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濤
(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土堆—沙旺金礦區位于華北板塊、膠北隆起區之回里—養馬島斷壟的王格莊凸起南部,是膠萊盆地東北緣的重要組成部分。礦區位于牧牛山成礦區中部,為郭城金礦深部及外圍[1]。區內出露地層以古元古代、中生代為主,少量新生代第四系沿河谷展布,侵入巖較發育,斷裂構造發育,金礦床(點)密布,成礦地質條件良好。土堆—沙旺金礦區共圈定了5個近平行的北東向礦化構造蝕變帶,編號依次為Ⅰ、Ⅱ、Ⅲ、Ⅳ、Ⅴ。
Ⅰ號構造礦化蝕變帶位于金莊—南申家—土堆—沙子埠一帶,走向北東40°~50°,全長約10km,區內長約4.2km,傾向130°~140°,傾角平均35°,蝕變帶寬約10m~20m,該帶平行于郭城斷裂,受郭城斷裂切割錯斷,為隱伏構造蝕變礦化帶。帶內巖性為斷層泥、角礫巖、碎裂巖,見有構造透鏡體,具黃鐵礦化、絹英巖化。沿層間裂隙充填有二長花崗巖和閃長玢巖脈,圍巖多為荊山群變粒巖、大理巖。
構造礦化蝕變帶從土堆—東劉家異常帶(Dηs2)北西穿過,與異常走向、傾向均相同,與激電異常吻合較好。激電異常呈串珠狀展布,反映了金屬硫化物的局部富集及礦體尖滅再現的特征,且與已知礦體對應較好,該構造總體顯示為正斷層,控制著區內礦體的展布。
Ⅱ號構造礦化蝕變帶位于遼上—龍口西—東劉家東—土堆東一帶,走向北東35°~50°之間,區內長約5.3km,傾向SE,傾角在35°~45°之間,地表未見明顯露頭,主要由鉆探控制,礦體主要產出在地層與巖體的接觸帶上。
構造礦化蝕變帶位于土堆東—龍口激電異常帶(Dηs3)北西側,異常由4個局部激電異常組成,延伸長度約5.9km,寬200m~600m不等,異常區出露地層以祥山段變粒巖、定國寺段大理巖為主,局部為二長花崗巖,脈巖較發育。
礦區內通過鉆探工程驗證Ⅱ號帶,并沿走向控制長約2km,傾向控制長約1.7km,總體傾向NE,傾角25°~45°,總體35°,呈舒緩波狀形態。礦化體嚴格受構造控制,礦化蝕變多位于巖體與地層接觸帶部位,礦體大多賦存于黃鐵礦化大理巖當中,共揭露4層礦(化)體。
Ⅲ號構造礦化蝕變帶分布于土堆混合井—沙旺斜井—鑫泰公司駐地—段家村東—遼上村一帶,總體長度約7 km,區內長度約4.8km,蝕變帶寬約10m~20m,地表寬約1m~14m,地表出露長約2km,地表寬約1m~14m,主要出露在東劉家水庫以北。總體走向45°,局部走向60°~80°呈舒緩波狀,傾向130°~160°,傾角32°~47°,總體平均42°,與遼上礦區Ⅲ號構造礦化蝕變帶對應吻合較好。
Ⅲ號構造蝕變礦化帶位于桂山水庫—東劉家水庫—段家激電異常帶(Dηs4)北西側,異常由5個局部激電異常組成,區內控制長度約6km,寬200~400m不等,異常區出露二長花崗巖、燕山期脈巖,有少量荊山群地層分布。異常帶中Dηs42已在沙旺地段發現多個金礦體,Dηs44已發現的金礦體為東劉家地段主礦體,Dηs45已發現龍口地段多個礦體。
Ⅲ號帶淺部揭露礦體主要為龍口L8號礦體,分布在龍口東,地表露頭長約160m,總體走向42°,局部走向近東西,約80°~110°,礦化帶呈早期左行壓扭后期右行引張性質,總體傾向SE,傾角較緩在25°~40°之間,賦存標高在+210m~-78m之間;沿走向控制長約350m、傾向控制288m。賦存巖性主要為構造角礫巖、含金黃鐵絹英巖化花崗碎裂巖、黃鐵絹英巖,圍巖主要為二長花崗巖、斜長角閃巖等。蝕變礦化主要為黃鐵礦化、絹英巖化、硅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礦體沿走向斷續展布,分支復合、尖滅再現、膨脹狹縮現象較明顯。
Ⅳ號構造礦化蝕變帶北段位于東劉家混合井以東、南段受南北向構造切割位于東劉家混合井—沙旺村以西,向南延伸至桂山村,為一組平行的斷裂構造組成。礦化帶走向北東20°~50°,傾向SE,傾角23°~68°。該組斷裂規模較大,走向延長一般幾十米至數百米,總體延伸長度約6.5km,區內長度約4.5km,斷裂帶寬度在0.5m~2m之間,后夼礦段自西北至東南發育有5個次級金礦化帶,金礦化體、礦體37條由地表探槽、民采坑和鉆孔控制。
Ⅳ號構造礦化蝕變帶穿過桂山村—沙旺異常帶(Dηs5)異常帶西側,由6個局部異常構成,控制長4.6km,平均寬約400m,異常區主要巖性為二長花崗巖,局部有殘留地層(斜長角閃巖、大理巖等),脈巖發育。異常帶中Dηs54已發現的金礦體是東劉家主礦體(F13);異常帶中Dηs55異常已發現沙旺地段多個金礦化體。
礦區內Ⅳ號構造礦化蝕變帶揭露標高在-826.18m~+217.1m之間,厚度在202.00m~389.40m之間,平均厚度290.43m,由淺至深厚度逐漸增大,走向35°~50°,傾向SE,傾角30°~68°,總體傾角約35°。帶內巖性主要有黃鐵絹英巖、蝕變構造角礫巖、黃鐵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黃鐵礦化變粒巖等。礦體均位于構造下盤,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圍巖主要為二長花崗巖、斜長角閃巖、大理巖、變粒巖等,共揭露2層礦(化)體。
Ⅴ號構造礦化蝕變帶位于后夼—前夼一帶,地表未見明顯露頭,主要由鉆孔控制。沿NE向延伸,區內長約2.8km,傾向SE,傾角平均35°,蝕變帶寬約20~50m,其帶內巖性為二長花崗巖、變粒巖、大理巖、含石墨角閃片巖、構造角礫巖、斷層泥等;蝕變礦化主要為黃鐵礦化、硅化、碳酸鹽化等。
礦化帶位于后夼異常帶(Dηs6)北西側,異常帶由4個局部激電異常組成,控制長大于3km,最寬地段約800m。異常帶主要分布于后夼—東風凰崖斷裂及兩側的花崗巖、荊山群野頭組定國寺段大理巖、陡崖組徐村含石墨巖系段。該區ηs值為4~8%,主要反映荊山群陡崖組含石墨層位的存在,對于尋找硫化物類是一種干擾。
[1]高玉娟,張亞明,閆平科.山東海陽土堆金礦床成礦控制條件及成礦類型研究[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6(04):239-242.