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
(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二地質大隊,山東 兗州 272100)
“層狀”金礦是近年來在平邑地區發現的具有重要找礦前景的新類型金礦。礦體呈層狀,產出層位穩定,分布范圍廣,礦石類型單一,頂底板標志清晰,易采易選,開發利用前景較好。
(1)地層。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古生界寒武系下統長清群朱砂洞組、饅頭組和中統九龍群張夏組。
(2)構造。區內構造以斷裂為主,按總體走向可分為北西向、北東向及東西向三組,均為高角度正斷層。其中以北西向斷裂最為發育,是構成區內構造格架的主體,控制了區域地層及巖漿巖的展布。
(3)巖漿巖。礦區內出露的巖漿巖主要有早元古代二長花崗巖及中生代中斑二長斑巖,區內分布穩定。
(4)礦化蝕變。區內巖石普遍遭受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蝕變。與金礦成礦有關的蝕變主要為硅化、螢石化。硅化主要分布在破碎帶、角礫巖帶及裂隙中,多呈填隙物分布,在巖體中呈浸染狀分布,礦體中常與螢石緊密共生,分布于螢石晶粒間,為螢石化蝕變的伴生礦物,與金礦化關系極為密切。螢石化蝕變在巖體及碳酸鹽巖地層中廣泛分布,螢石多為紫色、深藍色,半自形或他形粒狀、星點狀分布于裂隙或角礫巖膠結物中。在巖體中呈浸染狀分布,常與絹云母等共生。填隙狀分布的螢石與金礦化關系極為密切。
礦區內由南而北共圈定大小金礦體6個。礦體均賦存于寒武系朱砂洞組丁家莊段上部礦化層中,該層位金礦化普遍,但構成礦體者在其層位內上下位置有一定變化,大部分礦層賦存于該層位中上部,部分賦存于中下部。礦體形態均較規則,品位變化較均勻。礦體厚度及品位的變化與巖石的裂隙發育程度、螢石化蝕變強弱有關,總體為巖石裂隙越發育,螢石化蝕變越強,而相應的礦體厚度越大,金品位越高。
礦體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1)礦體:為層狀礦體,巖性為厚層白云巖,產狀270°∠4-15°。頂板為土黃色薄層狀泥云巖,底板為厚層狀細晶白云巖。沿走向長160m,延深50m~70m。厚1.2m~8.83m,礦體中間厚,向兩側漸薄,平均3.75m。礦體品位變化不大,一般1.55—9.41×10-6,平均4.75×10-6。
(2)礦體:為層狀礦體,巖性為厚層白云巖,產狀344°∠3°。頂板為土黃色薄層狀泥云巖及含燧石結核白云質灰巖,底板為厚層狀細晶白云巖。沿走向長160m,延深40m~120m。厚0.4m~4.9m,礦體南部厚,向北逐漸變薄,平均2.92m。礦體品位中部高,向兩側漸低,一般1.20—9.60×10-6,平均3.34×10-6。
(3)礦體:為層狀礦體,巖性為厚層灰質白云巖,產狀300°~345°∠4°~8°。頂板為土黃色薄層狀泥云巖或厚層白云巖,底板為厚層狀細晶白云巖或白云質灰巖。沿走向長200m,延深30m~40m。厚0.69m~5.16m,較穩定,平均2.71m。礦體品位變化不大,一般2.29—10.60×10-6,平均3.37×10-6。
(4)礦體:為層狀礦體,巖性為厚層灰質白云巖,產狀200°~300°∠2°~3°。頂板為含燧石結核白云質灰巖,底板為厚層狀細晶白云質灰巖。沿走向長170m,延深25m~65m。厚0.45m~2.95m,較為穩定,平均2.16m。礦體品位變化不大,一般1.36—13.73×10-6,平均4.92×10-6。
(5)礦體:為層狀隱伏礦體,巖性為厚層白云巖,產狀300°∠4°。頂板為厚層狀白云巖,底板為厚層狀灰巖,埋深30m。沿走向長40m,延深34m。厚3.39m。礦體品位3.78×10-6。
(6)礦體:為層狀隱伏礦體,巖性為螢石化白云巖,產狀水平。頂底板均為厚層狀白云巖,底板埋深41.50m。沿走向長40m,延深40m。厚1.00m。礦體品位2.02×10-6。
礦體賦存于丁家莊段地層上部層位中,大部分礦體位于該層位中上部,部分礦體位于該層下部,其頂底板圍巖巖性特征變化較大。
礦體頂部多為土黃色薄層泥云巖、厚層白云巖及含燧石結核白云質灰巖,金礦化比較普遍;礦體底板多為中厚層灰巖,局部為白云巖。
(1)螢石化白云巖及螢石化灰質白云巖型。礦石呈灰白色及灰黃色,細晶~粗晶結構,塊狀、角礫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為白云巖54%~94%,方解石1%~3%、螢石1%~15%、石英等,含量大于90%;脈石礦物為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等。
(2)螢石化灰巖型。礦石呈灰白色、紫黑色,細晶~粗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石礦物為方解石60%~90%、螢石2%~25%、石英1%~3%;脈石礦物為黃鐵礦、褐鐵礦。
(3)含殘余鮞粒泥質白云巖型。礦石呈淺灰色,泥晶鮞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白云石80%、方解石1%、氧化鐵質10%、泥質8%、殘余鮞粒1%左右。
(4)含燧石結核灰質白云巖型。礦石呈灰黃色或淺灰色,細~粗晶結構,塊狀構造,發育溶蝕孔洞。主要礦物成分為白云石70%、燧石20%、方解石10%。
通過巖礦鑒定可知,礦石中的金礦物均為自然金,呈金黃色、黃色,多呈單體金。
光片中自然金呈他形或不規則粒狀、填隙狀、渾圓狀等,以粒間金的形成賦存于螢石晶粒間,次為以包裹金賦存于方解石中。
東大灣金礦床位于銅石雜巖體的南部邊緣,金礦體賦存于寒武系朱砂洞組丁家莊段上部層位中,該段地層下部有厚度大且穩定的中生代二長斑巖巖床分布,二長斑巖的順層侵入為成礦提供了熱源,區內發育的北東向斷裂、裂隙為礦液的運移提供了有利通道,而丁家莊段地層厚度大,裂隙發育,化學性質活潑,有利于含礦熱液的滲入與交代,其頂部的泥云巖泥質成分較高、細膩致密,韌性大,起到了礦液的屏蔽作用。
因此,二長斑巖(床)—斷裂裂隙—碳酸鹽地層構成三位一體的成礦條件。據其蝕變礦物組合及包裹體測溫研究資料,該礦床成因類型為與中生代中偏堿性巖漿期后中低溫熱液有關的似層狀碳酸鹽巖金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