29]。
植物甾醇衍生物同植物甾醇一樣,具有重要多效的生理功能[30],目前國際藥物主要來源是甾體藥物,不僅在食品、藥品和化妝品得到充分應用,而且也在化工和紡織領域廣泛應用。
(1) 食品工業領域。李曉光等人[31]研發一含有0.1%~10.0%的植物甾醇酯的蛋白飲料,其具有顯著降低膽固醇的功能。由于植物甾醇具有較好的抗氧化能力和防止腐敗作用,并且經過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及多家官方機構認可其無毒無害,在食品中植物甾醇可直接添加,提升營養和利用價值。
(2)飼料工業領域。將動物飼料中加入植物甾醇,可以降低膽固醇在動物體內(魚、蝦和鳥) 的含量,同時可以刺激食欲,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強抗氧化機能,達到降低血脂和膽固醇的作用。
(3) 化妝品工業領域。在美國和日本等國家,植物甾醇由于具有較好的乳化性已經廣泛應用于護膚品和化妝品中。已有研究發現谷甾醇具有較強的細胞膜滲透性,可以起到滋養皮膚、保持水分、預防紅斑、抑制皮膚炎癥等效果。將植物甾醇作為調節劑加入洗發水或護發素,具有保證頭發的韌性、護頭皮的作用。
我國植物甾醇資源豐富,但利用程度和開發產品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若將植物甾醇的特性進行研究,并進行乳化處理,通過動物試驗和細胞培養對比吸收程度,為更好地利用植物甾醇奠定基礎。
[1]Doggrell S A.Lowering LDL cholesterol with margarine containing plant stanol/sterol esters:is it still relevant in 2011[J].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2011(19):37-46.
[2]張莉華,許新德,邵斌,等.植物甾醇毒理學安全性評價 [J].中國油脂,2010,35(5):19-22.
[3]吳素萍,章中.植物甾醇的研究現狀 [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7(9):20-22.
[4]He Wensen,Feng Biao.Lipase-catalyzed synthesis of phytostanyl esters in non-aqueous media[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matic,2010(7):60-65.
[5]Zheng Ming Ming,Huang Feng Hong.Immobilization of Candida rugosa lipase on hydrophobic/strong cation-exchange functional silica particles for biocatalytic synthesis of phytosterol esters[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2(11):141-146.
[6]Saúl Robles-Manuel, Joel Barrault, Sabine Valange,et al.Selective synthesis of phytosterol esters from natural sterols andfatty methyl esters over Mg-containing solid catalysts[J].C.R.Chimie,2011(14):656-662.
[7]張強,趙新淮.植物甾醇及其抗癌作用 [J].中國油脂,2006,31 (10):57-60.
[8]Arinne de J,Jogchum P.Metabolic effectsof plant sterols and stanols[J].Journal Nutrition Biology,2003,14 (7):362-369.
[9]謝敏浩,裘愛泳.一種谷甾烷醇的制備工藝 [J].中國油脂,2006,31(4):40-43.
[10]裘愛泳,劉軍海.酶催化合成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 [J].中國油脂,2003,28(6):25-27.
[11]張娟聰.植物甾醇的改性研究 [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08.
[12]趙昕.植物甾醇乳化的研究 [D].武漢:武漢工業學院,2009.
[13]錢偉,張春枝,吳文忠.O/W型微乳法制備納米植物甾醇酯 [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8):3 771-3 772.
[14]Wu W T,Chen J W,Hsieh H J.Method of emulsifying phytosterol by natural saponin,emulsion prepared thereby and water dispersible phetosterol powder product: US,0014819[P].2007-01-18.
[15]Akashe A,Miller M.Plant sterol-emulsifier complexes:US,0006672[P].2001-07-05.
[16]Ostlund R E Jr.Sitostanol formulation with emulsifier to reduce cholesterol absorption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and use of same:US,6063776[P].2010-05-16.
[17]Engel R,Schubert H.Formulation of phytosterols in emulsions for increased dose response in functional foods[J].Innovative Food Science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2005 (6):233-237.
[18]Delaney B,Stevens L A,Schmelzer W, et al.Oral absorption of phytosterols and emulsified phytosterols by sprague-dawley rats[J].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2004,15 (5):289-295.
[19]夏利明.植物甾醇功能乳的研究 [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07.
[20]Yoon W T,Kim K S,Kim T J,et al.Mixing powder of plant sterol and emulsifier,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US,0118203[P].2005-06-02.
[21]Akashe A, Miller M.Plant sterol-emulsifier complexes:US,0006672[P].2011-07-05.
[22]倪紅玉,溫超,周巖民.植物甾醇的乳化及其應用研究進展 [J].中國油脂:2012,37(2):72-74.
[23]Sanders D J,Minter H J,Howes D.The safety evaluation of phytosterol esters.Part 6.t he comparative absorption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of phytosterols in the rat[J].Food Chem Toxicol,2000,38 (6):485-491.
[24]Leong W F,Che Man Y B,Lai O M,et al.Effect of sucrose fatty acid esters on the particle characteristics and flow properties of phytosterol nanodispersions[J].Food Chemistry,2011 (4):77-83.
[25]Jyh-Sheng Hwang,Yu-Ling Tsai,Kuo-Chiang Hsu.The feasibility of antihypertensive oligopeptides encapsulated in liposomes prepared with phytosterols-b-sitosterol or stigmasterol[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0 (5):133-139.
[26]崔炳群,王三永,李曉光.植物甾醇酯微膠囊化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02,23(7):25-29.
[27]夏輝,劉欣榮.甾醇酯微膠囊制備工藝研究 [J].油脂開發,2012,20(1):30-33.
[28]Vu PL, Shin JA, Lim CH, et al.Lipase-catalyzed production of phytosteryl esters and their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in corn oil[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04,37 (2):175-180.
[29]劉軍海,裘愛泳,張海暉.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的制取和應用研究進展 [J].中國油脂,2004(2):15-17.
[30]Jones P J,AbuMweis S S.Phytosterols as functional food ingredients:linkages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J].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Care,2009,12 (2):147-151.
[31]李曉光,王三永,李春榮,等.含植物甾醇酯的功能性蛋白飲料的研制及檢測方法 [J].食品科技,2002(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